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作文素材
一、主题解读
学习既是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古人的学习之道到当今社会提倡的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这个话题常说常新,人们总是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本单元六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关于具体的学习内容,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2022年北京卷作文要求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革,这一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素材积累
(一)课内素材
1.《劝学》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才则不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2.《师说》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然而,在我们身边,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数,而这种心理和思想就大大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同学们的潜能和努力,使同学们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而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以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3.《反对党八股》
八股文原是明清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一种脱离实际的僵死的文体,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套路;而党八股则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文风上的具体表现,也是脱离实际的僵死的东西。《反对党八股》一文深刻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论述了马列主义文风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抛弃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党八股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而毛泽东这篇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平易朴素,亲切感人。我们在学习中深入分析,认真领会,并与自己的语言实践相对照,就可以看到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4.《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所讨论的问题——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就是一个现代中国的普遍性问题;它所批判的种种错误思潮,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名目,有了新的招牌、新的花样。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应持何种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地加以摒弃;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5.《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读完两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对照思考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看看有什么是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个人特色的。比如,黑塞和王佐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从猎奇开始。再如,在找到乐趣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分别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可见,阅读对于我们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典素材
1.孔子: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的故事来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谈道:“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中的“韦”,是指皮革或熟牛皮;“韦编”是指用熟牛皮皮条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是概数,可以理解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那个时代,造纸术还没有发明,人们所读的书籍,主要是用墨写在竹简或木板上,若干简片编连起来就是“简策”即“书籍”,《易经》就是这样用竹简通过牛皮条编连起来的书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韦编三绝,是讲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这部书,翻来覆去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由于翻阅的次数太多,导致穿连《易经》竹简的牛皮条断了好几次。司马迁用韦编三绝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形容一个人锲而不舍、勤学苦读。
2.凿壁偷光 :勤奋刻苦,好学不倦
凿壁偷光也称穿壁引光,讲的是汉代匡衡的读书故事。也许有的读者会问 :读书为何要凿壁呢?凿壁偷光,出自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里讲的是匡衡勤奋好学,但家里很贫困,没有钱买蜡烛照明。晚上读书时,他看到邻居家有烛光,光亮却照不到他家。匡衡便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烛光来照亮自己读书。历代许多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引用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以鼓励人们刻苦读书,学有所成。
3.朱买臣:负薪读书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朱买臣仍靠打柴为生读书度日,后来快五十岁的时候,汉武帝召见,面询学问,被任命为中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4.王阳明:读书讲究四点
王阳明读书讲究四点:背诵经典、以无心之心读书、养不动心、发明本心。这四点对应了读书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背诵阶段,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背诵经典,将重要的经典默记于心;第二阶段是用心揣摩,争取将看到的内容全部理解;第三阶段是自得于心,“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这句话就是说:学习贵在内心的体验。读书的目的是丰盈自己的精神与内心。如果我们读书后,不能发现内心、明辨是非、懂得道理,那么我们将无法丰盈精神与内心,更不用说提高自己了。
5.杨绛:读书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杨绛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智慧深邃、风度优雅的文化名人,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她的翻译作品包括了《堂吉诃德》《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她一生酷爱读书,她曾说“读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他的文学评论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她的一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她的智慧是一笔中国文化的财富。
5.叶嘉莹: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研究,被誉为“诗词的女儿”。如今已入期颐之年的叶嘉莹,仍坚持投身古诗词研究和推广。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年轻人。”
5.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
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读书时总是先浏览一遍;对其中比较喜欢的,便在题目上标上记号,再看第二遍;非常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反复地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底层最大,是广泛浏览的,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宝塔式读书法是在阅读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时间。
