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高中教材素材运用示例+40组运用(中)

分享:杨老师 03-21 写作素材 下载支付:0.00点

新高考语文课内教材作文精美素材集锦

一、科学思维探索自然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2.《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4.《石钟山记》苏轼、

5.《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6.《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7.《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一)人物:袁隆平

1.使命感和责任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2.敏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担当、不断进取: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色革命”。

3.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挑战美国著名遗传学专家的“杂交无优势”。

4.科学家的实证精神,脚踏实地,少一点形式主义: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标准形象。中国稻田里走出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用事实驳斥贬杂交水稻为“三不稻”,捍卫事实,捍卫真理。

反例:“玉米地里铺红毯,专家谈笑田地间。”如今又现“麦田地里铺红毯,成熟的麦子被压弯”,观摩会铺红地毯,脚都不沾土还说是为农。

5.专一的精神:一辈子研究水稻,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色革命”。

6.淡泊名利: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几天依然在田里翻看土壤。

7.梦想与现实: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8.敬业爱岗:为天下人皆饱热爱研究杂交水稻。同质事例:张秉贵,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也做到极致。

反例: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在文学领域,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独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

9.爱国,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

10.科学态度面对失败: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却试种失败但不放弃。

11.青年学生启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二)人物:“探界者”钟扬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奉献不计名利,献身科学,热爱,胸怀人类。

(三)人物:屠呦呦

1.中国文化的传承: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发现灵感。

2.科学的求异思维: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转机,最终取得突破。(也适用于勇于探索)

3.类比科学思维方法:梁思成:用“文法”“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4.要勇于担当,肩负历史使命:我国青蒿素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对改善公共健康大有裨益。屠呦呦团队在这方面的长期投入,亦如南仁东之于天眼FAST工程建设、黄旭华之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其初心所愿,皆为国计民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

5.科研求索之路无止境:屠呦呦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尽管屠呦呦已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但她和她的团队没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他们身上读懂科学家精神,也就懂得了科学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

6.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屠呦呦说:“我经历了190次失败,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与尝试。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反例:“出名要趁早”的浮躁与焦灼,急功近利。

7.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研究不辍,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以身试药)

【相关名言】

1.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2.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四)话题:青春有为

1.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确立为祖国、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闻一多在《红烛》中曾说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3.当下例子:王泽山院士献身科研六十载,风雪荒野里开阔,大漠戈壁中拼搏,矢志奋斗为华夏。犹记得两弹元勋“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作隐姓埋名人”。

4.《百合花》爱国,舍己为人,舍小我成大我:通讯员为保护同志们而用自己身体扑向手榴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戍边英雄;当陈祥榕的姐姐为弟弟献上的百合花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清澈的爱只为了中国,因为英雄不曾远去,因为百合花似的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5.《哦,香雪》适用话题“梦想”“追求”“大胆走出去”“选择”。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给沉睡千年的山村带来巨大的冲击。清纯如玉的山里姑娘,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封闭的心开始喧哗、骚动,虽然略带羞涩,却开始了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她们感到紧张、兴奋、向往,同样感到无奈、彷徨、恐慌。但不论如何,台儿沟只有勇敢面对,大胆追求,才能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五)话题:当下青年奋斗

1.“天问一号”发号施令的人——鲍硕

随着祝融号登陆火星,“90后”女孩鲍硕也广为人知。作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组建40年来的第一位女调度,她是对“天问一号”发号施令的人。身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北京总调度,鲍硕工作的重要性和她所面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发射前一个月,为了调整作息,她每天只睡4个小时,扛住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业务熟练,遇事不慌。

2.清华失聪女博士——江梦南

在无声世界里吹响奋斗号角,绽放最美人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半岁失聪、学习唇语与人交流、从小异地求学;坚持学医理想、考上重本、上清华读博……江梦南开启了人生的“困难模式”,靠着数倍于同龄人的努力,一路“升级打怪”,历经无数坎坷,克服重重困难,向着梦想不断前行。她以无比坚韧的顽强拼搏精神,书写出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篇章,每一位了解过她的故事的人,都为之深深感动。

