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兰亭集序》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5-28 文言文阅读 问答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做,从事举行一种祭礼)事也。群形作名,贤才全,都)至,少长形作名,年轻、长者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映衬名作动,围绕)左右,导引以为使…流动酒杯)曲水,排列)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乐器)之繁盛),一名作动,饮酒)一作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自然界的万物)之盛,定语后置所以用来)游目骋怀开畅胸怀),足以穷尽视听动作名,眼睛,耳朵)之娱,实在值得)乐也。

夫人之(独取相与互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一世。有的人)取之于怀抱心怀通“晤”,面对)言一室之内;或随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同“取”,取向)舍万殊不一样),静躁不同,当其高兴对…事物)所遇,一时自得)于己,快然高兴的样子)自满足),不知老取独将至;等到)其所到达,动词)既倦,情随事变化,感慨连接)之矣。过去)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怀,况修短随自然),终到、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原因),若合一符契),未尝不面对)文嗟悲伤),不能明白)之于怀。状语后置)知数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虚妄荒诞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彭(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作(虚妄,无根据)。后之视今,亦(如同,好像)今之视昔,悲夫!故一个个)叙时人,录其所述,纵使)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其意态,情趣数词用做动词,是一样的)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状语后置

 

 

情景默写

1.《兰亭集序》的开篇,王羲之交代写这篇文章的年份的句子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一开始,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三句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缘由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描写高山、竹林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介绍与会的名士人数之多,范围之广。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气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是为了祈福消灾。

7.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兰亭周围的流水的句子是“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8.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写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曲水,他和各位名士排列坐在曲水旁边的句子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9.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描写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

10.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先从反面,后从正面,描写兰亭集会的情景的句子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他们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的句子是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12.在《兰亭集序》中,与会者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在此基础上,王羲之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为“信可乐也”。

13. 我们常常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感叹时光流逝。《兰亭集序》中与之相似的感叹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1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静与动各不相同的句子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15.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描写人们交往时“躁”的具体表现。

16.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描写人们交往时“静”的具体表现。

1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的句子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1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静”“躁”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19.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灭的句子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0.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三句指出当人们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

21.当人们满足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忽视时光的流逝,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化用《论语·述而》中的语句来表达此意的句子是不知老之将至”

2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三句表明盛事不常,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已经成为旧迹。 

2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庄子的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感慨生死之重。

2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当其欣于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从而发出生命短暂有限的慨叹的句子是“短随化,终期于尽”。

2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在对“死亡”的观照中,感受到人生之痛的句子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6.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句话表明我们喜欢的事物很快成为旧迹后,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2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精练的语言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表示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与自己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

29.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写自己没有不面对着古人的文章而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的句子是“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30.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老庄的虚无思想大胆否定后,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结尾部分,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

3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魏晋名士崇尚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句子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结尾,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交代了写序的目的。

3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三句指出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35.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写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的主观意志
无法左右的句子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6.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对偶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

3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写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受的句子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8.在《兰亭集序》中,体现作者王羲之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的过程的句子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9.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40.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想到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时内心悲伤的句子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41.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静”和“躁”两类,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具体表现“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表明我们喜欢的事物很快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

43.《兰亭集序》中,有些句子对仗整齐,音韵和谐,例如,描写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4.在《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45.《兰亭集序》写兰亭集会,堪称“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此文中“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美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嘉宾和而身为“书圣”的王羲之可谓二难。而这五点是为五乐,故作者曰“信可乐也”。

46.《兰亭集序》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静躁不同,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其欣于所遇”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则“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虽然作者对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阅读全文
《兰亭集序》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