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洵《辨奸论》

分享:杨老师 2024-07-12 文言文阅读 问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注】山巨源:山涛,字巨源,晋初人,喜好评论人物。郭汾阳: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础:房柱下的基石。

B.然不忮不求               忮:妒忌。

C.言语不足以眩世           眩:炫耀。

D.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丧:像死了亲人一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中含义能力。

C言语不足以眩世意思是谈不足以惑乱社会,所以的意思是惑乱

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山巨源见王衍         故述往事,思来者

B.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相如闻,不肯与会

C.其祸岂可胜言哉           皆出于此乎

D.鲜不为大奸慝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助词,放在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者:代词,可译为“……的人

B.两个均为介词,表”“”“

C.其:代词,表他的”/其:语气词,表揣测语气。

D.为:动词,可译为成为”/为:介词,表被动。

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好恶利害影响而导致的。

B.第二段列举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疏漏。

C.第三、四段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极力刻画今有人的种种表现,一气呵成,笔锋犀利,论证严谨。

D.结尾段,作者提出两种可能的情况,对今有人持公允态度,与第三段的抨击形成鲜明对比,感叹世事可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今有人持公允态度分析错误,作者提出两种可能的情况是让自己的观点留有余地而不至于陷入绝境,并非对今有人持公允态度。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译文】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将会发生的)大的变化。

【解析】至,作名词,达到的地步;固然,本来的规律;惟,只有;乃,才;微,作名词,微小的迹象;见微而知著,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将会发生的)大的变化。

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译文】由此说来,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一定正确的地方。

【解析】是,这;料,预料;容,或许;未必然,不一定正确的地方。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答案】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表转折,其前应断开;愿治之主”“好贤之相两句并列,好贤之相前后分别断开;则其为天下患句意完整,前后应断开;为标志性词语,后应断开。再结合本句的大概意思(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即使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绝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句子可以断开为: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参考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将会发生的)大的变化。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内心,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郡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没有能留下来的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能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像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惑乱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一定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树立名声,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和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像囚犯,脸像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即使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绝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就太可悲了!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洵《辨奸论》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