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的31个技巧
一、点面结合 拓展加深
点面结合,拓展加深,是高分作文在选材和优化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技巧。所谓“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所谓“拓展加深”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使素材或主旨向深的方面发展。如面对“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将一个“好的故事”对个人命运的改变做文学性的详细描绘;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好的故事”对民族形象的展示做概括性的叙述。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向历史的纵深角度进行拓展,将“故事的力量”提升到改变人类命运的高度,这样就容易把文章写得丰赡厚实。
“点面结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局部和整体的组合;二是个别和一般的组合;三是具体和概括的组合;四是主要与次要的组合,前者为点,后者为面,“拓展加深”就是对素材的开掘要深。可以同质叠加,也可以异质对比,还可以多元互补,这样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更能让读者信服。运用这种技法不仅能够集中鲜明地塑造立体人物形象,表现宏大主题,而且能够运用多件事、从多个角度印证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揭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增强其说服力。
二、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反弹琵琶,即反向立意,是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好方法。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反面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有益”是正立,反向就是“开卷未必有益”。
这种方法逆向入题,从反面成对立的角度确立论点,阐发异于常人的新见解,能出奇制胜。它体现了突破常规,从反面看问题的逆向思维,但“反弹”要适当,立论及论证都要经得起推敲与质疑,如立论“开卷来必有益”,从如果缺乏辨别力而读了坏书,会令人的思想滑坡;或读死书。陷入尽信书的僵化境地。这样展开论证,就容易让人信服。
如安徽考生的满分作文《倘若世上没有了千里马,先讲《马说》中的观点,强调伯乐的重要。接着转入论证,推出只能“瘸子里面选将军”选无能之辈,千里马才是伯乐存在的基础的论点。然后分析考题材料,提出了管仲成功的前提是具有千里马的才能的看法,后面又用孔明斩马谡的故事反证了千里马才是基础的观点事例典型,分析透彻,言之成理,反向立意很成功。
三、联想想象 感悟深刻
联想想象,感悟深刻是评价一篇高考作文作为优秀文的标准之一。联想想象指的是通过一些联想和想象,将作文中涉及的场景或抽象概念写得具体生动,这样的文章令人感悟深刻,感染力强。高考写作时可以通过设置形象的场景和情境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写的主题。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眼前院子的秋景入手,联想到一年中北方秋日的秋果、秋雨与秋日闲人,最后联想到典型的饮食、生活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水到渠成。抽象却深刻的思乡之情因为联想想象而变得具体可感,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感悟。
高考作文还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材料内容,写出个人的独到见解,而让人们理解内容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将抽象概念或事件具体化。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将读者置于事件现场,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从而有效地把想法传达给读者。也可以在文章中使用想象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如通过使用一些双关、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无趣的话题变得更有趣,并且让读者记住所写的主题和事件。如高考作文《树木·森林·气候》,就采用联想类比的方式,将个人与环境连接起来,通过森林与气候的关系,进一步联想到了人与社会、时代的关联,突出了文章主题,同时又贴合写作要求,构思精巧且内容充实。
四、立意创新 不同凡响
立意创新,不同凡响,是作文出彩、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核心要素。立意是作文的灵魂。清人王夫之曾说过,“文学创作,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立意,作文就会失去价值。而立意是否新颖,是作文高下之分的关键,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重要一环。
何为立意创新?且看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创新立意。在中国文学之中,一般来说,变化往往是逃避灾难、痛苦、绝望的方法,比如说,不能自由恋爱,就化作蝴蝶,人间天上永相随——《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摆脱目前的绝路,就化作飞鸟,站立高枝相向而鸣——《孔雀东南飞》;在《西游记》中,妖怪打不赢孙悟空,就化作原形,准备速走。而《变形记》则恰恰相反,作者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利削,让主人公变为一只巨大的甲虫,深陷在痛苦之中,不能自由活动,不能为资本家奔波卖命工作;失去劳动能力,不能孝敬父母。由一个辛苦的劳动者,变化为可怜虫。这种无声的揭露,多么深刻辛辣。
作文《从民间故事中找到纯真爱情》,也具有立意新颖的特点,作者一反常态。大胆地把“爱情”当作写作的主题,从民间故事中探究爱情的纯美。歌颂专一而真挚的爱情达到了立意创新的要求。
五、活用材料 一线串珠