6.侯宝林:不达目的不罢休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两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三)热点素材
1.黄国平:从山沟穷小子到网红博士
“读书二十二载,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凭借论文致谢走红网络。在文中,他回顾了自己从小山沟一路苦读直到走进中科院的故事,笔触真诚感人,经历尤其励志,文中坦言自己许多次因现实的压力快扛不下去了,却咬紧牙关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一信念。这份感人的致谢文章也受到了黄国平母校的称赞。“继承前人业,开辟新征途”“求实向上”都是母校对他的高度评价。
2.董宇辉:读书改命、天道酬勤
纵观董宇辉的崛起之路,读书和勤奋确实能给一个人带来深刻的改变。他人生的第一个积累:从陕西农村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第二个沉淀:8年的英语教师经历,持续地精进业务能力,并孜孜不倦地阅读;第三个爆发:凭借东方甄选的火爆出圈,更是见证了他厚积薄发、韬光养晦的才能。董宇辉他从小在爸妈的影响下热爱书籍,饱读诗书;毕业后,听从爸爸的教诲,选择能改变和成就人的工作,为职业道路奠基。他曾说:也许我们开始得太晚,或者浪费了太多。但是,在往后的日子里,尽力去做,人生一定是往上走的。
3.王计兵:外卖箱里总会放一本书
一部诗歌《赶时间的人》,冲上豆瓣9.4,近80%的人打出了五星好评。写诗的人,是王计兵。他是个外卖骑手、小超市老板、捡过破烂的绝望者,亦是个在黑暗中依然仰望星空的人。今年55岁的他,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了5000多首诗歌,出版了3本诗集。他说:“阅读给我的人生带来‘加速度’,为忙碌的生活锚定方向感。”
4.陈木兰:小小的阅读空间,是爱与梦的起点
2019年,返乡创业大学生陈木兰在湖北宜昌枝江市百里洲镇创办了一家“岛上书店”。名为书店,却不卖书,而是一个免费图书室,150平方米的店面空间,隔成了6间风格不一的书吧,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需求,为更多人免费送去“一平米阅读空间”。为了防止留守儿童沉迷网游,陈木兰决定为乡村困难学生启动“岛上书店·点灯计划”,把书桌椅和这个孩子需要的书送到孩子们的家里,让孩子们在自己家中就能拥有一个小小的阅读空间,用阅读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她是乡村伴读的“引路人”,更是精神家园的“ 摆渡者”。
5.北大“韦神”: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秩序
生活中,韦东奕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网上讨论得再激烈,都不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可能唯一能够引起他兴趣的,就是心中热爱的数学吧,唯有在数学的世界中,他的内心才能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动。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宿舍、教室和食堂三点一线,一直都是如此,没有发生过改变。如果在追逐名利中花去了大半的时间,不免就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总是沐浴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还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吗?韦东奕的科研态度令人敬佩,希望这样的科研人员能够越来越多,我国的科技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6.武亦姝与雷海为: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7.方舱医院的“读书哥”
方舱医院的“读书哥”是谁?他在方舱医院病床上手捧一本书,镇定自若、心无旁骛地阅读,书名为《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他是武汉大学1997级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付小锋,从武大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目前付小锋是一名博士后,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冻电镜。“读书哥”一直很低调,不愿外界过多关注。“我平时自己就很喜欢看书,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兴趣爱好,压根没想到自己在网上走红。”
8.潘石屹和《平凡的世界》
房地产大亨潘石屹是甘肃天水人,因为出身不好,导致处境艰难。他最喜欢的小说是《平凡的世界》,他曾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推荐这部小说。他说他一共看了七遍,每一次在人生低潮的时候、碰到困难时,就读上一遍《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孙少平、孙少安就是十几岁时的潘石屹。到地里干活的时候,也始终仰望苍穹,最大的愿望就是从山里面走出去,到大城市去,到北京去。后来他明白,人真正的梦想是精神世界的,而不是这个地理位置上的梦想。
9.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 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10.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这已是“全民阅读”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有望年内正式颁布。提升全民的阅读力,之所以能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正是因为阅读力是一种根本的素养、基础性能力。
(四)名言警句
1.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李苦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4.陆游: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5.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6.高尔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7.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8.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9.卢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
10.菲尔丁: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
三、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 | 具体内容 |
单元写作任务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用《劝学》阐述了学习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等方面,勉励人们学习;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他用《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考场延伸任务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写作任务一运用
四、写作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用《劝学》阐述了学习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等方面,勉励人们学习;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他用《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以《劝学》和《师说》为例,指出古人对学习的认知。根据已学的课文可知,《劝学》主张:学不可已、积累、坚持、专心。《师说》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虚心请教。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学习的态度,总体上以积极求教求知、持续地积累与坚持学习的总体态度。
综合两则材料可知,本次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对学习的认识”。根据任务要求,以“‘劝学’新说”为标题,考生要突出“新说”之意,尽量避开课文中的传统观点,另辟新意。可以联系时代发展,结合遇到的新问题,谈谈如何学习,谈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等;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本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切忌单纯泛泛而谈对学习的认识。
【立意角度】
1.学习要讲求效率,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2.任何时代,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
3.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
4.多种选择面前,兴趣也许是最好的依据。
【素材运用】
孔子韦编三绝;黄国平读书改变命运
