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主题写作

主题写作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写文学短评

分享:杨老师 07-14 主题写作 下载支付:1.00点

【任务导引】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所选八首古诗词都是不同时期的名家名作,而典雅优美的古诗词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饱含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多彩的人生及多样化的审美追求。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本单元精选魏晋至唐宋时期的8首经典诗词作品。在自我的感悟与沉思中,可以体味古人多样的人生、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在生命教育与文化养成上的独特作用。借枭雄之吟和隐士之思,展示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探讨他们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借瑰奇之嗟与沉郁之悲,理解诗人个性、作品内容、诗歌体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借高亢之调與婉约之风,把握诗歌风格、语言特征的差异对表达情感的影响。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三单元都设有诗歌篇目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不同时代的诗歌名作、诗体特色,以及不同诗人的风貌气质。但写作任务不同,阅读时也应有所侧重。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学写诗歌”,在阅读中侧重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并借鉴这些技巧,落实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上。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学写文学短评”,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更应侧重审美鉴赏与价值判断,学会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撰写兼具议论性与文学性的评论性文章。

学写文学短评时应注意:第一,阅读要“精”,沿波讨源;第二,选题要“小”,以点带面;第三,评论要“透”,析薪破理。

文学短评又叫“文艺评论”,既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研究活动,又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我们首先要对文学短评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有一定的了解。

1.

因为高中生是第一次接触文学短评,重在尝试和体验,所以写出的文章不追求所谓的长度,而是要看是否在文章中呈现出文学短评的基本要求。文学评论要写得长,就需要对作品有理论的高度、理解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及放在时代坐标轴上的比较能力等,大部分高中生还无法胜任。

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学短评虽短,但全文要有完整性。它应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

2.

文学短评”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重在“评”,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评”得如何,则是文学短评写作成败的关键。

(1)“评”在感情上必须有深入共鸣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2)“评”在理解上要正确合理

虽说古人有“诗无达诂”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对古诗词的评论可以任意为之。比如写一篇短评讨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是乐府诗的问题,一个同学的依据是诗题中有“吟”字,而“吟”和“行”“歌”等都是乐府常见诗题。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结果,我们判断它是不是乐府,不仅看题目,更要看乐府诗中有无源头。如果理解有误,则评论无意义。

(3)“评”在角度上要从小处切入

一篇优秀的古诗词,可以进行评论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写的时候,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可只抓最有感触的且比较新颖的一点进行评论。你选择的角度可以体现在文学短评的题目上。若是一个标题,就直接呈现出来,若是正副标题,就放在副标题上,做出限定和说明。比如一个同学的正标题是“在现实中捕捉想象之美”,副标题是“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虚实结合”,这样的标题就很好,正标题有文采,副标题表明评论切入的角度。

(4)“评”在语言上要做到叙议结合

因为短评归根到底是一篇议论文,那么你的观点和论证的过程就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但议论不能凭空而来,往往是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叙”要简洁、精当,“议”要凝练,要有逻辑性,让人信服。叙议结合,才能做到有理有据,让自己的观点立得起来。

阅读对于文学短评来说,是搜集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就写作要求来看,阅读要做到两个结合,即“点面结合”和“深浅结合”。

点面结合”的“点”是指要评论的作品,“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他作品、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等方面。

深浅结合”之“深”是针对所评论的作品而言的,即对作品反复、深入地阅读,力求读深读透,掌握它的精神和实质。因为只有仔细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不可做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对作品的阅读要“深”一些,直到能够有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比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里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他都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而对于作家生平和其他作品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大致印象即可。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最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細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最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可分为三步:阅读——选题——写作。

任务分析

文学短评的文体是议论文,这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评论性文章,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主题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篇幅虽然不长,但需具备的要素却比较多,主要包括角度要准确、“叙”“议”要结合、逻辑要清晰、结构要完整等。

1.角度要准确

短评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作品。评论的范围可以是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也可以是某一部或某一篇作品,还可以只选取某个问题或某个文艺现象或某种艺术手法来评。如对曹操的《短歌行》中比兴手法的使用和用典的表达效果进行评论,可以结合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进行分析鉴赏。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论,可以结合诗人在“梦前”“梦中”“梦后”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分析鉴赏。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蕴涵深刻,我们很难通过一则短评就将它的各方面都阐述深刻,评论透辟。因此,高中生在写文学短评时,要善于围绕作品的某个角度,例如形象塑造、情感基调、层次结构、语言特点、叙事风格、论述策略、主题思想等展开集束式、聚焦式评论,切忌面面俱到,漫天撒网;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储备最丰富、最有话可说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切忌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要善于使用明白晓畅,凝练集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切忌艰深晦涩,东拉西扯。

2.“叙”“议”要结合

文学短评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这里的“叙”不是指记叙文写作中叙述某件事,而是根据评论中心,即所评论的诗人作品在某一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用作品内容,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述、简介作品内容。“议”就是分析评价,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点逐步揭示、水到渠成的过程,通过分析得到结论,这就是评价,也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条理清晰,逐步推进,观点明确。尤其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万万不可重叙轻议,更不能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内容提要”;或是只有作品特点的概括,没有结合作品内容的分析过程。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技巧来表达情志,那就要具体分析“虚”指的是什么,作品中哪些语句表现“虚”,怎么来表现的,“实”又指的是什么,作品中又有哪些语句表现“实”,怎么来表现的,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达情志的,再结合作品背景“以意逆志”揣摩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