 

二、革命历史

(一)《长征胜利万岁》

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两年里,他们走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飞夺泸定桥,红军用脚,丈量的一寸寸土地,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适用话题“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的使命”“苦难中的辉煌”)

(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那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荒景象,焦裕禄没有退却,为了兰考这片土地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身患肝癌时,依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在风沙最大的时候,亲自带头查风口探流沙;雨最大的时候,带头冒雨涉水,观水势,将自己投身于他的工作中去。这就是焦裕禄。

“生于沙丘,葬于沙丘”,焦裕禄,这位沉默的汉子把荒漠上的一切都扛在了肩上,在胃病侵蚀他时,他用自己的手,用藤椅,用所有能用的硬物抵住自己的胃,迫使自己扛住了这份担当。(适用话题:“奉献”“奋斗”“乐观”“劳动”)

 

三、传统文化

(一)《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有言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译为“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

1.五石之瓠:惠子得到魏王赏赐的大瓠之种,种出五石的大瓠,却不知道拿它怎么用,庄子转变思路,发掘出其独特的价值: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不龟手之药——宋人有不龟手之药,却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客用百金购得不龟手之药,却因此帮助吴打赢了越国,从而裂地封疆。

“无用之用”当真无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自己只着眼目前,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有用之用”,人生会有缺憾,而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寄托心灵,方为大用。(适用话题:无用之用)

 

(二)《庖丁解牛》

同样的刀子,同样是用来切割牛肉,有的厨师只用了一个月便刀刃缺损,只好再换新的;技术好的厨师可以一年换一次;有一个高明的厨师,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旧锋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以厨师的刀子使用时间长短,来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事物基本原理,探究其中规律的重要性和避开矛盾,顺应自然的道理,婉转而又风趣。(适用话题:劳动的艺术、享受劳动、实践、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三)相关名言+事例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钟芳蓉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科技强国,曹原仰望星空踏上《自然》;铸就重器,“神舟”团队将梦想写在浩瀚宇宙。

南仁东倾尽心血使中国睁开勘探宇宙奥秘的“天眼”;水保专家朱显谟固守二十余年,一生圆梦黄河清;“敦煌女儿”樊锦诗守着大漠黄沙,守着中华文化。

2.朝闻道,夕死可矣。

王安石“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屠呦呦将抗疟药物用在自己身上,来向世界证明青蒿素对人体无伤害;是布鲁诺坚持日心说,最终被烧死在了罗马鲜花广场;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坚定与决然。古今无数雄豪杰舍我其谁,越挫越勇,在追求真理的漫漫长路上艰难行走。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对知识“浅尝辄止”“小学而大遗”“耻于下问”,最终一事无成。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世人惊叹于年仅14岁的全红婵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跳出三个满分动作,可又有谁知成功花儿的背后是七年如一日的苦练。

“草鞋书记”杨善洲,二十年耕耘,乃使荒山变青山;“敦煌女儿”樊锦诗,五十载守护,方让敦煌复辉煌;“纯粹作家”陈忠实,耗一生写作,然使支笔丈文学。多少前辈,为心中所想而不懈奋斗,为实现抱负而不懈努力。反观“三分钟热度”那些人,缺的正是这份坚持,他们即便涉及的领域再广,也未必会有所成就。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孔夫子教我知其不可而为,楚霸王教我虽千万人吾往,西塞罗教我法治。

(四)《礼记》中的哲理思辨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受阻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解读: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辞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2.“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解读: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一个人独自苦学再深,也难免偏颇狭隘,如果没有学友之间互相交流,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孤陋寡闻。

4.“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解读:意思是君子儒者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传达了知行合一的观点,教育引导我们应当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追求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解读: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厌恶,简约但文采熠熠,温和但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是来自哪里,知道微弱会变得显著,这样的人就可以进入到圣德的行列中。

(五)《齐桓晋文之事》

大丈夫铁骨铮铮。孟子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心系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不满,他向社会发出呐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在天下推行王道,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面对困难时,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带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激励了无数大丈夫,他的民本思想于今天的社会亦有重大意义。

