《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苏轼引用《诗经》的句子,意谓君子如果喜纳贤人之言,怒责馋人之言,则乱事庶几可止。祉:喜欢。遄:疾速。已:停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矜:怜悯,同情
B.尧曰“宥之” 宥:宽恕
C.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 胜:尽,完
D.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劝:劝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劝:勉励、奖赏。句意: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竟为秦所灭
B.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 句读之不知
C.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D.赏之过乎仁 相与枕藉乎舟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被。句意:尧当政时,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不了解断句。
C.连词,都表转折,但是。句意: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却担忧它宽大而没有什么可以承受的东西。
D.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宾语,不译。/相当于“于”,在。句意:赏就过于仁慈了。/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B.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C.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D.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赏赐超出了仁慈的界限,还算得上是一个君子;惩罚超过了道义的标准,那就会成为一个残忍的人。所以仁慈的界限可以超出,道义的标准则不能超过。
“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其后对象“仁”“义”,故应是“过乎仁”“过乎义”,要在“仁”“义”后断开,排除BD;
“仁可过也”和“义不可过也”对称,“可”“不可”修饰其后的“过”,表示判定,中间不能断开,故应断句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排除C。
故选A。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①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②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③不可!鲧方命圮族
④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⑤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⑥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的是“作者的观点”,①是周穆王的做法;③是唐尧说的话。排除有①③的选项。
故选C。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孔子对此的态度是肯定的。
B.作者认为“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所以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
C.本文旁征博引,末段引用“君子如祉”“君子如怒”等语句,非常具有说服力。
D.本文文辞简练而又平易晓畅,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论证分析缜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政论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所以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错。原文是“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苏轼的意思是古人明白用刀锯惩罚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主张“刑赏忠厚”,并不是“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
故选B。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圣人的心意,大概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解析】“然则”,如此,那么;“盖”,表推测,大概。
(2)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译文】用刀锯处罚人,这样处罚的威力只对受到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到这种刑罚的人不起作用。
【解析】“刑之以刀锯”,状语后置句;“刑”,处罚;“是”,这样。
(3)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译文】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到了极点啊!
【解析】“因”,根据;“至”,到达极点;“亦……也”,判断句。
7.作者认为怎样实施刑赏才能达到“忠厚之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案】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说到“《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可概括出,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据此概括出,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
参考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传》中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之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处罚人,这样处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罚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