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作文审题立意
一、概述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或假托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或教训的文学体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主要有四个特点:
言简义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主题的表达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
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寄寓深刻道理。
二、例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为鼠患忧虑,向中山国的人求得一只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既善长捉老鼠又善长捉鸡。一个多月后,老鼠没有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对此很担忧,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的担忧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跟没有鸡相比,不是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赶走那只猫呢?”
(一)材料解读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第一层交代人物、 事件及结果。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
第二层写赵人子的态度:要把猫赶走,因为猫捉老鼠同时捉鸡,鸡没有了。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第三层写赵人看法与其子不同,认为不必把猫赶走,有鼠则窃食、毁衣、穿垣墙、毁器物、使人陷于饥寒交迫之中。无鸡则不食即可,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也就是说鼠患大于无鸡之患,因此要留下猫。
赵人与赵人子看法之不同分析
赵人:保留猫是因为看到猫能彻底除鼠患,免受饥寒交迫的恶果,与此同时虽然会失去鸡,但无鸡并不影响自己生活。从结果看来,除鼠患是根除、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取猫舍鸡,不影响大局。
赵人子:去猫存鸡是因为看到一时之利,眼前之利,而没有看到根治问题的关键。去猫虽有鸡但鼠患存,则会置自己于饥寒交迫的大患之中,是影响生存的问题。
赵人与赵人子看法不同其本质(寓意)
赵人取猫舍鸡,虽舍鸡有弊,但鼠患除是大利,从事情轻重缓急来看,他处理了利弊之间的关系,弊小而利大,害轻而利重,取利大于弊,舍去小弊取大利。
赵人子则反之,取小利存大弊(大患)。
赵人取猫舍鸡,当下看舍鸡是损失,但长远看,鼠患除才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是长久之计。取长远长久大利,舍当下小利(小惠)。
赵人子则反之,取当下之利益,而失长远生存之大计。
赵人取猫舍鸡,看到鼠患除则窃食、毁衣、穿垣墙、毁器物的衣食住用方面都可以免除灾祸。而无鸡不吃即可,取全局观而非局部之效(有鸡吃)。
赵人子则反之,取局部之效,舍全局之益。
综上,两人对同一件事的见解在程度、时间和范畴上有本质区别。
(二)确定立意
材料中出现有多少人或物就有多少个角度,还有一个综合角度。故本材料有以下三个角度:
赵人角度立意,由果溯因,赵人取猫舍鸡由此可体现赵人的智慧。我们赞同其做法,由此正面立意:
1、解决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要害。
2、遇到问题要两相权衡,善于取舍。(两害相权取其轻,两种损害放面前,选择伤害较轻的那个,即选择利重害轻。)
3、要从根本上看问题,要立足长远,能权衡利弊。
4、看问题要有大局意识。
赵人子角度:去猫存鸡,是目光短浅,不能权衡出利害关系,缺乏全局观,我们反对,由此主张
1、切勿因小失大/切莫贪小利,而酿大患
2、凡事都有两面性,要舍得,有舍才有得
综合角度
赵人父子对于去猫和存猫的不同看法来看,主要就是对得与失的辩证看法,由此立意
1、得则有失,失则有得
2、不计得失,放眼长远
(三)写作引导语分析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也”字告诉我们要从材料联系自身生活,生活中我们也有跟赵人那样面临权衡取舍的事情或处在权衡取舍的境地,要由此及彼。
权衡:
秤锤和秤杆。比喻衡量、考虑、比较。比较和权衡可以认为是一个意思,只是权衡更慎重。
权衡取舍:是两个动词,要在写作中涉及两者,弄清它们关系,权衡是取舍的前提,智慧谨慎的取舍是深入权衡的结果。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自己经历
认识与思考:自己对于权衡取舍的认知和理性思考
(四)写作任务分析
写作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围绕材料内容:中心论点乃至分论点皆需从材料中来。
含意:把握寓言的寓意。
选好角度:文中以赵人为主要立意角度。
三、审题方法总结
1. 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2、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3、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4、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5、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四、学生习作片段
权衡取舍,展爱国情怀。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后国家逐渐强大,但仍危机重重。杨振宁先生正是在这一时期突出重围,重回祖国奉献自己。在美国巨大利益诱惑和祖国的大义下,杨振宁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杨振宁先生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他贡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杨振宁先生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他与祖国一起向未来。也许我们没有杨振宁先生这么有才华和能力,贡献给祖国的也许很少,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国,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做好权衡取舍,一定对祖国有所奉献。
舍去喧哗浮躁,得来自身沉稳超越。《感动中国》给予苏炳添的颁奖词是:“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苏炳添舍去的,是外界的质疑、否认,是对自身潜力的自卑,是犹豫和彷徨,他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得来的是九秒八三的佳绩,“亚洲飞人”的美誉。对苏炳添,有舍、亦有得。杨绛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是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知妄人。”二十岁时,未涉世事,用十年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舍去傲气与轻狂,得来内敛成熟。人的一生,似乎也就是在许多舍得之中绽放而后凋亡。舍去喧哗浮躁,让心宁静、向光、安然,得来自身沉稳超越。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