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练习:诗歌鉴赏神器一:意象 (答案详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初春时节来到巴峡,感受浓浓的山水之趣。
2.(对点题型)本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1.D 2.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以山水之趣来宽解自己的离愁别绪。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诗人在初春时节来到巴峡”理解错误,从“馀春忆帝京”来看,应该是暮春时节。
故选D。
二、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1)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2)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1)被酒:醉酒。(2)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对点题型)在本词的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答案】①上片选用了“西风”“黄叶”“残阳”等意象。②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解析】根据上片的内容,可见词人选取了“西风”“黄叶”“残阳”等意象。
“西风”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里,词人紧闭着窗户,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词人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词人铺床叠被,嘘寒问暖地关心他了。“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词人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词人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词人触景生情。“残阳”下,词人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词的上片所列出的意像,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而凄凉的景物衬托着词人凄凉的回忆,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对点题型)诗的颈联写到“蝶”“鸥”两个意象,对抒发作者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蝶”“鸥”两个意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轻快飞舞的感觉。布幔闲卷,蝴蝶蹁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②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③如此情境下,诗人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艰的悲悯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中有两个意象“蝶”和“鸥”。“蝶”是翩翩飞舞过闲幔的“戏蝶”,是娟娟美好的,活画出它的轻快、俏皮、灵动;“鸥”是轻飏的飞鸥,一只只,灵动地在湍急的水面掠过。如此美的意象构成了自由自在、轻舞飞扬的烂漫画面,正与诗人“老年花似雾中看”“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的困顿潦倒的窘困形成对比。诗人用此反衬手法和以乐景抒哀情的笔法,加强了人们对诗人以及彼时社会现状的忧虑。然而老迈困顿的诗人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处境,而是“愁看直北是长安”,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乐景写哀情,更能凸显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①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
(对点题型)结合全诗,分析“针线”这个意象出现两次的具体作用。
【答案】(1)上片的“针线”是写家中的妻子,诗人想象远在家乡的爱妻在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2)下片的“针线”写行人,衣衫已破却无人缝补,表达了行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在结构上,下片中的“谁针线”与上片的“停针线”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
“年年社日停针线”,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针线”是写家中的妻子。运用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设想妻子肯定会思念异乡的丈夫,想象着远方的妻子社日里停下针线的愁思情景。
“春衫著破谁针线”,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下片的“针线”写行人。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用问句来写,谁给我补针线呢,即无人为我补缀针线,表达了行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停针线”“谁针线”,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在结构上,上下片的“针线”相呼应。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