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试题解析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左丘明《楚归晋知罃》

分享:杨老师 2024-03-02 文言文阅读 问答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以君之灵”作句首状语,后面断开;“得归骨于晋”是“臣”的谓语,不要断开;“死”的主语不是“寡君”前面断开。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天子才立七庙。故选C。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答案】B

【解析】题中B项,“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故选B。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译文: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译文:楚王说:“你回去拿什么报答我呢?”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译文:抱怨这种行为却效仿他,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文段二: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阅读全文
《古文观止》(选读)专练解析丨左丘明《楚归晋知罃》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