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的这幅理想的治国蓝图中,我们看到“无饥”仅仅是第一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是关键的一步,物质富裕后,需要的是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适用话题:心系百姓,大丈夫,建设性意见,忧国忧民)

(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字,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亦有多重含义:“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指在身陷个人困境时坚定心志,磨砺品格,潜心提升自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则是在感知他人苦痛时怜悯体恤,并付诸行动,伸以援手的温暖本性。

忍是仁爱之心:这样一种仁爱之心,使屠呦呦竭尽心力,为人类不再忍受疟疾带来的痛苦研究青蒿素,造福世界;正是这样一种仁爱之心,使袁隆平始终牵挂田间水稻,亲身下田,反复试验,只为让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不再忍受饥饿;是这样一种仁爱之心,使万千民众在可能延及周边居民的重庆山火面前,积极支援,冲锋在前,终于将明火全部扑灭,实现了一场史诗级救火。

忍是困境时的隐忍:华为在关键领域被美国抑制发展,迎来至暗时刻,仍咬牙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攻克技术难题,走过一个个困难的时刻,最终更加挺立。

史学家司马迁忍了宫刑的疼痛,忍了世俗的成见,扛起了如椽大笔,立起了泰山,才有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海伦凯勒忍受着黑暗的世界,忍受着心底的孤独,创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舞人们追求光明;江梦南忍受无声世界里的寂寞与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终学业有所成。

(七)《兼爱》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人,爱亲人胜过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着实,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前提是难以成立的,“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使得“人人相亲相利”的局面难以实现,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的力量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困难而减弱。

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大众的兼爱。

(八)《鸿门宴》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适用话题:性格、眼光、智谋、团队)

(九)《拿来主义》

古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各民族复合型文化,今有“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对待各国文化融合的态度,文化的交融有着日益扩大的主体。还有观念从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到追求种族平等的转变,科研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的变化,时代一直在发展,但它从不言说。

反例: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适用话题: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文化发展、创新等)

(十)《谏逐客书》

山不让土成其大,海不择流就其深。李斯在《谏逐客书》说:“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适用话题:积累)

(十一)《过秦论》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适用话题:人心向背,成败兴衰)

(十二)《谏太宗十思疏》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治平天下”的目的。分别从以下方面谈论:“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想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

(十三)《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能够凭借他的经验将树养成“硕茂”之状,且“其实且蕃矣”而扬名天下,那对于育人而言,“顺其天性”为培植的指导思想。

(十四)《窦娥冤(节选)》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明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适用话题:揭露黑暗现实、斗争精神、反抗精神)

 

四、领会多样人生态度

㈠诗意栖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

㈡独立不羁《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㈢忧国忧民《登高》杜甫

㈣乐观旷达《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五、自然情怀

1.《故都的秋》郁达夫 2.《荷塘月色》朱自清

3.《再别康桥》徐志摩  4.《兰亭集序》王羲之

⑴看重生与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王羲之由游乐而生感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死生亦大矣”的积极态度,生命或者腐烂,或者燃烧。他否定了古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用对书法、文学的执着对抗生命短暂。可见,生命的过程固然不能延长,死是无法回避的,但个体生命却可以通过燃烧生命的激情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实现饱满的生才可以无憾地死。

【相关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3、交流能发挥出人潜在的才华。兰亭会为各个文人墨客提供一个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机会。在集会上,每个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尤其是王羲之通过这次集会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奇文《兰亭集序》。由此可见,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闪现出璀璨的火花。

4、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我们各有两种想法。——佚名

 

六、伟人魅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洲头,眺望着湘江的流水、层林尽染的山峰、中流击水的飞舟,回忆起青年时代自己与同学们意气风发,携手同游、商讨国家大事的经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让他思绪万千,面对山河,不禁发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要由什么主宰呢?历史永远不能缺失青年的身影,百年前“恰同学少年”的他们怀揣如火般炙热的革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改造旧世界。(适用话题:胸怀天下,家国情怀,雄心壮志,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等主题。)


阅读全文
高中教材素材运用示例+40组运用(中)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