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范文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
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直接亮出话题,如以“冷与热”为话题。
2.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
写作指导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一、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二、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
“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
“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
“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
“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四、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这是对文体的一种淡化,但这决不意味着不要文体。事实上,每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各省都毫不留情地将文体不符的“四不像”作文视为“严打”的对象。因此,考生的考场作文更应彰显文体特点。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
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如何准确审题立意
人们一般把话题作文分为四部分:一是材料语,二是提示语,三是话题语,四是要求语。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注意”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注意”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审材料语
如果材料与立意关系不大,就可以脱离材料去立意。如果材料与立意关系密切,就绝对不能脱离材料。这就要,审题时就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全国卷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审提示语
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
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三、审要求语
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
“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
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显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的具体要求。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如浙江省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
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短语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
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作文训练——“无畏与畏惧”
“无畏与畏惧”是一个二元关系类的话题,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这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开掘:
一是外显的——“无畏与畏惧”抉择的标准是什么?
对缺点的解剖、正义的维护、真理的捍卫我们要“无畏”,畏惧退避只会成为“一介懦夫”,遭来唾弃;而对自然的法则、事物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则要“畏惧”,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
二是内隐的——“无畏与畏惧”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惧”——受胯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而选择了“无畏”——坚决不下跪。为此,对“无畏与畏惧”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
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无畏”意味着勇敢,或许更值得赞扬和推崇的。而对于“畏惧”似乎就意味着懦弱,人们会多少有点轻视的意味。其实无畏和畏惧是并存的,它们没有先后之分。而作为一个真正能驾驭无畏和畏惧的人,就应做到:当无畏则无畏勇,当畏无畏则畏惧。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无畏的态度十分友好。无畏似乎是在诠释一种强者的风度。……具有无畏气质的人,往往给人以安全、强大的感觉。这也难怪人们那么执着于追求无畏了。
但无畏是有一定条件的。……
……
历史告诉我们,管仲之成名在于他也有所畏无畏,而关云长的失败只能说是他唯有匹夫之勇。
……(中心观点)(《无畏与畏惧》)
【例文】:
惟大畏惧者,方能大无畏
惟大畏惧者,方能大无畏。此言何由?
鲁迅不畏惧吗?他畏惧民族危亡,民众愚昧,他畏惧自己的名字同那些反动文人、“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他无畏于寂寞,无畏于彷徨,无畏于呐喊,无畏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用笔做投枪做匕首,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谭嗣同不畏惧吗?他畏惧革新的火种被反动的暴政熄灭,所以,他无畏的留下来,他说:中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中国还没有为革命而牺牲者,有就请自嗣同始。他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太史公不畏惧吗?他畏惧不能完成父亲的遗嘱;他畏惧真理不彰,忠良湮没;他更畏惧碌碌无为,枉活一世,让生命轻如鸿毛,所以他无畏的扛起了世人的冷眼与嘲笑,终于铸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不畏惧吗?他畏惧与宵小之辈同流合污,畏惧瑾瑜有玷,畏惧千秋骂名,所以他无畏的选择身投汨罗,“伏清白以死直”。
……
今天我们许多人丢掉了这样的品格——他们丢掉了无畏中应有的畏惧,也便丢掉了无畏中的道义,无畏中的责任,把无畏抽空成空虚的张狂、自负和贪婪。
他们依仗权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所畏惧;为一己之利不择手段,贪污腐败公然横行;为了一份回扣,可以开出天价药费;为了眼前利益,滥砍滥伐,涸泽而渔;为了一片宅地,可以暴力拆迁。
所以,什么是无畏?
请记住,无畏不是暴虎冯河的莽撞,不是“我爸是李刚”的张狂,更不是“人定胜天”的自命不凡。
无畏,首先要以畏惧为前提,更要有一种敬畏思想,敬畏生命,敬畏道义,敬畏自然,敬畏所有生命所应敬畏的。
知畏惧而后无畏,因为畏惧,无畏才成为一种捍卫,对心性良知的捍卫;因为畏惧,无畏才成为一种担当,对道义正气的担当;因为畏惧,无畏才成为一种责任,对家国天下世界苍生的责任;
因为畏惧,才有义不容辞之无畏,义无反顾之无畏,舍我其谁之无畏,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无畏之勇。
知畏惧而后无畏,惟大畏惧者,能大无畏。
作文训练题目:
绝不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地唱着。
-----泰戈尔
阅读上面材料,请以“刹那与永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拓展训练题及优秀习作示例
【题目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请以“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立意:
①适应环境的同时,人更要保持自我的个性。
②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要“与世推移”,要随大流,甚至是与世间的龌龊同流合污,而是要“与时俱进”;保持自我也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故步自封,不去学习他人的长处,而是要“出淤泥而不染”、“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③生活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确实要努力地去“适应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身边的诱惑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增多了。信仰缺失,导致了很多的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有的人早已把自己的志向丢到了九霄云外,整天醉心于歌屋、酒吧、夜总会、洗浴中心……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削尖了脑袋去为自己的头上能多个什么“长”(科长、处长、局长……),于是大搞其歪门邪道,请客,送礼,贿赂,甚至连“性贿赂”这样的卑劣的武器也用上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在许多现代人听到某某领导因“嫖娼”被抓,然后花上千元钱“私了”,某某领导接受了“性贿赂”,于是如同“瓦釜”一样的人,果真混上了个“副×长”时,不仅不会觉得悚然、怦然与愤然,甚至脸都不会红一下了,甚至还会认为“这不是很正常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自我”的节操,是否还能底气十足的坚定地喊出“脚正就是不怕鞋歪”,“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在许多人听来已经属于过去时了的“豪言壮语”呢?
