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作文素材
一、主题解读
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中国基层生活,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伴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推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与“乡土中国”相关的选材屡有出现,如2017年全国卷Ⅰ卷以“美丽乡村”“广场舞”为等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以《乡土中国》等文章具体内容为基础进行答题。这些试题的出现都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不可忽略对“乡土文化”的关注。
二、素材积累
(一)课内素材
1.费孝通:志在富民的崇高境界
20多年间,费孝通七下甘肃定西,30余次到江苏吴江调查,足迹遍及祖国。费孝通一生著作等身,如今他的这些文字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学习费孝通志在富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思想境界。
2.中国人的“种地情结”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3.“同心圆”结构的亲属关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4.法、礼有别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5.文化是社会的共同经验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二)经典素材
1.陆游诗中的乡村风光与人生智慧
陆游诗中有不少写乡村生活的作品,比如《游山西村》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邃独特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画卷。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陆游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乡土风情的赞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也感受到了他那种豪放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2.陶渊明:庐山底下的农民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渊明一世的生活,真算得最单调的了。老实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业。”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将自己真正融入农事、农耕中。他居住在乡野间,没有市井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门外没有车辙马迹,甚至少有人经过,清新得就像他笔下的桃花源。
(三)热点素材
1.李子柒和袁隆平“同框”
李子柒和袁隆平“同框”的背后,是农业混搭“互联网+”的深意。这两位代表着中国农业故事的两个层面。一是耕耘的不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几十年如一日的攻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水稻奇迹,如今,袁老即便已过鲐背之年,仍在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努力奋斗。另一个,则象征着劳动的诗意。“一箪食一瓢饮”“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农耕生活充满着烟火气和人情味,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对于故土的眷恋。将二者有机结合,更容易吸引当代年轻人关注三农,感知乡土中国的魅力。
2.黄大发:当代愚公
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感谢他们的带头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3.毛相林:山路得康庄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4.张尕怂:延续乡村文化根脉
张尕怂,土生土长的西北民谣歌手。他跑遍了西北各省,拜访10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民间小调,对它进行改编,再整理再创作,为延续西北民谣的生命和乡村文化的根脉,一路向前。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张尕怂,自2008年开始,寻找拜访民间艺人,采集小调、小曲儿、社火、贤孝等民间歌谣和曲艺,并糅合打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表演风格的“尕谣”,创作了《亲家母》《三姐妹》等带着浓郁乡土味的歌谣,延续西北民谣的生命和乡村文化的根脉。用西北民谣,谱振兴华章。
5.黄文秀:大山的女儿
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城市更多更好的选择,因为她深知大山深处的家乡还在贫困落后的现状中挣扎,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还在艰难的日子中摸爬滚打。在她担任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期间,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又一遍。她不仅翻山越岭为贫困户建档立卡,还亲力亲为帮村民干农活、热情开朗与她们话家常。
6.土味文化的背后
土味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包括了土味视频、社会摇、喊麦等。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土味情话、土味发型等一系列文化副产品,然而其土味表象的背后是时代变迁所造成的文化撕裂与现代狂欢主义的解构,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与病态的社会风气。所谓“土嗨”“土潮”,究其内因便是片面地理解城市化的生活后的邯郸学步,也是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输出文化时,乡村旧思想随之破裂,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建立。
