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苏洵《管仲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①威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威公幸A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F余者G仲能悉H数而去之耶?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
“虽威公幸而听仲”,“虽”的意思是“即使”,引出“威公幸而听仲”,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诛此三人”,有另外的动宾结构,是新的句子,所以C处断开;
“诛此三人”,有独立的动宾结构,主语则承接前一句的“威公”,应单独成句,后面的“而”表示转折,引起新的一句,所以E处断开;
“而其余者”,语义转折,充当状语成分,后面的“仲”是主语,状语置于主语之前,表示强调,此处应该停顿,所以G处断开。
故选CE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中“游”的意思相同。
B.“鲍叔终善遇之”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中“遇”的意思不同。
C.“管仲相威公”与《论语》中“愿为小相焉”中“相”的用法相同。
D.“仲可谓不知本者矣”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中“本”的意思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相同,“游”,交往。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秦朝统治时期,(项伯)和我交往。
B.正确。不同,“遇”,对待;/接触。句意: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C.错误,不同。“相”,动词,辅佐;/名词,举行祭祀、参见君主的时候在旁边喊跪拜、叩首的一种小官,相当于主持人、司仪。句意:管仲辅佐齐桓公。/我愿意做一个小的司仪。
D.正确。不同,“本”,名词作动词,从根本上着眼;/名词,树木的根。句意: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树木的根要舒展。
故选C。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被管仲欺瞒也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B.材料二管仲认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国家动乱,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而要远离。
C.材料二齐桓公是个离不开音乐和美色的人,如果没有那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D.两则材料对鲍叔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材料一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鲍叔使齐国太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待他们不必顺念情分”错,依据“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可知是管仲认为这三人不讲人情,而不是建议齐桓公对这三人“不必顺念情分”。
故选B。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译文】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解析】“及”,等到;“囚”,被囚禁;“进”,推荐。
(2)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译文】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天,也必有其根源、预兆。
【解析】“作”,发生;“由兆”,根源、预兆。
5.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因为任用管仲出谋划策。②材料二认为齐国发生祸乱,是管仲没有举荐天下贤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材料一认为管仲对齐国有功,替齐桓公出谋划策,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②依据“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可知管仲没有举天下之贤者,在其死后,齐国大乱,说明管仲没有尽到责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材料二: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它发生的那一天,也必有其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