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热点主题:“德与才”
名言警句
01.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君子应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品德承载万物。)
02.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周易》
03.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孔子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为。)
04.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孔子
(品德就像水的源头,才能就像水的波纹。)
05.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06.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东汉·王充《论衡》
(品德不优秀的人,不会胸怀远大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拥有渊博的见识。)
07.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只有贤明、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08. 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
09.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提和统帅。)
10.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资治通鉴》
11.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
(君子凭着才能做好事,小人仗着才能做坏事。)
12.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菜根谭》
(美好的品德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
13.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14.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丁[意大利诗人]
15. 有才有德,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牛根生[蒙牛创始人]
16. 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君子,德才兼备乃圣人也。——中国俗语
17.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中国俗语
18.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中国俗语
19. 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日本俗语
精彩语段
01. 成功之道,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
02. “德”必须驭“才”,“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
03. 一个人的成功,始于学历,成于能力,终于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凡欲成事者,无不以做人为本。
04. 所谓“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努力做到——上不负苍天,下不负厚土,中间不负自己的良心。
人物素材
01. 智伯
春秋时期,智氏家族是晋国的名门望族,势力很大。
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伯为家族的继承人,族人智果不同意。
智果分析说:智伯能文、能武、有才艺,确实有大本事,但是有一项缺点,没有仁爱之心。以他出众的才能再加上低劣的品德,一定会给家族带来大灾难。
智宣子不听劝告,依然立了智伯。
智果到太史那里给自己全家改了姓,脱离了智氏家族。后来,智氏在智伯的统领下全族灭亡,只有智果一家得以幸存。
聪明的智果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就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德行不好,他的才能越高,作起恶来就越厉害,招致的祸患就越大。
02. 刘备
三国时期的刘备以宽厚仁爱闻名于世,他教育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因平黄巾之乱和征讨袁绍有功,被任命为平原县令。
当地有一个叫刘平的富户,和刘备有私怨,就雇了一名刺客去刺杀刘备。
刺客潜伏在刘备身边好几天,准备伺机下手。然而,通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刘备并非刘平所说的坏人,他既不贪污钱财,也不欺压百姓,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当他终于有机会进入刘备的卧室行刺时,却实在不忍下手,于是抛下匕首,对刘备讲出实情。
刘备因为自己的仁德而躲过一劫,正所谓“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03. 宋之问
写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宋之问是唐代大诗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从古至今,没人能否认宋之问是一位大才子。
然而,这位大才子的品行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千古名句是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所写,为了抢夺诗句的冠名权,宋之问竟然派人把外甥杀了。
在仕途上,宋之问也是个见风使舵的投机者,他凭借歌功颂德的诗词来巴结权贵,有时甚至不惜卖友求荣。
最后,唐玄宗李隆基获悉了宋之问的这些劣迹,对他深恶痛绝,直接下令赐死。
这位德行卑劣的才子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04. 王勃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震铄古今的大才子,他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赞为千古绝唱。
然而,相对于过人的才华来说,王勃的品德修养却有致命的缺陷。
在给沛王做文书时,王勃曾写下《斗鸡檄》为这位皇子的娱乐活动助兴。这篇文章助长了皇子的玩乐习气,王勃因此被皇帝免官。
还有一次,一个和王勃有私交的人犯了罪,王勃先是把他藏匿在家中,后来害怕遭到连累,就把这个人杀了,王勃因此被判刑入狱。
“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唐人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王勃一生命运多舛,才华出众却成就有限,这与他的品德修养不到位大有关系。
05. 胡兰成
胡兰成因为与张爱玲的那场旷世奇恋而为国人所熟知。
张爱玲一生清高孤傲,能被她看上的人自然不是平庸之辈。事实上,作为汪伪政府的第一才子,胡兰成的文学功底确实了得,他的文学作品至今仍有不少读者。
然而,无论其文学才华多出众,加在胡兰成身上的标签,首先就是背叛民族的“大汉奸”,他已被无可辩驳地钉上了历史耻辱柱。
大节有亏,则众长难掩。无论何时,品德才是一个人立世的根基。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16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语文课上,老师介绍了王勃的生平和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以及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考生应由此展开联想和思考。文章应针对王勃的生平,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材料中的“有人说”为考生提供了思维的路径,同时省略号也为考生的个性化思考留有充分的写作空间,
