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李陵《答苏武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B.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C.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D.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之所以没有选择死,是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向皇上报恩罢了。实在是认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
“不”为副词,修饰动词“死”,中间不应断开,“有所为”的主语是“陵”,而非“死”,所以应在“死”后面断开,排除BC;
“前书”是“言”的定语,“之”为结构助词“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言”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 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是对对方的尊称。
B.“妻子”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文中也是这个意思。
C.“鲸鲵”有多种含义,文中比喻遭杀戮的人。也比喻凶恶的人,借指海盗。
D.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因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为戎、狄、蛮、夷。后来“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也是这个意思”错误。文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句意:妻子、儿女无罪也一起被杀。
故选B。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身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在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异族之人劝勉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多次战败之辱自杀而最后复仇报辱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异族之人劝勉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错误。原文“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意思是“每当想到这里,突然就不想活了。我不难做到用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用自刎来显示志向”,可见他考虑过杀身明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而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故选B。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译文】(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不被明察,(汉朝)违背了我诚挚的心意。
【解析】“不蒙明察”,被动句;“孤负”,辜负;“区区”,诚挚。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文】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通晓国家安定和混乱(的道理),擅长外交应对辞令。
【解析】“闻”,学识;“志”,记;“治”,指国家安定。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译文】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隳”,毁坏,毁灭;“为”,被;“何”,为什么。
5.从全文来看,李陵所述的被迫投降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答案】原因:①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②己方之人不顾大局,叛逃并出卖军情。③后来武帝诛杀李陵全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可知,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由原文“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可知,己方之人不顾大局,叛逃并出卖军情。
由原文“计未从而骨肉受刑”可知,后来武帝诛杀李陵全家。
参考译文: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从我当初投降,一直到今日,身处艰难的境地,一个人坐着忧愁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郁闷。向上怀念年老的母亲,在垂暮之年被杀害;妻子、儿女无罪也一起被杀。(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悲叹,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在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啊,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法道义的地方,却进入(对礼仪)茫然无知的社会,离弃了国主的德惠,长久地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祖先的后代,变成戎狄一类,又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不被明察,(汉朝)违背了我诚挚的心意。每当想到这里,突然就不想活了。我不难做到用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用自刎来显示志向,只是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我)自杀毫无益处,恰恰足以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怒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偷生了。侍从见我这样,把不中听的喜乐之言当作劝导勉励,可是异国的快乐,只能令人悲伤。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五千步兵,出征极遥远之地,五名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遭遇匈奴军并与之作战,携带着征战万里(所备)的粮食,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大汉国境,进入强劲的匈奴疆土,用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骑兵。但是仍然斩杀敌将,夺取敌旗,追逐败逃的部队,就像抹去足迹、扫除灰尘一样,斩杀敌军骁勇的将领,使得我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才干,很少担当重任,自认为此时的战功,是寻常功劳难以相比的了。
匈奴兵败后,发动全国军队,重新挑选精兵,强大的军队人数超过十万。单于亲临阵前,指挥从四面包围(我军)。我军与敌军的对阵形势已经不能相比,步兵与骑兵的形势对比更加悬殊。疲劳的士兵再次作战,用一人抵挡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拼命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已经无力拿起兵器。但是,我振臂一呼,伤病者都站起来,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胡人的兵马逃跑。(坚持到最后)兵器箭矢都用尽了,士兵手无寸铁,仍然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个时候,天地为我极为愤怒,士兵为我极度悲愤。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率军退回,然而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军开战,所以我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汉高祖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在那时,(军中)猛将谋臣盛多,然而还是断粮七天,仅能免于被歼灭。何况像我这样的情况,怎能轻易做到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尚埋怨我未能以死殉国。当然我没有以死殉国,是(我的)罪过。子卿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难道是那种背叛君王与父母,抛弃妻子和孩子,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吗?我之所以没有选择死,是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向皇上报恩罢了。实在是认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当初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屡次战败之辱而自杀,最终,(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诚挚的心意,只是暗自景仰他们而已。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埋怨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而亲人已受刑被杀。这就是我抒发抑郁极度悲痛的原因啊!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