活用材料,一线串珠,这是优秀作文成功的一个秘诀,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从面目相似的作文中脱颖而出的显眼亮点。当前的高考作文,不回避时事热点,不避开宏大主题,降低了审题难度。在高考作文复习中,一般各地老师都会分门别类地按主题编写素材让同学们熟记乃至背诵,这样,同学们面对大量的素材如何选择就成了评判考生思维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选材方面,首先需要不断积累,灵活运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优中选优。如有的同学不愿花功夫积累,翻来覆去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李白铁杵磨成针”之类老掉牙的故事,尽管也有典型意义,但不能成为亮点。反之,如果能从高中教材、文学经典、当今主旋律大事中选择典型事例,会让阅卷老师认定考生有广博的视野,能紧跟时代潮流,其次,要有严谨的布局,或由浅入深;或由具体到抽象;或以时间、空间等顺序行文。所有素材都是为了凸显鲜明的主题,这样,内容与形式相融无间,自成高妙。
八、化用素材 合理延伸
化用素材,合理延伸,是考场作文脱颖而出、胜人一筹的捷径之一,也是解决作文材料缺乏的有效途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挖就有不同的内涌与主题。人的一生,难免受到别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从人际关系看就有了情感主题;而自身也受到影响以致形成某种优秀品质(善良,助人为乐等),这就有了成长主题;从人性看,就有了恻意之心人皆有之的主题……
化用素材的方法关键是如何转述材料。化用材料成功的作文,在化用材料时都能因文而异,依据文章主题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转述,如名人爱因斯坦,如果叙述侧重他小时候连小板凳都做得比别人差,却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就可以证明“后天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如果叙述侧重他第一张,第二张小板凳都做差了但不气馁。不放弃,做了第三张,那就能支撑“持之以恒”的观点;而一旦落笔点在老师对他的嘲讽,答案就可以支持“知耻而后勇”的观点,当然也可以支持“如何对待学习滞后者”的观点……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先议后叙”,在叙述材料前加一段有观点倾向的议论,打开观点与材料的通道;也可以“先叙后议”,叙述完材料再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在叙述材料中加一些带观点的议论。
需注意的是,议论应合理而适度,不能断章取义或歪曲文意,也不能拔高。
九、铺垫蓄势 突出中心
铺垫蓄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或为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铺陈滥染,进行烘托的一种表现手法,其核心就在“拔”和“村”上,即通过间接的手段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提前大肆渲染,制造声势,如烘云托月般使其鲜明、突出。
铺垫蓄势可以用景物铺垫,渲染烘托气氛。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寄离情感,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具体技法可以以景衬景,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也可以以景衬情,达到情景相依,自然交融的效果;还可以以景村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人物出场做铺垫。
铺垫蓄势可以抓细节以蓄势,刻画人物形象。写作时,可以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把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铺垫蓄势可以用伏笔做铺垫,暗示文章主题。写作时,要“伏”得不露痕迹,其目的在于为后面的情节蓄势,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不觉得突兀。
十、整散结合 结构严谨
整句和微句结合,能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变化,呈现出错落有致、起伏飘宕的美感。句子结构统一,形体对称,声音和谐,能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整句。通常,排比句和对称句都从子整句。如作文《在安静中沉淀,在风滚中有为》中“安静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心不妄动;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然;更是夜以缝日,以日以年的静默积累。”我们所熟知的对偶句,也是整句的一种形式。再说散句。与整句相反,散句显得不那么整齐,它长短不一,灵活自由,有一种挥后自如、气贯长虹的力量,如来自清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整散句结合,既明快整齐,又室于变化,摇曳多姿。
议论文写作,结构也是很重要的。结构严谨,气势凌人。给人一种庄重而整齐的感受,成熟的文章结构,可以让写作如鱼得水。常用的三种简单的文章结构:
1.总分式结构:开头总述,正文陈述,最后总结。
2.递进式结构;出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这种结构会给人鲜明的层次感。
3.并列式结构:开篇点题,并列陈述。并列点相互并不关联,只是为了充分地论证论点。
十一、欲扬先抑 突出主旨
在艺术上,“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往今来,写文章讲究“蓄势”。讲得就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在记叙文中,欲扬先抑一般是指从反面着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所写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锋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如此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作文时,如能巧妙运用欲扬先抑的技法,就能在层层铺垫中,使文章的主题昂扬向上、积极明快。
