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分享:杨老师 2024-07-04 文言文阅读 问答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薪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体,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就得孰失,必有能辩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B.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C.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D.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让他们都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作抵押的人的工钱,等到工钱和债务数目相当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

悉令赎归悉令(其)赎归的省略,赎归谓语,应断在一起,排除BD

的宾语应为其佣令书其佣的意思是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故令书其佣后应断开,并且在句中表顺承,前应断开,排除C

故选A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与成语毋庸置疑的两个意思不同:作《师说》以贻之与成语贻害无穷的两个意思不同。

B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是一种议论性文体,一般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类似于现在的杂文。《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随便些,《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D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柳子厚墓志铭》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庸:哪里;用。/贻:赠送;遗留。句意: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不必怀疑。/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留下无穷的祸患。

B.“‘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错误,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故选B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柳宗元才识过人,声名大噪,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投到柳宗元的门下,一致赞誉举荐他。

C.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

D.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遭际评价中肯。他认为柳宗元由于自身原因再加上没有人扶持,所以潦倒一生不被重用;但他同时也看到这种遭际对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的积极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投到柳宗元的门下错误,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说的是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要把柳子厚收到自己的门下。

故选B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解析】所以,用来……,依靠;,同,教授;“……者,……,判断句。

2)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译文】(柳子厚)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  

【解析】请于朝,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朝请,呈递;,换。

5.材料二第1段最后加点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突出柳子厚才华出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原句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句意: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本文是为柳子厚作的墓志铭,文中直接描写柳子厚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而本句通过公卿贵人争着想让柳子厚成为自己的门生,一起推荐赞誉他,来表现柳子厚的才华。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柳子厚才华出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材料二

柳子厚讳称柳宗元,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人,能够考取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儿子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任命为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精通经史诸子学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正遇上(同他关系密切的)当权者获罪,按条例他也被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记诵和阅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被按例召回到京城,又与一同被贬的人出京到外地做刺史,子厚分派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给当地人制定教谕和禁令,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俗,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不能按时赎回,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为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让他们都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作抵押的人的工钱,等到工钱和债务数目相当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等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柳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柳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作的文章,全都有章法值得欣赏。

子厚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适于居住,况且梦得又有老母在世,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至于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柳子厚)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啊!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道义。

子厚当初年轻,勇于帮助别人,不知看重顾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很快就能得到,因此受(他人犯罪)牵连而被贬谪,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于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即使可能在官场出人头地,但他在文学辞章上,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至于如今天这样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人们一定可以分辨。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