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素材运用示例+40组运用(下)
点石成金,以少胜多——教材文言文素材运用示例
1.《劝学》
学无止境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对终身教育思想就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劝学》开篇就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学习是人的本能,终身学生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显得重要。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18岁考上耶鲁,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功成名就本该退休的他选择继续研究,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97岁获得诺奖,直到现在,他还在继续学习和探索的路上。是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追求,让他拓展了自己生命的长度和深度。
借助外力
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劝学》一文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因为他善用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
自我反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专注专一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2.《师说》
尊师重教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陶行知穷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之道;民族危难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感动中国的张桂梅扎根山区教学,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银发知播”们退休后仍发光发热传播知识……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要勤问,更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3.《赤壁赋》
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转换思维
世间万物都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逝者如斯”是水之变,“未尝往也”是水之不变;“盈虚者如彼”是月之变,“卒莫消长也”是月之不变。人呢,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无时不在的变化赋予人生无限可能,激发我们不竭的创造热情,但只有不变的事物使我们超脱无常,触摸永恒。
自然的启迪
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安顿人的身心,还隐藏着生命意义的密码。苏轼于赤壁之下、山水之间体察人生、宇宙,情不自禁地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感慨,峰回路转地完成了自己灵魂上脱胎换骨般的自省。自然是一本无字书,书中有着丰富的内容。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白露水光……阅读自然,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登泰山记》
提示:以《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为素材续写一段例证文段。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育的意义
教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四个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带兵”,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小相”,曾皙志在“礼乐”。在孔子面前,他的学生都发现了自己。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都在寻找自己的个性和长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终其一生的目标,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标。
美育
《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教育家们都是善于用艺术来熏陶,用美来教化人的。还记得孔子的学生曾点么?他追求的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洒脱的美丽人生。孔子“与点”是因为曾皙看到了审美、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孔子赞赏或期待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实现,又为现代美育着眼于现实生活提供了有力注脚。
幸福中国
当今时代,我们追求实现中国梦,追求建设一个美好而理想的社会。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人安居乐业,是处处喜乐安康,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简单幸福生活。两千年前的曾皙描绘了一幅让人心驰神往的图画,这幅图画不同于子路、公西华和冉有,其中没有权谋、名利和宗庙之事,只有对返朴归真生活最本真的向往。所谓理想社会想必便是如此,它以百姓生活的幸福与精神的富足为标准。
群己关系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寥寥数语,向世人展示了礼乐教化下自然和谐、与民同乐的大同社会图景,其中蕴含了先秦儒家的群体意识。从曾皙的人生理想看,他并不孤傲清高,选择归隐山林,他关注着人世,关心人们换上了春装,关心上巳的节日,也关注着祭祀;在个人生活方面,他选择和朋友和孩童一起春游,经营着不同年龄段的人际关系,享受自然的乐趣的同时也享受社交的乐趣。
6.《齐桓晋文之事》
提示:上一篇“幸福中国”的论述文段略显扁平,如果加入《齐桓晋文之事》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如何使“幸福”的内涵呈现层次感?尝试改写它。
7.《庖丁解牛》
利用规律
一个解牛的厨师,用一把刃薄如纸的厨刀,解了数千头牛而不伤其刃。有人认为,熟能生巧是庖丁解牛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他是苦心经营后的“用心生巧”。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在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做得高超。虽然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却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工匠精神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专业,且追求极致的精神。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的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谨慎下刀。十九年,数千牛,始终如一。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是工匠精神。在耐心、静气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术”与“道”
当文惠君叹赏于庖丁高超的解牛之术时,庖丁纠正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说:君子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只会技术的工匠,还应该有“道”的追求,就如孔子所说:下学而上达,达的就是上面的“道”,亦如其对子夏所言:“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就有道上的追求,而小人儒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只能局限于在一种工具用途,是一种工具人。由术入道,这是庖丁的远大志向,术只是求得道的途径,而不是目的。
8.《过秦论》
仁爱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引起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六国贵族后人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则如大厦般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政权稳固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求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创业艰难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得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得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得坚实根基。任何时代得创业都就是如此,都就是经历过漫长得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得顶点得。
心态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年代,有很多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生活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改变,那么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使出自己的力量让自己活得很精彩。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给深渊里的人带来光明,使其在坚韧中捍卫生之尊严——这便是对生逢其时的最好诠释。
9.《伶官传序》
忧患意识
《诗经》里讲“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小鸟,在未下雨前就衔树根加固巢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彰显了中华民族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防微杜渐敬小慎微
防微杜渐,敬小慎微,主要靠自警自律,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唯有准确把握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善于从小问题上看到其“累积效应”带来的大后果,头脑清醒察于微、从严要求禁于微,方能断诱惑于“始”、治疾患于“未”。后唐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的败亡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终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的手上。以“祸患常积于忽微”之心对待小事小节,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对于各种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隐忧,提前预防、及时化解,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行稳致远。
10.《陈情表》《项脊轩志》
亲情
在记忆中驻足,在迷茫中回首。我发现亲情以相同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不变的眷恋。亲情是什么?是“孟母三迁”中那赶路的脚步,是“游子身上衣”中那密密麻麻针脚般的贴心呵护,是祖母对李密“躬亲抚养”,李密对祖母“未曾废离”彼此相依,是《项脊轩志》中那“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与问候。亲情如春雨,在不经意的细微处默默抚平每一处曾经的伤痛!
