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作文主题导写

分享:杨老师 03-16 单元主题 下载支付:0.00点

一.

单元主题解析

本单元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展开,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左传》等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这些文本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写作时应聚焦“文明传承与当代价值”的核心命题,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建立古今对话。这就对我们有了两个要求:一是通过第一单元的文章对经典思想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典,把中华经典文明与现代社会的特点结合起来,不能刻舟求剑。

 

二.作文命题方向预测

1.经典新解:如”从《庖丁解牛》看工匠精神的古今传承”“

2.文化传承:如”典籍里的中国智慧如何照亮当下”“品读经典的启示”

3.价值思辨:如“墨家‘兼爱’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4.文明对话:如“孔孟之道与当代青年精神成长”

 

三.写作策略指导

1.文本细读法:深入挖掘课文细节(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对话艺术)

2.古今映照法:建立经典与现实的双向对话(如《烛之武退秦师》的外交智慧与现代国际关系)

3.多维透视法:融合儒道墨法等不同思想流派(对比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论)

4.文化意象法:运用“玉器”“青铜”“竹简”等文明符号构建意境

 

四.单元写作任务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思辨性材料)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发散性材料)

总体分析;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主题为“如何阐释自己的观点”。我们在进行这两个话题的写作时,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把观点想清楚再下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理解好观点的概念,比如说何为“仁政”?何为“顺应自然”?我们不论写什么主题,都要先把概念阐释清楚。二是转变思路,多角度发散,不要一味地正面强调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可以进行比较、对比,可以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三是要学会合理质疑,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努力发现观点之间的联系,学会思辨,学会辩证地看待,避免在论述中陷入虚无主义。

写作导引及写作示例

话题1

写作导引:

本单元导语有说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而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就有着鉴古观今的意味,把对前人智慧的深刻感悟,融入到对当下的把握直至未来。且这个作文题也体现出了古为今用的特点。

我们在写这个内容时,首先要以课文为基,沟通古今。若谈到孟子的推恩足以保四海,那我们应该回到《齐桓晋文之事》,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再去深入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孔孟所推行的仁义”“礼乐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接着我们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结合实践化的思考,加深对先贤哲理的体悟,这样才不会使我们的言论流于空泛。

其次,基于对儒家思想与孟子仁政思想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就需要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了。孟子的仁政在战国时期并没有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但一直在影响后世。直至今日,我们仍旧在倡导他的民本思想,仁政依旧在闪耀着它的光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必须基于古为今用的原则。到底如何去用?这是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孟子的仁政作为先贤智慧的结晶,肯定有可以借鉴之处,但世殊时异,经过时间的洗礼,有一些东西沉淀了,有一些东西肯定不再适用于当下,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了。

因此我们在写作之前,首先应该对仁政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再去找到其中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从历史到现实,要去进行思考、摹想、比较,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仁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一篇逻辑清晰、辩证详实的文章。

写作示例:

 

仁法相携图佳景

 

当清晨薄雾笼罩金穗稻田,沉睡的村庄在浩渺中被鸡鸣声唤醒,树稍提笔勾勒白昼,人语声渐起,市井间的温情心照不宣。而学校里书声琅琅,市集中络绎不绝,这一片祥和怡然之景想必就是孟子仁政所期待的美好愿景。

孟子劝说齐宣王要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这可以说是一剂以民为本的治国良方,符合百姓对于和平安定社会的需求:人民富足、衣食无忧、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礼仪教化盛行,一片河清海晏之景。推行仁爱,营造温暖有爱的社会氛围,人人向善,这不失为治国固邦的理想状态。

仁政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后,仍旧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孔、孟等人如同擎灯者,洞察春秋,启发后世。

于社会秩序混乱、流血漂橹的战争年代,注重民本、坚守性善、推行仁政,孟子这番规劝倡导本身就是肩负着伟大道义的,虽囿于时情,在当时未得到采纳和落实,但其重民的理念是具有超越时代的宏大进步性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些后来者仁政的实践如春风化雨,使中华文明在动荡之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修复能力。

而于当代,传统的仁政观念还是会显示出一些时代流转间的局限性。孟子虽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本质仍建立在君民关系之上,根本目的在于保民而王,这已不符合当今的民主意志。如今的国家意志已不是的意志,而是集体意志,是建立在社会公平之上的和谐。

