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挖空练习+情景默写(答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疑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遗,宾语前置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于、攻)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被动句)
余嘉(赞许)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师说》情景默写
1、韩愈《师说》中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4、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职能后,又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三句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
5、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准则。
8、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得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结论,并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说明这种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
9、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0、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并举例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事例加以论证。
15、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16、韩愈在《师说》中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7、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小学而大遗”,并不明智。
18、«师说»中韩愈认为对待学生不可求全责备,对待学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师而教而自已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1、 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2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3、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师为耻后,紧接着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
24、《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评价。
25、正如韩愈《师说》中“术业有专攻”一句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究的部分,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从师”。
26、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尴尬境地,所以就产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后果。
27、韩愈《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一句说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28、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呢?韩愈的回答依然是“吾从而师之。
30、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3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而耻学于师”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
32、韩愈《师说》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
33、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5、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36、韩愈在《师说》中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感叹道“其可怪也欤!”
37、韩愈在《师说》中将圣明之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认为圣明之人因为“犹且从师而问焉”,所以更加圣明;今之众人因为“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38、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嘲笑;而广大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相师为耻。
39、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师说》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两句来进行劝诚。
40、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
41、韩愈《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方学习的角度讨论师道。
42、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作师说以贻之”。
43、《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44、本文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5、《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一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4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47、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观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