[例文①]
适时者生 自我者兴
夜幕降临,偌大的天幕铺展开来,无数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总想搁笔“问青天”,是什么使它们变得这般神奇而美丽?青天虽无语, 冥冥之中,我却仿佛听到了答案。
“风起于谷,水成于堵”;“适时者生,自我者兴”。
风在山谷中生成,山谷对风应该是限制,可聪明的风却在适应中壮大起来,掀起阵阵悦耳的松涛;水在堤岸的夹持中流淌,堤岸对想要漫流的它无疑也是阻碍,可是机智的它却也在适应中澎湃出自己独有的激情。
不要再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天无慧眼了吧!君不见“芙蕖夜放艳天下,风骨之底是泥巴”,是适应使它成为了“花中之君子”;君不见“仇雠毒手剔髌骨,佯狂装痴岂偷生”,正是因为已身遭厄运再不能挺刃而起的适应——隐忍,才使得孙膑终于在马陵道上痛痛快快地洗雪了千古奇冤;君不见“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恶浊的世上,冲杀出的也是斗士,也正是这别样的适应,使他——鲁迅先生成为了赤县上空一颗永不会陨落的巨星……
很喜欢一段话:同是香醇,咖啡更让人依恋;同是幽香,碧螺更令人倾心;同是怒放,牡丹成了百花之王……说的也许就是万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将自己的才情释放到最大值吧?
然而适应环境却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更不能等同于与溷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一个人,更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永葆自己的节操,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真性情!
怀着经天纬地之才,经邦济世之志的李白,高歌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志,告别妻儿,走出家门,哪曾想到,入得宫门,就成为唐明皇的弄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天天只能作这样的软语呢喃,真也就惹怒了本就很是“不识相”李白!真的,他——李白若“识相”点,肯于屈就些,多少随波逐流点,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但李白就是李白,他是知道自己究竟属于谁的,这样的酱缸,这样的脏水桶哪里是自己呆的地方!赐金放还,乐得如是,因为走出朝廷的自己还是一身的清白!
面对金兵的人侵,他——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面对南宋小朝廷中“主降派”的可恶嘴脸,他——岳飞,却偏要“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真的,他也应该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很不“识相”的人!他若“识相”点,哪怕稍稍屈就些,也跟着那些偏安于一隅的历史小丑们一起歌舞升平,一起吃喝玩乐,哪里会有“望到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最终命丧“风波亭”中呢?但岳飞就是岳飞,“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他永远望不了自己的后背上那四个苍劲有力的血字“精忠报国”!于是历史的长空之上,就又有了一颗永不坠落的巨星。
不远处,歌声悠扬,牵引着你我风儿一样飞扬的思绪:不远处祥云缭绕,吸引着你我花星儿一样的灼灼目光。但脚下的路泥泞曲折,坎坷颇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不是他人的脚步,而是走出自己的辉煌。
[例文②]
“质本洁来还洁”行
寒冷的秋风在劲吹着,选择挂在枝头,还是飘落?红叶告诉你,选择那最后的洒脱,舞出动人的一刻;温暖的阳光在倾泻着,选择被泥土包裹,还是突破?石缝中的种子告诉你,选择顶起重压,把绿意传播……面对着纷繁的世事,大千世界中无尽的风波,选择消极遁世,还是选择一生的红火?聪明的人告诉你,必须投身于其中,适应环境,保持自我。
柴禾成了你的床铺,苦胆悬在你的床头,为着江山日出的喷薄,为了洗雪亡国的耻辱,你知道“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于是,你俯下了你高贵的头颅,做前马,甚至尝夫差粪……因为你笃信真正的英雄永远没有“末路”,于是,十年,你苦苦地忍耐,不,在保持着心中不变的信念的同时,苦苦地适应着给自己的敌人做“阶下囚”的苦难环境,终于,迎来了你平生最辉煌的时刻,你又昂起头来,重新登上了属于你的宝座。
勾践,是你告诉了我,适应环境,保持自我并非懦弱,而是一种人生真气节,大气魄。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面对着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的人生变故,真的,你有足够的理由哭天抢地,你也有足够的理由在哭过之后,消沉沦落,但你没有,只是用淡然的口气,用自己被贬的三个地名,抒写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抱负与落寞。那是在惠州吧,你请朝云唱你的《蝶恋花》时,朝云却“泪满襟”说“奴所不能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胸襟能像你如此这般的宽阔,人生还有什么样的险峰陡坡不能越过?