7.文字下乡是推动城镇化的手段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阻碍文字的下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乡村贫穷,很多人负担不起孩子学习的费用;二是乡村缺乏教授学问的人才,供应的缺失导致需求的缺失。乡村再也容不下“聪明”人的野心,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青年人想闯出自己的天地,中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出去寻找生机,乡村的家真的成了“空巢”。传统乡村的消逝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能眼睁睁地看着乡村完全被现代化吞噬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要想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文字下乡、科技下乡是必要手段。
8.“私”的意识需要淡化
近年来,春运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已达4.1亿人次,同时,有数据显示,各大节假日返乡的人数也呈上涨趋势。而长途汽车站、码头、高铁等交通场所,常常缺少秩序,拥挤不堪。社会的差序格局使得“私”的特性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自小接受乡土社会教化,习惯了在熟人中生活的他们,不太懂得依靠规则有序运行的陌生社会,看重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城市与乡村彼此的不理解便逐渐形成了鄙视链,造成了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解决?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强调秩序的重要性,淡化“私”的意识,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其次淡化城乡身份,树立平等观念,彼此尊重,消除隔阂。
9.数字化升级,乡村不再“掉队”
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我们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不少城市争做排头兵,将推动数字化发展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和厂商们不再热衷讲“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故事,而往“数字政府”“数字中国”“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等有实用性建设转变,让普通市民感受到有烟火气的平安城市。而作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乡村数字化无疑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补充。
10.白族庭院“记得住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11.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2023年以来,甘肃省清水县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走进新城乡四合村,村里的公开栏上张贴着“抑制高价彩礼,弘扬文明新风”倡议书,公开栏旁边还挂着一个“民情民意征集箱”。“以前,家里有困难、对村里工作有意见没处说。现在,反映问题只需要把‘意见’放进‘征集箱’,村里收到后就会及时回复,帮我们解决问题。”
12.乡村咖啡馆
在江苏省无锡市桃源村,开了一家“乡村咖啡馆”。咖啡馆的经营者陈婉婷是一位苏州姑娘。她曾表示,自己下乡创业一方面出于对咖啡的喜爱,另一方面出于对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除了咖啡馆,桃源村山南头文化艺术村片区的精品民宿、手作工作室同样颇具特色。这些乡村新业态展现出百姓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折射出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步入“和美”新阶段。
13.乡土乡情的安放空间
近年来,各地在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上持续发力,努力以高品质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乡亲们的文化获得感。在浙江,古色古香、气韵独特的文化礼堂为村民学文化、树新风提供便利;在安徽,功能齐备、设计新颖的农家书屋成为当地村民长知识、闯市场的“加油站”。随着各种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断完善,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也让乡土乡情有了更多切实可感的安放空间。
14.“赛装节”:乡土文化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今年春节期间,一些人来到云南深山的直苴村体验当地彝族民俗。这里每逢春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赛装节”。衣袂飞扬、色彩斑斓,融合彝族传统刺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赛装节”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频频登上国际大舞台。不论是云南的“赛装节”,还是贵州的“村BA”、内蒙古的冰雪“那达慕”,这些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乡村品牌活动,都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让乡土文化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沉醉其中。
15.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共7集,每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通过讲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美食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追求。从自然的馈赠到主食的故事,从转化的灵感到时间的味道,从厨房的秘密到五味的调和,每一集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地挖掘,让观众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名言警句
1.《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2.《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3.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4.闻一多: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费孝通: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
