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节选)》)
[注]齐鲁:古代齐国和鲁国是教化最好的地区,号称“礼仪之邦”。这里指中原一带文明地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B.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C.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D.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
“至”是“寇”的谓语,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
“边军夜呼”中,是“边军”的主语,“夜呼”是谓语,结构完整,前后断开,由此排除A。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和元年,宋仁宗即位第一年,此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朔旦,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
C.小民,普通百姓。类似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布衣等等。
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或尊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此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错误,应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和元年的秋天,有敌人入侵的谣言传到京城。皇帝想派一两个大臣去处理,众人都推荐张方平。张方平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B.张方平刚到蜀地,就让驻军回去,解散守备人员,且不让郡县官员操心敌寇的事情。到第二年正月,百姓看到无事发生,十分欣喜,在净众寺摆了张公的像。
C.苏洵说没有祸乱或祸乱已发生都是好治理的,唯独将要发生祸乱的时候最难治理,因为既不可以放松警惕,也不可以急着去做。但是张公可以处理这种情况。
D.苏洵认为,张公的丰功伟绩有史官记录在册,不需要画像了。众人却说画像能让音容时常闪现,帮助存之于心,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无法反驳,于是作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到第二年正月”错误,原文是“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所以在寺庙摆相并不是在第二年,而是在第三年。
故选B。
4.苏洵说:“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苏洵为什么这样评价张公?请简要概括。
【答案】(1)理解、尊重蜀地百姓,对待蜀地百姓真诚、厚道;(2)对蜀地百姓施以礼仪教化,像对待齐鲁百姓那样对待他们;(3)按照法律来办事,不靠武力来威胁蜀地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对待他们。众人传言说,蜀地人小乱不断。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对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本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残酷的刑法对待,这样百姓才狠下心来抛弃父母妻儿,不顾性命,变成了盗贼,所以大乱常常发生,由此可知要理解、尊重蜀地百姓,对待蜀地百姓真诚、厚道。
原文“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那么蜀人也会认为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了。可知对蜀地百姓施以礼仪教化,像对待齐鲁百姓那样对待他们
原文“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来办事,一味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是不会干的,可知要按照法律来办事,不靠武力来威胁蜀地百姓。
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谣言从四川一带传过来,说是敌人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谣言四起,震动了京城。皇上正准备选派、任命御敌的将帅,天子说:“别造成大的祸乱,也不要促成事变。虽然现在谣言很猖狂,但我已经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会造成大灾难的,事变是在内部引起来的。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诸武力解决。只需要派一两个大臣前去就能处理好的。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带领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选。”天子赞同道:“好!”张公却借口要奉养父母拒绝前去,但是皇上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于是他就出发前去了。
十一月才到达蜀地。就在他上任的当天,就下命令让驻军回去,并解散守备人员,他还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由我来对付,你们就不必劳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还和以前一样庆贺新春,一直都没有什么敌寇前来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私下里商量在净众寺里摆放张公的像,张公没有阻止住百姓的这一行动。
眉阳人苏洵告诉百姓说道:“没有发生祸乱,还是很容易控制的;祸乱已经发生了,也还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经出现了祸乱的苗子,但是还没表现出祸乱,这种情况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马上要发生但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是最难治理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出现了祸乱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为祸乱还没出现就放松警惕了。现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正好像是器物现在已经倾斜,可是还没有倒地的情形。只有你们的张公,还能稳稳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来扶正器皿。扶正之后,他又慢慢地坐下,没有一点骄傲的神色。为天子管理百姓,他能做到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因为张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还有,张公曾对我说:‘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要看官吏怎么对待他们。众人传言说,蜀地人小乱不断。上司于是就用对待盗贼的办法来对待这里的老百姓,对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来约束他们。那些百姓本来就已经很害怕了,现在还用残酷的刑法对待,这样百姓才狠下心来抛弃父母妻儿,不顾性命,变成了盗贼,所以大乱常常发生。要是对他们施以礼仪教化的话,按照法律来差使他们,这里的人就变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们逼急了导致变乱发生,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叛乱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那么蜀人也会认为自己是齐鲁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来办事,一味靠武力来威胁平民,我是不会干的。’啊!爱惜蜀人是多么真诚啊,对待蜀人是多么厚道啊,在张公之前,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大家听了,一齐重新行礼说:“是。”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一定要记在心里;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在史官的史册上有记录了,不需要再画像了。况且张公不想这样做,那又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不会理会这些事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时听说有人做件好事,还要问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处,还有那人的身形、年龄大小,面容等基本情况呢;还有一些人,还要问到他的生平爱好,是为了更好地推测他的人品。这些人也是史官写入他的传记里的,主要是想让天下人不仅记在心里,还要时刻出现在眼前。音容在人们的眼睛中时常闪现,所以才会记得更加久远啊。因此,画像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苏洵听了,无言以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