怀旧
生命如一湍激流,不是每时每刻都波澜壮阔,不是每时每刻都汹涌澎湃,它也曾舒缓地流淌,那些回忆幻化成的青荇,其摇摆的舞姿就是一路最美的风景。
三五之夜,桂影斑驳,小鸟时来啄食,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妻子学书,那些琐碎的往事顺着风向吹来,你能嗅出曾经熟悉的味道。生命可以没有跌宕的壮阔,却不能没有曾经熟悉的风景。怀旧意味着爱,意味着珍惜。这种怀旧和贫富、尊卑无关,和成败、荣辱无关,它是情感的依托。
自爱与爱人
要知道,“自爱是人生浪漫的开端”,但爱人才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我们何妨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在现代社会的冷漠与疏离中漂流善意的纸船呢?当我们以爱人之心要求自己,春运拥挤艰难的旅程才因乡人的关切而意义深远,上海疫情严格的隔离才因邻里的雪中送炭而感动人心,而这都不是作为一个蜗居在自己尺寸见方的孤岛上的“宅男宅女”、回避所有关切目光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所能在人生历程、社会交往中体味的爱人之乐。
归有光在短文《项脊轩志》中曾感叹大家族分崩离析,“墙往往而立”“东犬西吠”的悲凉;鲁迅也愤恨着与儿时玩伴之间由无名之手筑起的“厚障壁”;钱理群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提醒大学生们不能让独立演变成自私,最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时殊世异,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变了,但那份守望相助的古道热肠却不该变易,年味淡了,人疏远了,不妨想想我们是不是把爱人之心抛下了。
11.《兰亭集序》
生与死
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务实求真
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当今时代,为实现现代化目标,更加需要各领域都倡扬务实求真的态度。
悲叹与悲观
所以王羲之的悲,是需要勇气的。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真正热爱生命,有所执着。
这是悲叹,而非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热情、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也因为他们有勇气正视人生之悲,才会追求某些时间、生死之上的不朽价值。曹操的功业、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歌就正是他们对抗人生虚无的执着的努力。
热爱自然
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12.《归去来兮辞》
活出自我
王开岭曾经说过:“真正值得敬佩的人,是虽已成年仍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这些人不汲汲于功名,不纠缠于物质,追求心灵的放松和丰富,这些人才叫活出了自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追求自由,向往精神的丰富,不愿违背自己的本心,当短暂的仕途生活让他感到不快乐的时候,他毅然地弃之而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放弃官场的陶渊明像一只自由的小鸟飞向大自然的怀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夫的生活固然清贫,可是,他没有让世俗的污垢蒙蔽双眼,而是终于做回了自己,活出了自我。
静则思,思必通
横行乡里的督邮的到来,让生活拮据的陶渊明彻底断了做官的念想,他留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连夜奔赴家乡。在他的小家之中,他可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也可以拄着拐杖到处走走,时常抬头看看远方的天空。在这个安静的空间里,他观察自然,回顾自己的追求,思考生与死,于是陶潜再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几十年来,横亘在“面包”和天性之间困扰他的那份纠结,瞬间化为乌有。安静,让陶渊明得以思考,思考让他找到真正的自己。
13.《种树郭橐驼传》
育人
干预管理,旦暮抚之,孩子可能成为空心的树干。
有人言:“小孩的观念是成年人一字一句堆砌起来的。”诚如斯言,但它需要孩子粉刷上鲜亮的颜色,点缀清新的图案。这样才能筑成一栋健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高楼。父母对孩子干预太多,会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道遵循父母的观念行事,就像困居象牙塔里的一只羽翼渐丰的鸟,每天吃着投喂的食物,却不知道旷野的风掠过羽梢的感觉。简媜在《美丽的茧》中说过:“所有鸟儿都认为把鱼儿举在空中是一种善举。”父母老师的一片好心可能仅仅是一厢情愿,甚至好心办坏事。那么,“让世界是世界,我保有我的茧”。父母老师需多遵从孩子的意见,否则会培养出一棵空心树,一个巨婴。
14.《石钟山记》
质疑精神
如今,信息手段发达,地球成为“村落”,全球各地事件我们都能轻易“抵达现场”、“目见耳闻”。然而所谓所闻的是客观事实真理,还是主观臆断的产物仍需商榷,因此于当今纷乱的网络中获取真相,为正义发声,还需实事求是。
《石钟山记》中寺僧未经深入考察,便“顺理成章”地认同了李渤“因石发声”的观点,而造成了真相之不传,影射至今。我们很容易如这寺僧般深陷“罐头思维”:接受一些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人云亦云”便是典例。想要探求真相,就不能一味从他言得之,应有苏轼“笑而不信”的怀疑精神和客观判断,更要有实事求是的考察精神,敢于“暮夜日明”时乘舟探索。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