6.赵树理:只有被农民所接受、维护农民个体的利益并转化为乡土之上的民间伦理道德的文学,才能被农民所接受。
7.余光中: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
8.莫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就要在充分汲取经典的外来文明的前提下,着重描绘本民族的本土文化。
9.傅书华:几千年乡土中国中的民间文化,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10.温铁军:乡土文化是我们生态文明多样性的文化基础,依托这个文化基础,能够最低成本地形成乡土社会的良性治理。
三、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 | 具体内容 |
单元写作任务 |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写作任务。 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汪曾祺《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柯灵《乡土情结》:“……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乡土与时代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心怀乡土,拥抱时代”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考场延伸任务 | (2017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写作任务一运用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写作任务。
费孝通《乡土中国》:“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四、写作运用
汪曾祺《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柯灵《乡土情结》:“……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乡土与时代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心怀乡土,拥抱时代”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文题借用论坛大会代表发言所用演讲稿的形式,考查面对时代发展青年人如何看待“乡土”,如何理解与认识乡土情结与时代发展这一论题。题目材料是社会学家费孝通、作家汪曾祺和柯灵作品中有关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段,但又各有侧重。费孝通讲述了乡下人对土地的珍视,汪曾祺表达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柯灵则从历史前进角度分析了炎黄子孙远离乡土的现象。材料意在引发考生对乡土情结与时代发展的思考,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一论题,作为时代青年又要以怎样的情怀去适应时代的需要。
提示部分较具体详细地提供了写作情境,论坛主题和演讲主题都已明确,“心怀乡土,拥抱时代”既是发言主题,也是发言观点。写作时,考生要注意从如何“心怀乡士”,如何“拥抱时代”,二者又怎样和谐统一的角度加以论述。要善于大中取小,以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核心就是针对乡土社会和时代发展看似矛盾的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文中要能体现“家国情怀”;演讲要有的放矢,不可漫无目的,流于空泛。
【立意角度】
角度一:满怀乡土情怀,紧跟时代步伐。
角度二:新时代依然要有乡土情怀。
角度三:家乡跟上了新时代。
【素材运用】
黄文秀:大山的女儿
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城市更多更好的选择,因为她深知大山深处的家乡还在贫困落后的现状中挣扎,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还在艰难的日子中摸爬滚打。在她担任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期间,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又一遍。她不仅翻山越岭为贫困户建档立卡,还亲力亲为帮村民干农活、热情开朗与她们话家常。是什么让一个柔弱的女子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一面火红的旗帜?我想,是她心中汹涌的爱。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热爱,对引领乡亲走向富裕幸福的事业的爱。她的爱如此纯粹如此深沉也如此令人敬仰。
【参考范文】
心怀乡土,志在四方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荣幸能代表青年学生在此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心怀乡土,志在四方”。
乡土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根。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不吝笔墨,书写对乡土故园的眷念。王维笔下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失落,杜甫笔下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的苏武更是满怀对家乡故国的眷念,用忠贞与赤诚唱响了一曲回肠荡气的赞歌。脚踩乡土,我们难免留恋家乡心系乡愁。但是,在这个伟大而磅礴的时代,在这个发展与进步成为主旋律的时代,新时代青年却不能沉溺于此羁绊于此。故而,我们既要心怀热土又要志在四方。唯有带着热爱与眷念启程,才能反哺故土再续繁华。
