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韩愈《原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已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已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节选自韩愈《原毁》,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之B处C此世D而望E名誉之F光G道德之H行I难已!
【答案】DG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读书人处于当前这种环境中,要想光大名声,履行道德,真是难啊!
“士之处此世”中,“之”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处此世”为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
“名誉之光”“道德之行”共同作“望”的宾语,宾语后I处断开;因两个宾语结构相同,中间G处断开。
故选DGI。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同其利者也”与“非利足也”(《劝学》)两句中“利”的含义相同。
B.韩愈,字退之,推崇古体散文,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取其一”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一”的含义不同。
D.“彼能是”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是”的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利益;使……快。句意:没有什么相同的利害关系的。/不是善于奔走。
B.正确。
C.正确。一个方面;专一。句意:肯定他一个方面。/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D.正确。这样;这个。句意:他能这样。/因此,无论地位贵贱。
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的君子谈论一个人现在的表现,而不计较一个人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应得的表扬。
B.文章开篇两段将过去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进行对比,借以批评现在的君子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却对自己要求很少。
C.韩愈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对他的毁谤会随之而生;一个人德望高了,坏话跟着就来,因此现在的人建立功业、德行并不是一件好事。
D.现在的君子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做这个,但其为人却不值得赞美;一个人虽然擅长这些,但其才能不值得称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现在的人建立功业、德行并不是一件好事”错误,原文“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是说读书人处于当前这种环境中,要想光大名声,履行道德,真是难啊!
故选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
【译文】表现于外是欺骗别人,反省于内是欺骗良心,还没有些微的收获就停止不前。
【解析】“外”,表现于外;“少”,些微,很少;“止”,停止。
(2)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居于上位而想有所作为的人,如能听取我的议论而牢记于心,那国家大概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解析】“有作”,有所作为;“存”,牢记;“理”,治理好。
5.韩愈认为造成今之君子这些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①根源是懈怠和妒忌。②懈怠的人自己不学习。③妒忌的人就怕人家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可知,根源是懈怠和妒忌。
②由原文“怠者不能修”可知,懈怠的人自己不学习。
③由原文“而忌者畏人修”可知,妒忌的人就怕人家学习。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宽而少。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些人却说:“不如舜,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现在的表现,而不追究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吗?
现在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却对自己要求很少。求全责备,所以别人难以与自己交好。要求很少,所以自己获得的进步也很少。自己并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却说:“我有这优点,这也足够了。”自己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能耐,这也足够了。”表现于外是欺骗别人,反省于内是欺骗良心,还没有些微的收获就停止不前。这不是对自己要求太少太低了吗?他们要求别人,说:“那个人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为人不值得赞美。那个人虽然擅长这些,但是他的才能不值得称道。”他们是举出人家一点欠缺而不计算别的十点长处。追究人家的过去,而不考虑人家当前的新的成就。他们惶惶不安,唯恐人家有好名声。这岂不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不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们是在尊重自己啊。
虽说如此,做出这些行为是有其根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懈怠和妒忌啊。懈怠的人自己不学习,而妒忌的人就怕人家学习。我曾经尝试对很多人说:“某人是优秀的,某人是优秀的。”那些应声附和的,一定是那个人的同伙。否则,就是他所疏远而没有什么相同的利害关系的。再不然,就是惧怕他的人。假如不是这样,强悍的人一定会用言语来表达愤怒,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显露出不满。我又曾经对好多人说:“某人不是优秀的人,某人不是优秀的人。”那些不应声的,一定是那个人的同伙,否则,是他所疏远而没有什么相同的利害关系的,再不然,就是惧怕他的人。假如不是这样,强悍的人一定会在言语中表示高兴,懦弱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显露出欢喜。因此,事业成功,毁谤随之而生,德望高了,坏话跟着就来。哎呀!读书人处于当前这种环境中,要想光大名声,履行道德,真是难啊!
居于上位而想有所作为的人,如能听取我的议论而牢记于心,那国家大概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