在高考作文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通过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事例抑、扬应具有同一性和对照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托铺垫的作用。详略的掌握,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指摩,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十二、见解独到 立意深远
见解独到。立意深远。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也是优秀作文脱颖而出的关键。以2023年新高考卷Ⅱ为例,作文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好处给了一些提示,即“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对于考生来说,无论是乘车出行,还是日常学习,都有“想静静”的时刻。但是如果只这样停留在生活环境的安静,那么就不能做到“去难取精”,自然也谈不上见解独到,立意深远,要想立意新颖,别其一格,还需要考生打开思路,进行创设性思维。
比如有考生写作题为《生活有静,人生有境》,作者从“静能生第心”出发,写到“静而能净心”。最后写到“静乃有心境”。三个层次,逐步递进,从简单的安静。拓展廷伸到人生的高度,就避免了泛泛而谈,又作浅尝辄止,真正做到了立意深刻。
十三、分层论述 层次分明
分层论述是一种论证方式。就是把思想观点解剖开来,通过对各部分的深入辨析,从而达到见微知著,溯本清源的目的,它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思维习惯。以观察一个人为例,首先是大体产生一个模糊的印象,然后再从这个人的面貌到衣着、言谈举止等进行具体观察。这种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写“创新”话题,就可以从“学生利用顺口溜识记地理知识”“农民利用机器劳作”“科技发明智能机器”等方面论证;这种方式可以化大为小,如谈“学习”这一话题,则可化为“语文学习”“数学学习”“物理学习”等;这种方式可由表及里,揭示本质,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就是从“现象”到“根源”,再到“本质”去分析的。
层次分明就是文章思路合乎逻辑,有一条线索联系前后,在分点论述中,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如荀子的《劝学》就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等方面论证的;也可以是递进的,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论证的;还可以把两种方式结合使用,但这样使用需注意统一标准,才能层次分明。
十四、巧展凤头 极具磁力
所谓“凤头”,就是指文章开头。“凤头”是比喻的说法,即要求文章开头必须短小、漂亮。要做到短小,就需要文句十分凝练,能高度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写作主旨;要做到漂亮,需要在段内布局和语言推敲上下功夫,可以用中心句引出下文,可以设计排比、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引用名言诗句,可以借助题记,可以用特写镜头,可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等。
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中,以袁隆平领取最高科技奖之前仍在试验田里仔细翻看土壤的细节描写开头,这是典型的特写镜头。通过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人物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开头用“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 “私’”作为中心句,下文列举“起”的具体表现,使得文章较具艺术张力,引人入胜。
“巧展凤头”需要作者在写作前有精心的设计,平时有深厚的积累,切不可套用所谓的“万能开头”来贴便签,这样只会“头”不达意,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十五、素材新解 演绎精彩
素材,乃作文之血肉。巧妙运用素材,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还能体现作者的创新思维,演绎别样的精彩。所谓素材新解,就是站在新话题的角度或新时代的立场,对过去的素材进行重新审视和挖掘,给予新的解读,使之超越素材的常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新价值、新意义,从而使素材更加新奇巧妙,引人入胜。
比如女排精神,我们常常总结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无私”,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中国女排被关注度并不高,只有在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时才会成为焦点,更何况,中国女排还曾经历过很长时间迷茫低谷期。站在这一角度,我们又可以提炼、新解出“卧薪尝胆、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女排精神。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标志性人物,她对中国女排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因此,这一素材又可以为“团队发展与核心人物的关系”等话题服务。
但新解要防止过度,素材的所有新意,都必须是素材本身所有,且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不然会适得其反。
十六、论证严密 说理充分
论证严密,说理充分,是作文出彩制胜的关键因素,也是作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论析深透、结构严谨,有理性、有思辨、有特色的必由之路。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横向拓展,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来共同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纵向挖掘,是围绕论点至少推进三步,逐层分段深入挖掘。纵向展开议论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材料作文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问题常采用“摆现象一析危害一挖根源一指办法”的结构展开论证。