东坡,是你告诉了我,适应环境,保持自我并非苟且,而是一种人生别样的气概与洒脱。
但是,在物欲横流,处处诱惑的今天,许多“聪明人”所做出的“顺应”却决不能等同于对环境的适应,尽管他们活得有滋有味,有“姿”有“色”;因为那样的“顺应”充其量只能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格的堕落!
任你灯红酒绿,任你“高朋满座”,任你推杯换盏,任你官场穿梭……我虽无法也无力改变这环境的污浊,但我却能够“大隐隐于市”,我却可以做到“质本洁来还洁”行,远离溷浊,永远活一个真正的自我!
【题目2】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铁棒和钥匙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以“钥匙和铁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析】
这是个关系型的话题。首先来分析材料。钥匙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打开锁,因为它最了解锁的心;而铁棒却做不到这一点,它只会蛮干,采取粗暴的手段,去砸,去撬。“锁”在此象征事物的关键、问题的症结、思想的实质;“铁棒”象征不抓关键或症结,不讲科学、不讲技巧的工作手段或工作方法;“钥匙”象征着巧妙的计策、科学的方法。
立意有以下角度可供参考:
要解决问题,必须要看实质,抓关键,理规律;
②人只有主动去发现、顺应规律,才能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违背规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③做思想工作,科学的方法才是打开对方心灵之锁的钥匙……
【例文】
钥匙和铁棒的故事
片断一:铁棒见钥匙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那把坚实的锁,很是嫉妒,但他还是狂妄自大地说:“小小钥匙,你的三脚猫功夫不过如此,现在我就让你见识见识我的看家本领——空中霹雳。”话音刚落,铁棒便向坚锁发起了猛攻,三百六十个回合过去了,也不见那坚锁有半点要开的意思。
感悟:坚锁好比人生中遇到的困难,而钥匙和铁棒便是生活中对待困难的两种人。钥匙很是聪明,它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分析得一清二楚,并对症下药,解决了困难,而铁棒在困难面前过于急躁,少智寡谋,虽勇猛过人,却如暴虎冯河,终究一无所成,陷入窘迫的局面。可见,困难面前我们要三思而后行。
片断二:铁棒经过上次的教训,好象懂了些什么。它来到了铁匠铺,请一位铁匠工人将自己打成了钥匙模样。这不,它哼着小曲,怀着必胜的信心再一次来到坚锁面前,象钥匙一样将自己插进了锁孔。可还是打不开锁,自己的腰却差点被扭断了。
感悟:在困难面前,有的人便似改造后的铁棒,他们虽对遇到的困难作了一定的分析,但只满足于表面现象,看问题不够深入,缺少对问题深层次的把握。因此,不难想象改造得再怎么像“钥匙”的“铁棒”,对坚锁般的困难,也还是束手无策。困难面前,我们要注重探索问题的本质,寻求出解决的办法。
片断三:这次,铁棒终于清醒了。它真诚地请钥匙兄弟教给它“真经”。在铁匠铺里,铁棒彻底地粉身碎骨了一把,不仅形体上与钥匙兄弟一样,而且也像钥匙一样身怀绝技,它简直就是钥匙兄弟的克隆品。当铁棒重新插入锁孔时,不废吹灰之力地就打开了锁……
总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绝不能像铁棒一样有勇无谋,而应冷静分析,找出那把能打开困难之锁的钥匙。当我们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钥匙时,我们便克服了困难,成了生活的主宰。
【简评】
作者的立意非常巧妙,沿着话题的思路顺势拓展:先写铁棒不服气去砸锁,说明暴虎冯河只能一事无成,在困难面前要三思后行;再写铁棒吸取教训,进行变通,但学的只是皮毛,以此说明看问题要抓本质抓关键;最后写铁棒真诚请教学得“真经”,这才是正确的做法。采用片段加“感悟”的形式来结构全文,边叙边议。叙,简洁明了;议,入骨透彻。
阅读材料:
全国卷作文题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暴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是一道有思辨价值的关系型话题。在人们习见的认知范围之中,没有哪个人愿意将自己愚蠢的一面暴露在别人面前,总是尽量展示好的一面。而玻尔却不怕暴露自己的愚蠢。这一“出人意料”的行为正是他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怕失败的精神体现。具备了这种精神,取得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写作这道题,必须搞清“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人好象是一夜成就辉煌,“出人意料”(比如说刘翔),但其成功必然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为前提,因此也就在“情理之中”。联系生活实际,再加上自己对这一关系的思考,考生写作此题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全国卷满分作文: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这些年来,大多数考生舍弃此类文体,往往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殊不知,此时再回归旧体也成了一种新鲜、一种独特。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紧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自己的论点——“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硕果”,然后分别从国内、国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应首段,使全文浑然一体,这样一步步写来,犹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而且文章的语言精练,可见作者笔头功夫不浅。本文选用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体现了考生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昭君出塞