且若以完全的道德自觉去擘画社会蓝图,未免过于理想化。只求推恩是不足以保四海的。在人性之中,总有着难以消弭的暗角,实际上并非人人愿意向善。贪婪、仇恨、欺凌、虚伪……各种负面特质所导致的戾气、甚至是严重的犯罪,这些光靠来自束,那社会发展是难以步入正轨的。只有把仁与法相结合,在约束之中寻求仁爱,这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民生,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国家的自身实力亦是推恩的基础,若无笃实的根基,又何来仁义与和谐?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的治理相兼容,以法治为本,来发扬仁政的核心——对人的尊重,对道德的追求,对和谐的向往,那么美好的理想就不会沦为空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培育仁爱精神的主体,仁政将会以新的形态参与到塑造人类文明的愿景之中。

仁法相携,方能绘出现代社会的桃花源。不仅仅是恬然的人文之景,更是中国燃于东方的熠熠炬火之貌。

 

话题2

写作导引:

这篇作文在要求上主要提出,基于《庖丁解牛》的学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我们如何理解庄子在其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很多人在寓意上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是顺应自然,有的人认为是保全天性

既然是两个观点,又让我们写自己的理解,那我们就要从中去拟出自己的观点,且要述之以理。

面对两个观点,首先我们应该去分析它们的各自的意蕴,这是最本质的,一定要厘清概念。顺应自然在本文中主要就是指庖丁所好的,即在解牛时遵循牛本来的构造,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在庖丁看来超过了技艺,是庖丁在解牛时一直遵循的原则。

保全天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庖丁对刀刃的保全,庖丁的刀不同于其他厨师,他的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刀刃被保护地很好。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也是庖丁在乱世之中对自我的保全,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能一直保持着踌躇满志的状态。

理解了概念后,我们其实就能发现,顺应自然保全天性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而是具有思辨性的,只有保全天性才能够做到顺应自然,在一次次的顺应之中心流又得到了很好的保全,这两者之间完全可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顺应并不意味着懒惰与服从,而保全也不意味着自私与盲目,我们应该在顺应之中找到规律、运用规律,在保全之上调整自己的人生状态、找到人生的意义,甚至实现升华,如同庖丁把血腥的解牛场景变成了美好的艺术舞台。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注重其中一点,再用另一个观点加以辅助,不要偏颇。也可以两个方面相结合,找到里面的思辨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篇文章同样需要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我们可以想到现实中顺应保全的例子,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该如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我们在当下的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保全天性?如何在社会的洪流之中稳定自身的内核?……这样写来,文章一定是走向深刻的。

写作示例:

 

顺应之理与保全之道 

庖丁解牛,闻名始觉其血腥暴力,读文方感其优雅神韵。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蹁跹轻快,合乎韵律,且举重若轻,委地无声。便感叹,这解牛动作俨然已与自然之律同频共振,这劳动之技也升华为了艺术之美。

对于其高超技艺的修成缘由,庖丁先言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他看来,并非是自己技艺高超,而只因为他遵循了。这,便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便成了游刃有余的关键。从目只全牛到目无全牛,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都是庖丁在熟悉规律、掌握规律的过程,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如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在牛体间为自己的刀刃找到余地,只是顺势而为,但在这顺势之中亦为自己开辟了坦途,圆了自己的修行之道。

而反观我们,又有几人真的能把握自然韵律、与万物共舞呢?庖丁顺应自然看似被动,实则过程漫长,有专注、有坚持、有精进、还有藏锋之慧。他以练技,主动超越,终得脱俗之境。

因此顺应自然并不等同于消极服从,而是主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深层逻辑,并在实践中实现对规律的创造性运用,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之

而说到保全天性,这可以说是对心灵本真性的一种守护,庖丁若无保全天性的智慧,又何来顺应自然的资本呢?尤其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庖丁的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这得益于刀刃从不与肯綮之处的正面碰撞,如此说来,保全顺应便呈相辅相成之势,越顺应,越熟练,越得全。对刀刃的保护同时也是在保护庖丁的精神之刃,在一次次的批隙导窾中寻得自己的间隙,这也是他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在其间还能踌躇满志,获得自由。

解牛之美并非刻意雕刻,刀与牛的磨合其实就是工具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刀刃不损,如同人的精神不因外物而损耗。但在当下,在社会快节奏的进程中,很多人却因不顺应自然而磨损了自己的刀刃,让自己满身豁口,甚至丢掉自我。