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雄辩有力;引用论证,说理坚定;假设论证,令人深思;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类比论证,以小见大;对比论证,鲜明有力,等等。
善于思辨和辩证分析。将事物的不同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用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论证,使论证全面深刻。
十七、巧用修辞 妙笔生花
巧用修辞,是美化作文语言的常用手段。就是在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妙笔生花,使形象鲜明、说理深入浅出,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中,用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大宅子的三种态度,比喻当时三种态度、三种做法,揭示了非“拿来主义”者三种可笑行径,进而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来比拟需加选择的对象,从而形象地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拿来。再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多、细、密的特点。
2023年全国甲卷一考生的作文《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从“时间的仆人”谈起》一文,是一篇文采飞扬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既增添了文采和语言的感染力,又使说理更加形象。
十八、例证鲜活 语言简洁
选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关系到高考作文的成功与出彩。选材时除了要避免选用“陈芝麻烂谷子”那样广为人知的一般性材料外,我们还要避免选用过于生僻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难以引起共鸣。
有了适当的材料,还应该重视如何表述,而简洁明快流畅则是基本要求。表达过程中,避免拖泥带水,颠三倒四。以此基础上,也应注重句式的变化,娓娓道来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整句,整散结合,既有行云流水般的娓娓道来,也有朗朗上口的明快节奏。
十九、同类列举 强化论证
同类列举,强化论证,是议论文获得高分的一种方法。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摆出典型事例,道理不言而喻;如果能用简短的句子连续举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例证明同一个观点,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增强语言气势,同时也强化了论证力度。同类列举要注意以下问题:事例要典型、真实;事例叙述要简明扼要;列举事例要古今中外兼顾;列举事例之后要做简要分析。
请看题为《回答》的作文开头。假如有人问:“春是怎样的?”丘迟说“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的,世界是千姿百态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构成排比,文采斐然,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再如《于故事中说中国》一文,作者论述分论点“说故事,离不开中国声音”时,列举了谭嗣同、袁隆平、张桂梅三个人的事例,最后分析道:千千万万的“中国之声”,讲述着无数个振聋发聩的中国故事,展现独属于中国的华彩篇章。这种论证方法掷地有声,使论证力度大大增强。
二十、托物言志 深刻警醒
托物言志,深刻警醒,是众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技巧之一,更是高考考场作文夺取高分的重要技巧之一。托物言志,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发送,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深刻警醒,是指读者读过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技巧的文章之后,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其实,这也是所有文学作品共同的写作目的。
任何文章都是作者运用写作技巧驾驭文字,构思成文,创造出精神食粮给读者以“滋养”,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之功效的。这正如古人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任何读者都需要善读书籍、文章,阅卷老师(特殊读者)更不例外。怎样让读者受到启发,作者的创作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切文学即人学,最终都要回归到看其是否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的轨道上来。托物不是目的,言志则为根本。古代散文名作《爱莲说》托“莲花”言“出淤泥而不染”之志;《石灰吟》托“石灰”言“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志;《卜算子·咏梅》托“梅花”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之志;《白杨礼赞》托“白杨”言“北方人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体现出朴实、坚强、力求上进”之志;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托“赤兔马”言“诚实守信”之志。
二十一、逐层推进 精彩说理
“逐层推进”是议论文纵式结构中的一种,也称递进式、层造式,就是按照逻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纵向开掘的一种结构方式。具体写作时,既可以其的点分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构建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像剥笋一样一层层表系,最终达到说理透彻的目的;也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顺序构建严密的逐辑,最终达到说理清楚的目的。一篇议论文,在说理上如果能够层层推进,其说理必然透彻而清楚,辅之以一定的文采,就非常精彩了。
