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
某(用以指代本人姓名)启:昨日蒙(受)教(赐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判断句)。虽欲强聒(唠叨不休),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想)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来)不宜卤(同“鲁”)莽,故今具(“具”通“俱”,详细地)道所以(……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恕(原谅我)也。
盖儒者所争,尤(特别)在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实已明,而(表顺承)天下之理得(明白)矣。今君实所以(用来……的)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生事、征(求)利、拒谏,以(因此)致(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专门负责的官员),不为(不能算)侵官;(判断句)举(推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不为拒谏。(判断句)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人习(习惯)于苟且(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顾念)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对抗)之,则众何为(怎么能)而不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宾语前置)?盘庚之迁,胥(相)怨者民也,非特(仅)朝廷士大夫而已。(判断句)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名作动,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
无由(没有缘由)会晤(会面),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辞,用于自称)向往之至。
情景式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举先王之政”,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以兴利除弊”。
5、《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辟邪说,难壬人”,根本算不上拒谏。
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8、《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1、《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2、《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
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即使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从始至终,王安石对司马光都是不失礼节的,结尾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