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押题预测:“传统文化与时代、青年”(热点、范文)
高考热点
一、2022高考热点
1.2022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传统文化】
2.1922年,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时代使命】
3.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到会代表25人,代表全国15个地区团组织的5000多名团员。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时代与青年】
二、命题趋势
作文命题依然秉承近年来政治理念先行,主流价值奠基,任务驱动决定形式,关注道德素养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2022年高考应充分关注家国情怀、中国故事、审美教育、奋进人生、创新精神、文化传承、平视世界、双减政策、成长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几个写作话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现状。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上述材料能够给处于新时代的奋斗者以启示,请结合你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来自《商君书》中的“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不法古”是因为古代的方法措施再好,只适用于当时的社会,而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不修今”是因为拘泥于现状,则会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给处于新时代的奋斗者以启示”,说明应紧扣新时代的情境写作;谈“不效法古代”“不拘守现状”对新时代发展中的“奋斗者”的启示。文章应以立论为本,“不效法古代”,可理解为把握当下特点,矢志创新;“不拘守现状”,可理解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写作时可以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然后论述“不法古”,可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正面如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反面如柯达、诺基亚被淘汰;接着论述“不修今”,可以写我们的“一带一路”,写“亚投行”等等,不满足现状、坐等时机,而是勇于开拓,敢于再前行;最后写给新时代的奋斗者的启示,即我们应当怎么做,让自己走在时代前面,做改革的弄潮儿。
【立意】
1.立足当下,突破成法。
2.不满足现状,我们再出发。
3.做新时代改革的先驱者。
【例文】
矢志创新,永不停歇
我庆幸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因为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必有作为的时代。奋斗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创造是奋斗者的灵魂。我当不效法古代,矢志创新;我当不拘守现状,永不停歇。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前者成于开拓创新,终成大业;后者败于守旧自满,终毁社稷。法古则错失新生,修今则停滞脚步。只有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才是时代的奋进者、创造者。
矢志创新,不效成法,方能自立于新时代。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变化”是不变的。所以,走出一条自新之路,才是当代奋斗者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我们当然知道,古人有很多成功经验,无论是夏商周三代的盛世,还是汉唐宋后三代的灿烂,它们都足以光耀千古;无论是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还是现在的硅谷传奇,它们都足以傲视群雄。但请不要忘记,我们曾因效法于先人,而陷入了天朝上国的自大泥潭;我们曾因依赖于他国,而陷入了大国强权的桎梏沟壑。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想要发展,就得走出前人打造的“温柔乡”;想要强大,就得摆脱祖宗成法,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永不停歇,突破现状,方能自强于新时代。《三体》中的那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始终萦绕在耳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古训始终警示在心间。时代发展的车轮不停地滚滚向前,它怎会有片刻停歇。你无忧无虑的“一夕安寝”过后,可能就已被甩到九霄云外。还记得那些亡国之君的命运吗?他们有多少是因为沉湎于现实的安乐,自满于安逸的生活,让妻子儿女成为他人奴仆,让帝王基业成为他国基石。我想,当敌人兵临城下,当王鼎为他人所夺之时,他们都未必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更不明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仰观历史的天空,一个个成败故事,如画般一帧帧回放于眼前;俯察脚下的大地,一股股进退浪潮,如歌般一曲曲回荡在耳旁。我们虽不是圣人,但也要懂“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现状”的生存法则。如果当年我们只是仰望“两弹一星”,又怎会有今天的“嫦娥”揽月,“天问”奔火,“神舟”飞天;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豪横的“大哥大”,又怎会有5G纵横,北斗引路,量子横空。矢志创新,会让我们永远走在新时代;永不停歇,会让我们永远引领新潮流。
雨果说:“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请果断地丢掉先人的“锁链”,张开你奋斗着的“双翼”,去拥抱新时代里每一个崭新的明天。
【素材集锦】
一、主题金句
主题一:青春年华
1.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少年行》
适用主题:关于珍惜时光,青春短暂,态度决定人生,把握人生最美好阶段等。
2.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雨果
适用主题:关于珍惜时间,青春易逝,努力奋斗等。
3.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劝学》
适用主题:回忆青春,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等。
主题二:学习求知
4.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乔布斯
适用主题:任何有关态度、青春求知、心中的偶像、个性与创新、持之以恒、对骄傲自满的反思等。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适用主题:懂得积累,读书学习之道,人生的取舍,成功的必备因素等。
译文: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然后才能大有可为。
6.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林语堂
适用主题:成功关键在于专注,人要耐得住寂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
译文:人对一件事有了痴迷,才能专注,进而有所成就。
7.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适用主题:实践得真知,学重在行等作文立意。译文:掌握理论只是实践的开始,实践则是理论的成果。
主题三:奋斗进取
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应问》
适用主题:刻苦勤奋出真知、在探索中收获、求知过程中的自我激励等。
9.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适用主题:任何关于拼搏进步、对现状的更高追求、科技的不断革新等。
10.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刘同
适用主题:乐观积极地面对挫折,学会转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等。
11.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
适用主题:关于豁达乐观的心态、满怀希望地面对挫折与困难、宽容与释怀、痛斥反社会倾向的行为等。
12.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李时珍
适用主题:关于矢志不渝、青年人需立志、远大目标的树立等。
13.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雪莱
适用主题:关于实现人生价值、追逐青春梦想、生活态度、做最好的自己、勇敢、面对等。
14.要向人生索取,不向命运乞求。——《在你出发的时候》
适用主题: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命运搏击的精神,自立自强等。
主题四:与时俱进
15.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
适用主题: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在竞争中进步等。
译文: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只要与时俱进,那么共同增益的状态就会无穷无尽。