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开篇先引用企业家的话,提出“需要工匠精神”的观点,然后引用《说文》解释什么是“工匠精神”,进而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它既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它还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了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后总结“工匠精神并不以成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逐层推进”需要作者在写作前对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有深入的思考,才能“化大为小”,进而“化小为层”,不然就会陷入为了设计分论点而设计分论点的误区,无法构成“层进”关系,甚至造成杂糅、混乱和重复。
二十二、构思巧妙 论证有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构思巧妙自高分。不管是考场作文还是参赛作文,写出来的文章如果能做到构思新颖、巧妙,作文自然能鹤立鸡群、脱颖而出,这也是满分、高分作文应有的品质。
构思巧妙,包括主题鲜明、布局谋篇匠心、论述语言精彩等多种因子在内,例如《过秦论》,作者就通过对比论证,将秦“得之师、陈涉兵力”进行对比,叙议结合,用精美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欲擒故纵,我们反复揣摩学习。
二十三、找准题眼 精准审题
所谓“题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关键词,常常能够揭示中心思想、指明写作重点去表现作者情感,它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深度,甚至也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及逻期,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审题的关键和突破口,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偏题。
具体来说,单词式文题,题目就是题眼,如《我们势不可挡》;动宾式文题,题眼或是动词,或是宾语,如《又见黄河奔涌》偏正式文题,修饰限制语就是题眼,如《永远的怀念》;简单句子里,题眼常常是修饰词,如《又上新合阶》中“新”就是题眼;命题和半命题式文题,题眼常常就在指定标题里,“句子抓谓语,短语扣修饰(限制)”,按照这个方法可以又快又准地找到题眼。
还可以从词性的角度来找寻题眼。首先找动词,如《天鹅飞走了》中,“飞走”就是题眼,要具体写出“飞走”前后的情形;其次找形容词,如《美丽的蝴蝶》中“美丽的”就是题眼;第三找虚词,如《跨越,再跨越》中“再”就是题眼,须体现出跨越的持续性。
议论文如何找题眼呢?第一,看任务部分,找主题词,主题词就是题眼。如2019全国卷任务部分中有明确的任务:“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那说明“热爱劳动”这个主题词就是题眼,紧扣该主题词进行写作就不会偏题。第二,看任务部分,找引导语,引导语中的关键词常常是题眼。如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任务部分的引导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其中“追求理想”就是题眼。第三,看材料部分,概括层意概括词就是题眼;若是多则材料,那么材料的交集或并集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有个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可以概括为公司建楼很快,第二段可以概括为师傅修表很慢,相较之下,“快与慢”就是题眼。
二十四、精心选材 突出中心
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一个写作中心。记叙文的主旨不能太泛泛;议论文的论点应始终不变。确立中心后,必须列出提纲,有了提纲就如同盖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掌握全局,避免丢三落四,前后重复。既可提高写作质量,又可加快写作速度。其次,要紧扣中心精心选材。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有用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选材时有以下方法:①以小见大。同学们在选择材料时,不可贪大求全,而应选择有意义的小事,尽量地“大题小做”:如《最后一课》,作者都德只描写了人们上最后一课时的衣着、语言、动作、心理等。没写什么大事,却表现了对祖国和母语的热爱这一大的主题。②虚实结合。可采用一个人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添加,也可采用杂取种种人和事,合成一个人一件事的方法,允许艺术的虚构。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的形象便采用了这种方法,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二十五、高屋建瓴 立意高远
“立意”是一篇文章能够胜出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是让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通过问题揭示原因,不再停留在“是什么”“有什么”这一层面,而是进入“为什么”“答么办”这样深入的层面,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很好的范例。文章是作者在起义前“我”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实,亲情之爱,为人熟稔,但作者将其升华,使得家国一体,着实深沉、触人心扉。
还比如考生写《亮相》,将人物的亮相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联系起来,立意高远,文笔老练。
二十六、妙语连珠 深刻说理
