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厄困郄、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后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①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余死,汝必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②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览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作《春秋》哉?”司马迁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赞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论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为太史公,材料中的太史公为司马迁对其父的称呼。②获麟: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后文“至于麟止”指汉武帝猎获麒麟。③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始建A汉家之封B而太史公留滞C周南D不得与E从事F故G发愤且卒。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司马谈滞留周南,不能参与典礼之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
“汉家之封”是“建”的宾语,B处断开;
“周南”是“留滞”的地点,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
“从事”是“与”的宾语,F处断开。
故选BDF。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分掌各司事务,后来演化为医生的别称。
B.适,指恰好,与《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词义不同。
C.阙,缺漏的意思,与《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中的“阙”字意思相同。
D.华,华丽之意,与成语“华而不实”“春华秋实”中的“华”意思一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恰好;享有。句意: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C.正确。句意:不敢有丝毫的缺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D.错误。华丽;开花。句意:明辨而不华丽。/春天开花,秋天结实。
故选D。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年幼聪慧,十岁时就能诵古文,年轻时即阅历丰富,南游北渡,足迹遍布多地,但是也曾遭遇过困厄。
B.父亲临终时对司马迁说出遗愿,希望儿子一定要继任太史官一职,以保住司马氏家族世代相袭史官的光荣家世。
C.司马迁写作《史记》期间,因李陵之祸而下狱受刑,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仍然完成了史学巨著。
D.西汉刘向、扬雄学识渊博,《汉书》引用他们对司马迁“有良史之材”的评论,有力地赞美了司马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以保住司马氏家族世代相袭史官的光荣家世”错,原文“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余死,汝必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可见司马谈让儿子作史官的目的是让他记载历史,编写著作。
故选B。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译文】我作为太史而没有加以论述记载,废弃了天下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
【解析】“弗”,不,没有;“废”,废弃;“其”,语气副词,表祈使,千万、一定。
(2)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译文】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夸大优点),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
【解析】“核”,真实;“虚美”,虚假的赞美;“隐恶”,掩饰丑恶。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答案】①父亲的教导和授予的使命,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②司马迁受到孔子等先贤著书立说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产生精神力量,忍辱负重,坚忍顽强。
③司马迁继任了太史官一职,得以阅读和摘抄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
④具有出色的文史才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①司马迁的父亲临死前对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余死,汝必为太史……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可见父亲的教导和授予的使命,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②司马迁与夫壶遂交谈时说“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于是论次其文”,可见司马迁受到孔子等先贤著书立说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产生精神力量,忍辱负重,坚忍顽强。
③文中说“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览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可见司马迁继任了太史官一职,得以阅读和摘抄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
④材料二“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见他具有出色的文史才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黄河以北龙门山南麓农耕放牧。十岁时就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南游长江、淮河一带,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的大都市讲学,考察孔子教化的遗风;在游历郄、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家乡。后来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部征讨巴蜀以南的地区,回到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司马谈滞留周南,不能参与典礼之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司马谈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唐尧、虞舜时期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事务。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从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历史记载散佚断绝。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我作为太史而没有加以论述记载,废弃了天下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详细论撰先人所编的史料佚闻,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
上大夫壶遂问:“当初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呢?”司马迁答道:“我听董仲舒说:周朝的王道衰微了,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想振兴王道),可是诸侯嫉恨他,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学说在当时不会被采纳,主张不能推行,于是便把自己的是非褒贬寓于《春秋》所记的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之中,作为天下的准则。”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那些史书。
七年后,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于是慨然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毁伤没有用了。”退一步深思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想要更好地表现深沉思想。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成了《离骚》;左丘明失明,才撰有《国语》……《诗》三百篇,大都是贤圣发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有郁闷积结,不能通畅地发表出来,所以才追述往事,思考未来。”于是就叙述陶唐以来,到汉武帝获得麒麟为止的历史。
材料二:
赞曰: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汉年间。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叙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夸大优点),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经遭受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