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挖空练习(答案)
郭橐驼,不知始(当初,原来)何名(名字)。病(名作动,患了……病)偻(脊背弯曲,即伛偻病),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伏行,有类(好像)橐驼者,故乡人号(称呼)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名词作动词,起名)我固(本来,确实)当(恰当)。”因(于是)舍(放弃)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种树,凡(凡是)长安豪富人为(作为)观游(观赏游玩)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雇用)。(定语后置)视驼所种树,或(即使)移徙(移植),无不活;且硕茂(硕大茂盛),早实(名词作动词,结果)以(而且)蕃(多)。他植者虽窥伺效慕(暗中观察,效仿羡慕),莫(没有人)能如(比得上)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名词作动词,活得长久)且孳(滋长、繁殖)也,能顺(顺着)木之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以(从而)致(尽)其性(本性)焉尔(罢了)。凡(大凡、大概)植木之性(性质、方法),其本(根)欲舒(舒展),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其筑(名词作动词,捣土)欲密(结实)。既然(已经这样)已(通“矣”),勿动勿虑,去(离开)不复(再)顾(看)。其莳(种植,移植)也若子(名词作动词,对待孩子),其置(放,这里是放在一边不管的意思)也若弃,则其天(自然本性)者全(动词,保全)而(表并列)其性(本性)得矣。故吾不害(妨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硕茂)之也。(判断句)不抑耗其实(损伤它的果实)而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果实多)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土易(更换)。其培之也,若(假使,如果)不过(过多)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这样)者,则又爱之太恩(情深,这里指用心),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不久)去而复顾;甚者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其肤以(来)验(检验,察看)其生枯,摇其本(树干)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以离(背离,远去)矣。虽(虽然)曰爱之,其实(那实际上)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不如我,比不上我)也,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问者曰:“以子之道(方法、经验),移之官(名词作动词,做官)理(治、统治),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然而)吾居(居住)乡,见长人(做官的人)者好烦(繁多)其令,若甚怜焉,而(表转折)卒(终于)以祸(名词作动词,造成了灾祸)。旦暮(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吏来而(表顺承)呼曰:‘官命促(催促)尔(你们)耕,勖(勉励)尔植,督(督促)尔获(收割),早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同“尔”,你们的)绪(丝头),早织而缕(线),字(名词作动词,养育)而幼孩,遂(成)而鸡豚(小猪)!’鸣鼓而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之,击木(这里指木梆)而召之。吾小人(小民)辍飧(晚饭)饔(早饭)以劳(慰劳)吏,且(尚且,还)不得暇(空闲),又何以蕃(动词使动,使……繁衍)吾生而(表递进)安(动词使动,让……安顿)吾性耶?故病(穷困)且(表并列,相当于又)殆(同“殆”,疲倦)。若是,则与吾业者其(副词,大概)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途径,方法)。”传(名词作动词传播,记载)其事以为(把……作为)官戒也。
情景默写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的郭橐驼有佝偻病,这导致他“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因此被乡人称为“驼”。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郭驼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的理想效果。
4.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比较郭橐驼与别人所种树的不同点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5.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结尾写出了问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惊喜。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种树,在按照种树的需要把树种好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了。
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种的树“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是导致他们种的树天性被背离的根本原因。
8.《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9.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一文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
10.《种树郭橐驼传》中,此文结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
1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他所种之树,不但都能成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1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他植树者不能按照种树的需求植树,他们植的树“根拳而土易”,给树培的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1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得太深,其具体表现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形象地写出他植者通过伤害自己所种的树来验看其是否成活的行为。
15.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若甚怜焉”实际上却“而卒以祸”。
16.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官府对百姓在纺织上提出的要求是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1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1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两句,描写官府差役到村里召集乡民的情景。
1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侧面烘托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的句子是:“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2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且硕茂,早实以蕃”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2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句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2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重要性。
25.《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的名号由来的句子是:“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26.《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且硕茂,早实以蕃”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27.“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盛世
28.《种树郭橐驼传》中,在问答中,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
29.《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
30.《种树郭橐驼传》中,“长人者好烦其令”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恩.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31.《种树郭橐驼传》中“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表明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
32.他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的句子是“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3.《种树郭橐驼传》启示我们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34.《种树郭橐驼传》启示我们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35.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是他做到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的根得以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37.《种树郭橐驼传》中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育人与种树相似,既要精心呵护,又要及时放手。
38.《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对所种树木早晚探视抚摸,时时看顾的句子是: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
39.《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还有“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0.做官者“好烦其令”,实质上和不善种树者“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是一致的。
41.本文中违背了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矣” 。
42.本文中对“养人” 之不善,文章简要用几句话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这与上文“他植者” 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4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
44.《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45.《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6.《种树郭橐驼传》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47.《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48.《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49.在《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0.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51.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
5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5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足,其具体表现在: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54.《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郭橐驼外貌的三句是“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55.《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56.《种树郭橐驼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57.《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通俗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8.比较郭橐驼与别人所种树的不同点:“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59.郭驼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的理想效果。
6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对别人称他为“驼”不仅不在意,甚至认为“甚善,名我固当”。
6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表示,自己并没有能够让树长寿繁茂的才能,只是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6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6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在总结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说:自己并不能让树“硕茂”,只是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也不能让树“早而蕃之”,只是能“不抑耗其实而已”。
6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他植树者不能按照种树的需求植树,他们植的树“根拳而土易”,给树培的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6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得太深,其具体表现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66.文章描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67.爱要有所节制,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话说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