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用攻占的方法取得)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安稳)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地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谗言)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天数、命运),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或许)未易量(轻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状,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词作动词,吞下)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日(名状,一天天地)削月(名状,一月月的)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同“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
情景默写
1.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就亮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
3.苏洵在《六国论》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后,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解释论点,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4.在《六国论》的首段,苏洵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句话对第二个分论点做了解释。
5.苏洵在《六国论》的首段,用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呼应中心论点“弊在赂秦”,逻辑严密。
6.在《六国论》的首段,苏洵用“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文章的首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7.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的句子是“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8.苏洵在《六国论》中,描写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在《六国论》中,苏洵用“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三句话指出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所获得的情况。
10.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父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这三句话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的情况。
12.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说明赂秦的严重危害。
13.在《六国论》中,苏洵描写韩、魏、楚三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14.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三句话比较韩、魏、楚三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的情况。
15.在《六国论》中,苏洵描写频繁割地赂秦的诸侯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的情景的句子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6.苏洵在《六国论》中,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用“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两句话指出了原因。
17.在《六国论》中,苏洵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两句话指出因赂秦而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18.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情况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9.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的句子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0.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设问来问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2.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3.在《六国论》中,苏洵用“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这两句指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
24.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明燕国和赵国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5.在《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6.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这两句写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的情况。
27.在《六国论》中,苏洵用“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指出燕赵的灭亡是确实不得已的。
28.苏洵在《六国论》中,描写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的句子是“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9.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来说明六国如果不像以前那样做,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
30.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的破灭,用假设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策略的句子是“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3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呜呼!”引起,指出要好好对待谋臣和贤才的句子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悲夫!”引起,写六国有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3.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如果六国合力对付秦国,秦国会忧虑难食的句子是“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4.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赂秦者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的句子是“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
36. 苏洵在《六国论》的结尾,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
37.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这三句提醒北宋统治者“以天下之大”不可贿赂契丹和西夏 ,而应敢于斗争。
38.苏洵在《六国论》中,用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史实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
39.在《六国论》中,苏洵为了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观点,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40.苏洵在《六国论》中,用“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这三句侧重照应文章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4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说明秦国并不因为得到进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
42.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借古讽今,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三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42.《六国论》的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例如,表现六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暴霜露,斩荆棘”。
4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评论刺秦事件。
45.苏洵在《六国论》中,在引用古人语言时,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六国的赂秦行为的句子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46.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指出,如果北宋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