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必修下)《六国论》教学设计+配套课件+课堂学案
【素养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 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近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积累文化常识,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难点: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
重点:积累文化常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难点: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2、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解题
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②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论分为两种: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环节二:初读正音
活动:学生听朗读,标注易读错的字音
环节三:疏通文本
任务:结合预习和挖空练习,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的直接原因。
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无援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覆辙。
环节四:赏析文本
活动: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原因: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两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二)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别从哪几方面论证的?
明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运用了对比、举例、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从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加以论证。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牧以谗诛 用武而不终
运用(举例论证)、向使(反面假设论证)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赵将犹在,胜负或未易量,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四段:为六国设计了图存之道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重用谋士)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贤下士)
③并力西向。(团结一致)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借古讽今
环节五:拓展延伸
思考:六国灭亡已成历史,当历史照进现实,新时代的我们能够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不要被强国的积威所胁迫。
如疫情期间,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有一些别有心的政客,把本国疫情的失控甩锅给中国,鼓噪所谓“追责索赔”这种做法,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厅答记者问中,提到“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百年前的世界,如果想借滥诉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敲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恐怕是白日做梦,必将自取其辱。”
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六、作业设计
1、全文背诵。
2、课外阅读苏洵《心术》,结合六国论背景,简要分析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在浏览器中输入下载链接和提取码,即可下载完整资源包。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aTcJV2cHkE4h6JS0o7flg
提取码:jl6q
说明:如果下载地址失效或不会下载,请加微信:ypc8808,索取下载地址,感谢您的支持!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