1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适用主题:讨论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等。
译文:人类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祸乱,就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像日月一样运转,永不停止。
17.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适用主题: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变通、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勇于变革创新、把握机会等。译文:明智的人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有学问的人会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策略。
二、优美段落
1.苏子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化在于瞬息之间,很多人被这瞬息洪流,或裹挟前进,或淹没其中。因而在这个时代,想成为弄潮好手,需在变化中抓住时机勇于创新,完善自我。(时代发展与变化、年轻人的担当)
2.梅花不争春,独自傲立于寒冷冬日,在一片雪白之间,黯淡了一山春色,独领风骚;毛毛虫不甘和其他小虫一样,只能蠕动在绿叶之下,偏要破茧成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蒲公英不甘停留在寸土之间,偏要随风远扬,看尽人间景色。生活中无端的盲从,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作为时代的新青年,要敢于不同,引领时代新风貌。(个性、不随波逐流)
3.周恩来自幼抱负不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司马迁胸怀宏图大志,书写史家之绝唱;陈涉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叹,留下一段英雄传奇,我们也要有蹈厉之志,矢志不移地用奋斗谱写青春之歌。(志向、目标)
4.作为祖国新一辈青年,除了要有风云之志,还需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衔石填海的毅力和随机应变的智慧,只要我们有的放矢、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有金石为开的一天。(勇气、毅力、智慧)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辟新路,拓宽视野,引领新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能令各个领域欣欣向荣的源头活水。让我们有勇气和胆略去做一朵“领异标新”的、不按部就班的“二月花”,如此,才能引领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时代景象,拥抱变化)
6.我们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这个海晏河清的时代,我们当然可以去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富足和愉悦,但安于现状会让一个人丧失斗志,贪图安逸会让一个灵魂沉重不堪。(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作为时代的青年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新时代下的年轻人、使命与责任)
7.“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唯有变化,才能带给这个时代新的生机。任何规则、现象,经过时间的沉淀,必然会出现需要改进的漏洞、需要发展的渴求。而变化,正是让时代的细胞保持能够时刻分裂的活性,不因长久的相同而导致衰老倒退。(拥抱变化,新时代的变革,社会变迁)
8.峥嵘岁月中,革命先驱不忍山河受难,于暗淡世间振臂呐喊;血性儿女,或为守卫山河,喋血沙场;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筹谋交锋,甘做“隐形的守护者”。和平年代里,新青年应当立志报国,坚守岗位、深耕钻研,为振兴民族挥洒青春、奉献一生。(社会责任感、新青年的担当)
9.我们常说,这是消费主义的时代,没人能逃过金钱的诱惑;我们常叹,这是功利主义的时代,没人能忽略利益的衡量;我们常常随波逐流,视“个人主义”为普世价值。但仍有这样一群人,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泛舟而下,却不随世浮沉。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人的坚守,社会责任)
10.吾辈青年,当有少年心事当拿云之志,当怀且将新火试新茶之勇。若目光短浅,着眼困顿,无异于井底之蛙坐享一井之宽。纵使一人,也要似有千军万马,不懂何为望而却步半途易辙,只道乘风破浪骐骥一跃。纵使山穷水复无路可走,也要放长双眼寻找柳暗花明又是一村。(青年人的志向、眼界与勇气)
三、精彩时评
冬奥之约,彰显文化自信
(题目融入关键词“文化自信”,精准点题,统领全篇)
奖牌和鲜花,见证着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佳绩。不同于往届奥运会,以羊毛绒线编结而成的颁奖花束,将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首次亮相。匠心独运的背后,是上百位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晶。一束束绒线花,工艺源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将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上绽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首段以颁奖花束为例,体现北京冬奥会于细微之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紧扣彰显文化自信的主题。)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现竞技实力和体育精神的舞台,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火炬、奖牌、火种灯……每一次发布,都给人们带来惊喜,这样的精彩,多因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承载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与颁奖花束的例子相比,本段中会徽、吉祥物等例子都是略写,事例介绍有详有略,但都为彰显文化自信的主题服务。)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建设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不论是依山而建、形似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还是晶莹剔透、仿佛披着一件冰雪外衣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一座座流光溢彩、令人赞叹的冬奥场馆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以“中国风”托起“奥运范”,正是文化自信的冬奥表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道主,中国已经张开双臂,热情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赛区,融合了冬奥、春节、民俗元素的城市景观布置完成,营造出“喜庆祥和、同庆冬奥”的氛围;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冬奥村(冬残奥村),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前两段相比,三、四段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别以场馆改造建设及城市景观布置为例,进一步突出我国以冬奥会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主题。)
相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人民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01月26日)
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更为重要
郭万超
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表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抗“疫”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并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是一个具科学性的时代命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因此,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恰逢其时,能够鼓励全体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要深刻认识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演变逻辑,必须把中国文化放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清楚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要实现文化自觉,冲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坚定中国文化自信,都必须从理论上说清楚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说清楚中国文化是否能与现代化相适应,是否具有推动现代化的功能。这个历史性命题,中国人民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论证。