“如同白昼在早晨和夜晚之间出现一样,我的生命就在流浪的冲动与对家的渴望中度过。”黑塞用如此深沉的低吟说出了每一个心怀乡情奔波于世的人的心声。以何慰藉游子殷殷的乡愁,唯有为故乡点一盏温暖的烛火。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城市更多更好的选择,因为她深知大山深处的家乡还在贫困落后的现状中挣扎,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还在艰难的日子中摸爬滚打。在她担任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期间,驻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又一遍。她不仅翻山越岭为贫困户建档立卡,还亲力亲为帮村民干农活、热情开朗与她们话家常。是什么让一个柔弱的女子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一面火红的旗帜?我想,是她心中汹涌的爱。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热爱,对引领乡亲走向富裕幸福的事业的爱。她的爱如此纯粹如此深沉也如此令人敬仰。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曾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己任的周恩来总理为了救国救民东渡日本。写下气魄非凡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两弹元勋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赴美留学求取新知,但当他准备学成归来时,却受到美国当局的百般阻挠甚至强行拘留。强烈的乡土之思家国之念让他不顾个人安危,经多方辗转他最终回到自己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祖国并为之奉献了毕生所学。这些伟大而光辉的名字不仅与时代同在更与历史同在。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拳拳赤子对家国的殷殷赤诚。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我们走多远,乡音都是我们不变的行囊,故土都是我们永恒的挂牵。伟大而磅礴的时代已经吹响出发的号角。心怀故土会让我们出发得更有力量,心怀时代会让我们奋斗得更有目标!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文章以“心怀乡土,志在四方”为题清晰地阐明了乡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论据使用非常丰富,古今事例信手拈来。从苏武到周恩来钱学森再到新时代青年黄文秀,非常恰切地论证了心怀乡土故国与拥抱时代的兼容关系。文章多使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尤其以黑塞和艾青的名言作为段落开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说服力。
写作任务二运用
(2017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2017全国Ⅰ卷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立意角度】
角度一:热爱传统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角度二:正视前进中的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素材运用】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
你一定看过那部精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天涯何方,总难忘却家乡的味道。那口深黑的大锅,那口老灶能包含洞庭湖的野生鱼、昆明大山的菌、湘西的腊肉、兰州的拉面、四川的钵钵鸡。那种滋味儿,酸甜苦辣,刺激味蕾的同时,让你深刻地记得这是乡味儿,是传统美食的味儿,亦是人生的味儿。于中国人而言,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文化的虔诚,对上天馈赠的感恩。
【参考范文】
中国一隅,美在乡村
某考生
巍巍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洗练,沉淀。传统文化灿若繁星,熠熠生辉。中国之美,美在和,美在礼,但在中国地图上,在山川与河流的走向中,与黄土地最接近的是乡村。昨日,中国以经济强国,文化大国示人;今日,中国一隅,美在乡村。
乡村之美,美在发展。
回望历史,风云涌动的那个年代,南海边的小渔村还被困于层层铁丝网之中,一夜间,高楼林立,绿树成阴。乡村,似乎在中国的发展上一跃成为最大的潜力股。当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深入人心;当淳朴的民风与新奇的外界产生碰撞产生火花;当说起“生活在别处,天堂在远方”时,乡村竟成为人们远离尘嚣,享受生活的首选。你一定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那些崎岖的小路被宽阔的水泥路替代;那些在历史中渐渐隐没的古镇,有天被更多的人所欣赏,记录;那些曾经落后的养老院开始创新,实现网上医疗;当一批批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如今让我们惊叹的美丽乡村已不只是老牛与水车;稻田与落日,不只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座“边城”。乡村的发展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丽。
乡村之美,美在文化。
当茶余饭后,人们不再只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三五成群,走出家门,走进广场。伴随着律动的音乐,自信地跳起舞。这是中国大街小巷尤其乡村最为常见的一幅生活图景。你知道的,广场舞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一种民间文化。从中国古代开始,诗、乐、舞自是一家,舞蹈源于生活,当人们沉浸在轻松自然的舞姿里,潇洒恣意的节奏里,你不难读懂中国,那是种“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那是种“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而乡村图书馆的出现,让人们强健体魄之余,也拥有更独立的精神,更自由的思想。这样的乡村文化,是自信的,是满足的。
乡村之美,美在回味。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乡村的美在发展,但仍自有一番深入人心的美,这种美,是根植于广袤的土地几千年,来源于生于此,长于此的智慧的人民,它就是“民以食为天”中的美食。中国人讲究吃,吃的花样多。食材、烹法、搭配、菜系,皆是讲究。你一定看过那部精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天涯何方,总难忘却家乡的味道。那口深黑的大锅,那口老灶能包含洞庭湖的野生鱼、昆明大山的菌、湘西的腊肉、兰州的拉面、四川的钵钵鸡。那种滋味儿,酸甜苦辣,刺激味蕾的同时,让你深刻地记得这是乡味儿,是传统美食的味儿,亦是人生的味儿。于中国人而言,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文化的虔诚,对上天馈赠的感恩。诚如《晏子春秋》所言“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朋友,乡村亦是“美而不言”,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发展缩影,见微知著,中国大美如斯。
【教师点评】
考生选择“美丽乡村”“广场舞”“中华美食”等关键词进行自由组合,以“美丽乡村”总领,辐射乡村现代发展、乡村文化生活、乡村美食文化三个方面,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行文中巧妙引用社会现象、热点事例、典籍语录等,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