2.典型任务的限制。“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是题目给出的任务,要求考生针对王勃的生平、才华与“士之致远”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另外作为应用文体“发言稿”的格式也是要注意的,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一方面要从王勃的人生经历谈起,另一方面,我们文章中心要是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并能由此引申,在当代语境中谈论,文章格调才算高远。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在表达对王勃生平和才华思考时,可以说,他写出千古奇文,史上留名,已算“致远”;他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他经历人生的起伏后,领悟人生哲理,保持乐观豁达(由《滕王阁序》可知),故能写出《滕王阁序》这样境界开阔、文辞优美的文章,达到人生的高度。也可以说他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算“致远”;这与他的个性有关,比如浮躁浅露,缺少敬畏,境界不高,行而不稳等等。只要符合材料中的立意,从任何角度切入均可。至于怎样才能“致远”,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有理有据。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本题材料既源于课文情境又与社会热点话题“致远”相关,与考生的人生理想、志当存高远等相贴近。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肯定会思考自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学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有深切的生活感受。同时,提供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语文课堂,话题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王勃,应该是比较有话说的。
试题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在一部分人片面将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作为重要价值取向的今天,“致远”也具有特别强的现实意义。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办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本题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人生价值取向,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大语文观。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才高致远。
2.“行稳”方能“致远”。
3.经历风雨才可致远。
4.风物长宜放眼量。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致远者,当先器识
偏题立意
1.英年早逝的喟叹。(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2.天妒英才。(脱离材料,胡乱立意)
不骄不躁 行稳致远
【标题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且扣住材料关键词“致远”】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经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和同学们的激烈探讨后,相信大家对王勃传奇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深有体会。【开头符合发言稿的文体特征,有称呼,有情境,有听众意识。】也许有人爱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斐然文采,有人笑他“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众”的狂妄外露,有人惜他“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困窘之境。而我从他的经历中得出:不骄不躁,方能行稳致远。【此段文采斐然,巧妙引用所学课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既形象而概括地点明了王勃的生平、才华及性格,又由他人对王勃的看法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何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是曾国藩天资平平但踏实苦干,成为清末重臣;是黄旭华“隐姓埋名四十载为国筑重器”的付出;是屠呦呦和团队实验三千余次而后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积累……【对概念进行阐释是写作中很多学生欠缺的,缺少阐释,文章容易空。本段通过具体事例形象地阐释了何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值得借鉴。】悠悠历史长卷,这些踏实的人们是其中最动人的一抹朱红。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就像花儿,只有经历雨露滋养,吸收天地精华,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开出最美的花。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美则美矣,终究只有“一现”。【通过比喻,以正反对比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了不骄不躁、沉稳踏实的重要性。】
不骄不躁,沉稳踏实,能培养器量见识,充实自我、提高修养,先“宁静”而后“致远”。【过渡段,总结指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的作用,并紧扣材料中的“器识”。】
“我不愿在云端跳舞,而更愿意贴地步行。”斯言不谬,而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拒绝了所有的节目邀约和大部分采访,而是潜心于下一部作品,未因荣誉而浮躁浅露;钟南山院士在因2003年非典的贡献而被授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仍默默回到医疗一线,充实自己,在年初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为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国士无双”。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别人的褒奖而恃才放旷,狂妄自大,而是静下心来,以致无穷之远。【既有道理论据,又有关涉当下热点人物的事实论据,论据典型,叙述得法,有说服力。】
反观我们的“大才子”王勃,年少成名却浮躁浅露,恃才放旷,难免遭人记恨,令人啧舌。无独有偶,大家一定也记得我们的“小神童”仲永,天资聪颖却被“环谒于邑人”的风光所囿,没能沉下心来积淀自己,沦得一“泯然众人矣”的下场,成为“反面教材”。究其原因,不是有旷世之才遭人忌妒,也不是因为未经风雨是温室的花朵;而是他们有诗文句赋之才,却无“不骄不躁,踏实沉稳”的处世智慧。试想,若王勃为人低调谦逊,不骄不躁,又会给我们留下多少“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般的千古绝句?【以王勃、仲永反面举例,论证“浮躁浅露”的危害,正反对照,更有说服力,同时使用假设论证,论证方法多样。】
同学们,正如裴行俭所言:“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让我们共塑不骄不躁之品格,以达宁静而致远”之境界!【结尾点题,结构严谨。引用材料中裴行俭之言,提出希望,符合发言稿的特征。】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材料,发言内容符合课堂讨论情境,文体特征突出。人生何以致远这,标题“不骄不躁,行稳致远”给出了明确答案,立意精准。作者思路清晰,先由王勃说起,提出中心观点;再以“何为不骄不躁、沉稳踏实?”发问,对观点进行解读;后以过渡段引出“不骄不躁”的深层解读,培养器识,提高修养,方可致远;并以王勃、仲永反例再加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文中举例甚多,素材丰富,事例典型,作者的语言表达流畅又富有文采,素材运用和语言表达二者为全文增色不少。
建议:
反例这一段可以移至正文第二段之后,内容适当压缩。结尾处可以结合发言情境,讲讲当代中学生如何以王勃为鉴,在追求“才高”的过程中,如何力戒浮躁、志存高远,培养器识。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