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时刻,我们回首来路,展望未来,更加坚信中国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强大的、内在的支撑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在此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那时候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随着晚清国力的不断衰落以及西方列强的崛起,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开始出现。诸如“李约瑟之谜”--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对中国文化的质疑成为几代中国人,特别是学者的重大心结。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都发生在基督教文化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现代化浪潮转向了儒家文化圈,最典型的代表是“亚洲四小龙”,即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使国际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人们认识到在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方面,应区分产生和同化。
作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虽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大家改变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形成根本性转变。真正扭转西方对中国文化偏见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到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使西方模式走下神坛,解构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根基、独特性都在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文化根基、中国价值的文化源泉。因此,中国奇迹的出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功,证明中国文化是可以适应现代化的,能够为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通过以上历史脉络与理论脉络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从自信到自卑再到自信的发展历程。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我们相信,与新时代同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焕发出磅礴的力量,并在当下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做好抗疫工作。
【练习】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传,《说文》:“傳:傅,遽也。从人,專聲”。这是说,传,以驿站转递文书。字形采用“人”作形旁,采用“專(专)”作声旁。
材料二:《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通过经典传唱人的演绎,以及现场经典鉴赏团的解读,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比如在第1集,一首沉寂了300多年的清代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一夜爆红。仅在微信客户端就引发了3000万阅读量。
材料三:意大利服装品牌杜嘉班纳(D&G)宣传短片《起筷吃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筷子与意大利经典饮食披萨相结合,模特的夸张表情和不恰当的文字表达,被网友质疑存在歧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嫌疑。其设计师及联合创始人之一又曝出一系列辱华言论,之后迎接杜嘉班纳的是质疑和抵制,时装秀被正式取消。
微信“文化传承”公众号开展征文活动,请你参加:综合这几则材料生发立意,表达自己的思考或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任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解题】
本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包含材料和任务指令两大部分。有两大特点:
一、三则材料整体呈现出一个核心指向,就是“传承文化”,这一点降低了审题难度;
二、三则材料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先讲了“传”的含义,然后讲了“传”的方式及“不传”的危害,行文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去分解分论点,降低了考生的思维难度。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思想认识,加深对“文化传承”这一概念的理解,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2.尊重文化,传承文化。
3.做文化的传承者而不是背叛者。
4.在创造中传承文化。
偏题立意:
1.文明在交流中互鉴,文化在碰撞中发展。(偏题,只考虑到文化的交流借鉴,而没有参透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将中国文化传播域外。(偏题,仅与文化的“传”擦边,毫无“承”之意)
3.没有了文化传承,中国将要亡国灭种。(偏题,观点偏激)
【例文】
传我文化,铸我国魂
郝新允
《说文》有言:“传”,遽也,从人,专声。取驿站传递文书之意。由此传(zhuàn)便有了传(chuán)之音,它不仅有向四方传递之意,也有上代交给下代的内涵。我们要从先人手中接过文化的明珠,让中华文化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其光华铸就国魂。
希特勒曾说:“要灭掉一个民族,先灭掉他的文化。”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给后人,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它就像一根细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穿起来,它也是每一个华人共有的中国心。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样中断,是因为中华文化所铸就的中华之气魄,即使在近代丧权辱国的凄风惨雨之下,仍有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也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还有谭嗣同“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更有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告白。这是值得传承的中华文化,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中华文化,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而我们担当着民族复兴梦的重任,不更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书写中国之华章吗?
莫言说:“文学是一个人的滋养品,文学是人类发展中留下并不断丰富的重要东西之一。一个人若没有文学的积累,他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的野蛮人。我们的文学,风骚并举,骈赋大行,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学精髓。”郑渊洁有言:“品质有标准答案,是民族的幸事。”而我们的民族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也正是我们要传承的传统美德。
文化丢了,信仰丢了,那么社会的根、民族基本的善恶标准就丢了。因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人文精神。
基于此,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其精髓,不仅要给予尊重,更要从多个层面去传承。
然传承绝不能像杜嘉班纳的《起筷吃饭》,肆意地侮辱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是要吸收、创新、交流、借鉴。一如新兴的国之动漫电影,并非照相式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与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深层次的精神诉求,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扛起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大旗,铸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魂”。
完整资料word版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63OY_2leGdiLxMXJ-mpug?pwd=pqjb
提取码:pqjb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