妙语连珠,深刻说理,是作文脱颖而出、拔得头筹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满分的作文必备的品质,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道理说得是否深挚是衡量议论文质量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精心锤炼语言,让说理生动,富有张力,使读者乐于阅读。可以运用排比,将文章主题层层推进;可以运用顶真,妙语连珠,使文章首尾相接,环环相扣,如鲁迅为《拿来主义》就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文章通过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还有考生写作题为《续航》,开门见山,论述部分先总后分,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角度不一,很有分寸。结尾思想意义积极,催人进取。取得了启人心智的表达效果;而比喻、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又使全篇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二十七、标题创新 吸人眼球
题好一半文。如何在短时间里让考场作文的标题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呢?好的标题是必定文质兼备,兼具语言的简洁、生动与内容上的凝练、创新。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拟题技巧:首先,抓住关键,适当增补。比如2022年全国卷在以“本手、俗手和步子。为核心的作文题中,有篇作文为《学好本手,下出妙手,避免俗手》,标题在核心关键词基础上适当增补动词,使文章中心一目了然,也体现了考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其次,妙用修辞,注重文采。比如《厚“本”之壤,绽“妙”之花》这个标题,兼用对称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对“本手”和“妙手”的关系清楚明了。
再次,化用引用,彰显底蕴。比如2021年全国卷I关于“体育之效”的作文题中,有位考生的作文为《不以强喜,不以弱悲》,标题巧妙化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切合文章的中心,又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拉近了与阅卷老师的距离。
二十八、正反论证 全面深刻
正反对比,可将道理论证得透彻深刻、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正反论证,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美强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
整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达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正面素材,侧重正面分析,突出强调,直接论证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反面素材,引人警醒,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在引人深思中彰显深刻。如苏洵的《六国论》就是很好的范例。文章展示了多组正反对比,一系列对比突出六国破灭的原因,中心突出,说理到位。再如天津卷一考生写作时,突出了只读书不实践和既读书又实践两种情况的对比,突出读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更能深刻地表达观点,突出议论的针对性。
二十九、精选文体 个性表达
精选文体,个性表达,能够让考场作文脱颖而出、胜人一筹、独占鳌头。尤其是写作材料作文,一定要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抑或小说剧本等文体中选择,进行独特地写作,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有考生写作题为《让发问与结论各美其美》一文,就精选了议论文体,运用辩证思维,充分论证了“发问与结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观点,令人信服。还有考生在写题为《在线》的作文时,则按照要求,选定了记叙文,借助个性化、新颖的事例获得了高分。
三十、以小见大 论说有力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 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作文来。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旦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人民日报》中有一篇评论《“路让树”里有深意》,提到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镜为了让一棵“超高龄”古侧柏能够更好地存活,把公路“挪”远;天津市北辰区宜兴据楼因拓宽道路,一棵树龄超200岁的鸳鸯古槐从街边“跑”到了路中间,为保护这棵古树,规划建设部门在路中间设置绿岛,让路“绕道”而行……对此,作者如说评论:“古树历经沧桑,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兼具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古树让路,保护的不仅是一棵树,更是在传承和保护一段历史记忆.”这就是以小见大,见解深刻的例子。
俗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滴水可以见出太阳的光辉,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能从大事件入手,驾驭大主题,还要善于从小处入手,挖掘出小中的大,如此才能让文章显出深刻,使论说更为有力。
三十一、理例结合 无懈可击
写作议论文,议论无疑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但一味讲道理只会使得语言空洞乏味,只有穿插一些记叙或抒情的文字,文章才会有血有肉,生动而不枯燥。所以我们见到的议论文,往往是夹叙夹议,理例结合。事实胜于雄辩,好的事例往往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想要理例结合得天衣无缝,就要熟知议论文中的“叙”和记叙文中的“叙”的不同之处。议论文中的“叙”永远要为论证论点服务,所选角度要与文章论点高度一致,语言要简洁明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议论文不能是事例的堆砌,要叙议结合,有“叙”还需要有“议”,即对所举事例要进行分析。要找到事例与文章论点的契合点,就此进行针对性的推理,从而论证论点的正确性。分析事例的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反面假设法等,同类事例可以合并分析,也可以逐一分析。一个标准的议论段落有了论点句,还需有举例句和分析句。只有理例结合,议论才能站得住脚,才能让论点无懈可击。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