   人终究不是,不能完全只关注工具性。解牛不是庖丁的终极目标,才是。在狂热的功利主义社会,功利亦不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底层意义才是。生命的底层意义应是心灵的饱满与获得,而非身心的疲惫与割裂。

庖丁越专注越松弛,因为他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之中使心灵得以保全,最终突破了技艺范畴,以道驭术。而当下的我们,也同样可以视生活为解牛,视探寻人生之规律为刀刃,在这篇小小的寓言中找到生命的淡定与从容。

 

 

五.单元写作任务发散写作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中的知道"理解””赏识等意思,还通,有智慧””理智"等含意。因此,这句话除了有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自己不恼怒,不生气;怀才不遇,依然温润如玉,始终恪守君子之风等意思外,还有面对别人的愚昧或不理智时,仍宽容大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等含意。可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经典,对我们的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人生境界……都有极大的启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把其中的字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从而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启示。第二部分是任务驱动,由《论语》的内容得出结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经典,对我们的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人生境界……都有极大的启示。这一点一定要看清,这篇文章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忽略任务驱动,误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作为重点,进行解读,其实任务驱动是让我们通过这句话来阐释解读经典的作用,且从不同角度解读经典对我们的启示。在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人生境界等方面去论述品读经典的作用。这里我们可以分层次,从自己到社会、乃至国家,或者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去延伸,由浅入深地去论述经典的意义。也可以去阐释某些经典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角度给人的不同启发。当然,我们不能忘了去为经典下一个定义,到底何为经典?经典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也是揭示品读经典的意义上很重要的一环。

写作示例:

 

思接经典  若合一契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因别人的不理解就去臆测与愤怒,孔子的言语如同亘古不绝的长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给后人以高山景行般的启示,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

且何谓经典?万物纷纭中,经过时间的淘洗,保留下来的智慧与气韵,便是经典。相对于浮躁而浅显的阅读,温故知新并保持着恒久魅力的,便是经典。经典犹如长风,在现在直至未来,会不断地在我们的生命中掀起怦然之波。

思接经典,提供丰沛的精神养料,促进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能够时刻提醒我们观照自我,在有限的人生中看见无限的责任与力量。与先贤的对话仿若一次次心灵之旅,让我们在喧嚣的时代中保持稳定的内核,始终有着一隅自己的心灵之地。

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告诉我们学习、生活不应囿于功利,但求耕耘,莫问收获,这样的努力,也许才会让我们走出世俗的桎梏,找到自身的价值。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的君子矜而不争,都同样在告诉我们保持初心、胸怀宽广的生命意义。不论处在什么时代,不全假于外物,努力自洽于内心安然,都是阅读经典为我们带来的充盈,让我们不会被社会压力所裹挟,能够始终找到自我的确定性,更好地接纳自己。思接经典,如明灯照耀,让我们找到前行的方向。

人生之路,总有不尽人意之处,有的人就此一蹶不振,有的人从此寻不到方向,而当我们翻开经典会发现,前人的路都鲜有坦途,人生总是荆棘与鲜花同在。原来我们的困惑千百年前早已有人同样困惑过,但他们试图在迷茫中坚守、在困难时求索,从此坚定了信念,拥有了勇气。桑迪亚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王勃的不坠青云之志”……经典如萤光烛照,让我们突破人生局限,带领我们走向更浩瀚的地方。

  思接经典,看到人生甚至宇宙万物,拓宽我们的视野。

当张若虚说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感觉我们的思绪也乘着月亮归去了,离情洒满了天地宇宙,经典会回溯为古今相通的情感,把时间连成一片,我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辽阔。杜甫在破旧的茅屋下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的炽热的家国情怀,经典让历史在我们的眼前流动,鉴往知来。阅读经典是文脉的传承、传统的接力,固本强基,不忘初心,让我们的步履更加稳健,也让国家在经典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品读经典,是告别偏见狭隘、走向辽阔的过程,亦是认识自己、学会内心独立的过程,对经典的反复探索、多角度品读,更是使自己沉淀下来的人生奥义。

望远山而前行,有经典作伴,滋润人心,滋养文明,一路传承,一路希望。


阅读全文
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作文主题导写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