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精神”作文素材

分享:杨老师 10-05 单元主题 下载支付:1.00点

一、精选人物素材

1、李春:隋代造桥匠师,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结构奇特、造型美观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2、鲁班:史书记载鲁班曾经用竹子做成一只木鸟,能够借助风力飞向高空,三天不落地,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还有一种传说说是鲁班曾制成机动的木车,这辆木车由“木人”驾驶,装有各种机关,能够在路上自动行走,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

3、徐立平: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每一次刀落,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4、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 在 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翻译、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5、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6、黄旭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24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7.申纪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曾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顺,2020年6月逝世。1954年9月,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并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8.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1926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于敏在中国氢弹的研制和设计中,提出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氢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核武器进一步达到国际水平。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9.李延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老英雄、老党员,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他作为老一辈军人,不仅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是坚守初心,对自身严格要求。

10.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11.许振超的“工匠精神”

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感动中国获奖人物。30多年来,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降低近零。他是一位学习型、创新型、充分掌握现代技能的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他爱岗敬业,不仅自己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练就了高强的本领,还带出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工作效率,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二、范文

                                  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大风泱泱,大水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重生凤凰。劳动是幸福之源,当代青年当以劳动为荣,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回首历史,无数仁人志士在劳动中奉献国家。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红军将士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翻雪山,过险滩,只为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宁。可在当下物质资料充裕的和平年代,不少人认为劳动浪费时间,交给人工智能,甚至以劳动为耻。其可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可知“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美德?我们当代青年,应秉持劳动之精神,于劳动之中奉献国家,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着眼当下,个个有识之人在劳动中定义人生。

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载砥砺前行,四十载春华秋实,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汗水的结晶。这种劳动精神,是袁隆平手中饱满的交杂水稻,昔日饥荒与贫困交织不堪的岁月与我们渐行渐远。这种劳动精神,是景海鹏座下的载人飞船,让浩瀚的宇宙中多了中国人的身影……事实上,从为了西藏教育和种子科研事业需要而奔走天地、跋涉四海的钟扬,到扎根大漠,为国造镜的天眼之父南仁东,从事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到“三十二年坚守,三代人无言付出”的守岛英雄王继才,无一不是对劳动精神最美的诠释。

畅想未来,新一代青年人在劳动中放飞梦想。

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港珠澳大桥成为“海上长城”,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神舟九号“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诠释的正是中国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劳动精神,当代青年应学习北大才女宋玺一心投身参军,亦应学习陆战女兵曹双果演绎“铿锵霸王花”,以劳动之精神,顺时代之潮流,展青年之风采。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广大未来的建设者们,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青春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劳动奉献,愿我们能以劳动精神为翅膀,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中放飞青春梦想!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阅读以上材料后,你有哪些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文体鲜明,不少于800字。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  

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

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的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请谨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说:“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成就了人类,造就了文化,形成了传统,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第二单元),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以“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为题写一篇文章。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儿时这首童谣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劳动最光荣”的种子。是啊,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每个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创造幸福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与辛勤的劳动总是成正比例的,付出的劳动越多,创造的幸福就越多。”劳动是人类幸福的源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从半坡聚落、河姆渡,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先秦两汉元明清,以辛勤的劳动为人民创造幸福的人物不胜枚举。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治水大业,造福于民。李时珍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走遍大半个中国,终成《本草纲目》。“两弹一星”的功勋们,隐姓埋名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艰难险阻,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如果没有先辈们的忘我牺牲,辛勤劳动,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凡普通的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民创造着幸福。“城市美容师”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予我们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默默耕耘教坛的“园丁”们,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赢得满园桃李;憨厚朴实满身尘土的“蜘蛛人”们,建成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医者仁心”的“白衣天使”们,用他们的精湛医术和爱心微笑抚平了病人的痛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也没有尊卑轻重之别,每一名踏实勤勉的劳动者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光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梦想成真。劳动是梦想的土壤,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继续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热爱劳动,积极劳动。让人生因劳动而精彩,让生命因劳动而美丽。让我们齐唱赞歌“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者劳作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或请你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展现你的思考,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以劳动为荣,享受劳动的美

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从上古时期开始,劳动的重要性就从没被忽视过。劳动带来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保证的是农耕大国的正常运转,是小农经济社会稳定。而到了今天,劳动依然是个人发展、国家兴盛之源。

劳动何其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都是“秋收万颗子”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种豆南山下”的诗情画意是充满乐观的滤镜,而事实往往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

劳动既苦,为何还要坚持?“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充盈丰富,更是精神的满足。热爱劳动的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便不在意苦与累。

劳动何其美。“采采芣营,薄言采之。”反复吟唱的是对辛勤劳作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虽然疲惫但又多么充实的生活。劳动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就是给人带来对未来的希望。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劳动也是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基础。以劳动为荣,便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

现代社会,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不需要日日起早贪黑,不需要每天挥汗如雨,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人们不必再坚持辛苦的耕作。但是时代的新任务井不径松,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今天,是另一种艰苦。所幸,劳动精神从没有改变。在今天,热爱劳动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复兴号” 领跑世界,C919成功首飞,嫦娥四号月背着陆,都是无数伟大的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结晶。斗转星移,不曾消逝的是劳动的精神,沧海桑田,不曾变化的是美德的传承。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纵使过程千般苦,必有成就回甘来。

劳动何其苦,劳动何其美,当代青年应不惧劳动之苦,以勤勉修身,以劳动为荣,方能苦尽甘来,乐在其中,享受劳动之美。

阅读全文
 (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精神”作文素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