我坐在小姐的身边。看宁静的月光勾勒出姣好的面容,再皎洁再美的月光也无法和你相比啊,我貌美绝伦的小姐!然而你选择了离开。离开那金雕玉砌的皇宫,踏上了奔向大漠的马车。
长安城渐行渐远,只有那明月仍不舍地追随。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皇宫!当他们看见你惊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语。我的小姐啊,还记得当你走入殿堂,满朝文武的惊诧吗?还记得元帝看见你时骤然苍白的面容吗?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长安城!看看那沿街驻足惊叹的百姓吧,或者,想想临行前的那个夜,连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
你曾说你爱江南水汽氤氲的小桥流水人家,你曾说你梦想骑一匹轻快的马,打江南而过,让欢笑融入滚滚的长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旱荒芜的大漠,选择了漫天黄沙的孤寂的异域生活。
马蹄声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两侧是笔直的白杨,光洁的躯干刚直而美丽,或许,小姐,你是那白杨吗?
月亮爱恋你的脸庞,或许,不仅仅是因为你如花的容貌?
曾亲见别的小姐悄悄拿出私藏的金钗玉石塞进毛延寿的手中,那画布上的人儿立刻便增色万分。我气愤之余也想让你寻那条捷径,毕竟寻得元帝的宠爱才会有出人头地之日。
但是,你却拒绝了,拒绝卑劣的“捷径”,拒绝向毛延寿们低下你高贵的头!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眼中的白杨,坚强而笔直。
还记得我们在太液池上荡舟嬉闹吗?姐妹们都掐着那朵娇艳的荷花说最美,而你,却独独把目光投向岸边静静绽放的不知名的小花。你并不爱恋这种锦衣玉食的骄奢生活。多少个夜晚,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你仍在灯下翻着那泛黄的线装书。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中。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点评】:
借古老的故事演绎话题的内涵,很有创意。文章语言流畅,用词贴切,描写中有精彩形象,强化了“出人意料”,记叙中使用对比、象征,深化了“意料之中”。选用第一人称表达,便于揭示主题。“线装书”似有不实,属一点瑕疵。
孝心无价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心里却盘算着最近一直不太景气的生意。
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仔细地寻找着,过了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一条蓝宝石项链看。
“我想买给我妈妈,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她说。
店主狐疑地打量着眼前有一双清澈眼睛的小女孩,问:“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袋,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将钱摊在手心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不待店主回答,她又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妈妈。我很长时间没见妈妈笑过,我相信妈妈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她肯定会笑得特别的好看,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认真地听完,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然后对小女孩说:“拿好啊,小心点。”说完拍拍小女孩的头,微笑着目送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的身影回家去。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衣着虽简朴但不失韵致,她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妈妈说:“我女儿只有几枚硬币,这条蓝宝项链却货真价实,她绝对买不起的。”
店主笑了笑,一脸的灿烂,轻轻地从妈妈手中接过礼品盒,精心地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回了妈妈的手中。
妈妈愕然。
店主说:“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孝心无价,更何况,她还付出了她所积攒的一切。”
“谢谢。”年轻的妈妈含泪说完,又笑了,有一滴泪在她眼角绽放光芒,晶莹剔透,就像蓝宝石。
【点评】:
读完此文,不禁深深感动,又不免为作者独具的匠心所折服:文中虽未流露半点意外之字,但意外却不乏其中,小女孩想买蓝宝石项链,出乎店主意料之外。听完小女孩的叙述,又觉在情理之中;店主只收几枚硬币就将项链卖出,又出人意料。文末小女孩用孝心及倾己所有来买,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妈妈觉得女儿用几枚硬币能买到项链也是出乎意外,经过和店主交涉得知具体经过,又在情理之中。
此文一波三折,无不体现主题,加之细致的人物描写,语言对话,构思精巧有柳暗花明之功效。总观全文,令人叫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