如何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静下心来学习?荀子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理念启发了我们: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孔子韦编三绝,一本《易经》,孔子反复翻阅,以致穿连《易经》竹简的牛皮条屡次断裂,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中成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网红博士黄国平,数十年坚持苦读,秉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信念,终于让读书改变命运。长路漫漫,持之以恒方有成效。
【参考范文】
“劝学”新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两千多年前,荀子以朴素的认识劝告我们:“学不可以已。”一千多年前,韩愈则在《师说》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心态。如今,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习依然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主题。新的难题不断涌现,如何在这个时代发扬学习的精神,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学习不再仅仅是求知的手段,而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正如荀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要在不断探索中丰富自己,提升素质。学习让我们明辨是非,遵循道义;学习让我们处理家务,经营家庭;学习让我们管理国家,服务人民;学习让我们拥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已成为我们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如何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静下心来学习?荀子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理念启发了我们: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持之以恒。孔子韦编三绝,一本《易经》,孔子反复翻阅,以致穿连《易经》竹简的牛皮条屡次断裂,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中成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网红博士黄国平,数十年坚持苦读,秉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信念,终于让读书改变命运。长路漫漫,持之以恒方有成效。
现代学习,更需要我们具备谦逊的态度。荀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则在《师说》中强调了虚心学习的重要性。善于向他人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研究能力、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养成都有所裨益。可见,通过创设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能够为我们搭建交流思想和砥砺志趣的平台,有利于发展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等品质。
现代社会信息海量,我们在学习的路上还要擦亮双眼、有所甄别。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保持审慎的怀疑,有助于真理的探寻。
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学习难题,让我们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愿我们在这个时代,以荀子的“劝学”为鉴,持之以恒、善于合作、敢于质疑,不断追求真理,成就美好人生,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点评】
考生基于新时代信息海量、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突出“新说”之意。文章从持之以恒、善于合作、敢于质疑三个角度出发,条理清晰、思维开阔。文章引用孔子、黄国平等人物事例和古代学者的名言警句,能有力地论证观点,体现了考生良好的语文积淀。
写作任务二运用
(2022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试题分析】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北京卷作文选题 “学习今说”,可以说是为广大考生量身定制“零距离”的命题,材料“学不可以已”更是出自考生们熟读成诵的名篇《劝学》,考生根据自己的真实学习生活境遇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思考,不难选材立意。材料中“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句话提醒考生注意,“学习今说”之“今”是议论的重点或者说叫做落脚点,也就是重点论述当代我们对学习的看法。
可供选择的论述角度: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其中若从学习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角度入手,比如学习方法古人论述已尽,教人专心、勤奋、坚持不懈等等,写来容易陷入机械的说教。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角度,可以此为重点切入,或结合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去成篇,对比古今阐明当代我们学习的目的或价值是什么,引述材料也较为容易,可以反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黄金屋、千钟粟”这种把读书入仕当作人生最高追求的功利目的。也可以类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为强国而学习” 等,紧扣时代的脉搏,议论写作。
【立意角度】
1.学习今说——新时代更需要终身学习。
2.学习今说——家国责任,古今一也。
3.学习今说——从博观约取到拿来主义。
……
【素材运用】
杨绛:读书让我们提升素养
杨绛先生爱书如命,到了晚年仍笔耕不辍,爱书的心如当初。她用书籍提升素养,用知识塑造傲骨,在读书和写作上奉献一生。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充分利用便捷、多元的学习渠道,努力践行所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用知识绘就青春亮色。
【参考范文】
(2022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学习今说
回望历史,有人上下求索,发出“学不可以已”的感叹;再看今朝,你我自当以学习为桨,推动时代的巨轮行稳致远。
“学不可以已”,既是对学无止境的肯定,也是对学海无涯的证明。那么,何以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撑起自己的一叶小舟?答案是学习。学习,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砥砺笃行,不仅是为个人而学,更是为社会、为国家而学。
学者不负春光,志在追梦圆梦,打磨底色。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是打开追梦圆梦之门的钥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北宋司马光酷爱读书,坚持不懈著得《资治通鉴》;高尔基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由此可见,学习可打磨个人的底色,成为个人追梦圆梦路上的助推器。
学者攻坚克难,成在自强不息,提升成色。
学习之路从不一帆风顺,必然坎坷遍布,荆棘丛生。在困难面前,有人坚持不懈、奋发图强,但有人却败下阵来,自愿“投降”,甚至不曾努力攻克难关就“知难而退”、一蹶不振。尼采曾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学者的未来应是自强不息后的繁花似锦,而不是无所作为后的满目沧桑。在学习之路上,唯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才能斩断困难的荆棘,于泥沼中自救,提升学者之成色。
学者追风赶月,贵在笃行不息,绘就亮色。
当今是科技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若不想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去,便要在学习之路上笃行不怠。杨绛先生爱书如命,到了晚年仍笔耕不辍,爱书的心如当初。她用书籍提升素养,用知识塑造傲骨,在读书和写作上奉献一生。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充分利用便捷、多元的学习渠道,努力践行所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用知识绘就青春亮色。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吾辈青年当立志学习,自强不息,笃行不息,与祖国同频共振,与时代共奋进,奏响勤奋学习、砥砺前行的号角!
【名师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三个分论点形式上并列,内容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种写法让文章思想更为流畅、深刻。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文章取材丰富,引用和化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彰显出考生广阔的阅读面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