3.逻辑要清晰

文学短评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作者基于所选定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阐述、推导和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因此,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和逻辑严谨是文学短评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在具体写作中,为了使文学短评呈现出完整的逻辑架构和行文脉络,学生可以缘事导理,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逐步推导出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结论;也可以化整为零,将短评的论题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分论题,并依次加以述评;同样也可以执果索因或据因导果,从结论出发追溯原因或根据条件得出结论。

4.结构要完整

文学短评尽管只要求写800字左右,但也必须体现出论述类文章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说短评的结构必须完整。下面三种布局结构,可供高中生刚开始写作文学短评时参考:(1)总分总式。文章开头在概述作品的基础上引出论题,主体部分边引用边论证,结尾重申论题,必要时还可以适度做点引申和拓展;(2)论据并列式。开头简要概括短评的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摘取相关论据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3)论题并列式。开篇提出中心论题后,接着将论题横向分解成若干分论题,再结合原文逐次评论,最后简单作结。

另外,要理清文学短评的文体特征。学生对“文学短评”这一文体较为陌生,然而,对文体特征的充分认识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在告诉学生文学短评是什么、怎么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提供范文,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文学短评是怎样一种文体?它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所谓“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带有一定的引申意味,主观阐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评“薛宝钗”的处世哲学》和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感于“薛宝钗”的处世哲学》自然是不同的。

文学短评写作

文学短评属于议论文,它有议论文的特点。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又必须有文学色彩。写文学短评,重在针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在评点时不必面面俱到,但是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不可人云亦云;评论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要用科学而富有逻辑的论证方法;要联系现实时代特征,具有时代感。其具体写作要点如下:

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注意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境遇。

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赋、比、兴等)。

指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时代局限、阶级局限、思想局限等)。

分析作品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如分析琵琶女、诗人“江州司马”的形象)。

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知人论世法)。

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文学短评着手的角度:

1.从作品的形象着手

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即诗人的形象是历史上一类人的形象。杜甫、辛弃疾代表着忧国忧民的形象,陶渊明代表着隐士的形象,等等。比如以下同学写的文章: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谈谈《琵琶行》中的谪客形象;隐者的欢歌——说说《归园田居》中隐士形象的确立。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即从文本中感受到最能打动读者的人物形象特征。比如一个同学写的文章:“真性情”的苏轼——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的洒脱乐观形象,等等。

2.从作品的艺术手法着手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叙述方式,如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

(5)描写技法,如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简笔勾勒、工笔细描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3.从作品的构思技巧着手

(1)结构布局,如诗歌结构常用起承转合、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等,小说常用线性结构、横断面结构、网状结构等。

(2)选材特点,如详略得当、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3)作品构思,如诗歌方面有立意新颖、立意高远、托物言志等。

(4)表现主旨,如以小见大等。

4.从作品的语言着手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范文引路

妙手绘层景,江山赋深情

——浅评《登高》的写景艺术

享有“古今七律第一”之名,《登高》在韵律上所体现的功底不必多言,暂且不谈用“律”,仅凭两联绘景,便已有登峰造极之势。

诗人以简语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三字为一处景,再加以对仗,集众景为一。前有“风急”与“天高”,一面描绘夔州自然环境秋风猎猎,却暗中有国家内忧外患之意,同时使整个空间扩大,为全诗造势。后有“猿啸哀”这种极富凄凉的啸声,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回荡在山间,整片山林就此染上了哀伤之色。诗人登临高山,仰视苍穹侧耳倾听,心生一股无以言说的悲伤,又不由得将此情染遍整座山。“猿啸哀”只是诗人内心的悲情,以致所见所闻皆具伤感。“渚清”“沙白”“鸟飞回”是由仰视转为俯视所见之景。叹空间之浩瀚,自己却如沧海一粟,感到人力量的渺小,于是转为俯视众生。但见潺潺的流水,凄冷的白沙,盘旋的鸟儿,都因诗人心中的悲,而染上了深厚的哀伤。“渚清”对“风急”,“沙白”对“天高”,“鸟飞回”对“猿啸哀”,仰视之景与俯视之景相结合,浑然一体,使全诗以“悲秋”为中心展开,铺排渲染。

诗人用词精妙,表现力十足。颔联两句分别以“无边”“不尽”将空间变得更加阔大。诗人选用“落木”而非“落叶”,将秋时树林枯尽唯剩枯枝在瑟瑟秋风之中摇曳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并用“萧萧”这一极富表现力的拟声词与之相配合,使漫漫的秋意从字里行间迸发而出,极力烘托出诗人那种如秋色一般凄凉悲伤的心境。这是诗人由俯视转为远眺时所见之景。“滚滚”这一拟声词将长江水震天动地的澎湃气势表现得活灵活现。当诗人望见滚滚涌动的江水,不由得生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苦短的感叹。诗人以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从时空角度展现出一幅旷达宏阔又带着些许悲色的秋景图。

诗人以所见为笔,以所感为墨,以简语繁,用词可谓精彩绝伦;感情深刻,融情于景,可见诗人写景方面的造诣之高。

点评

本文很好地完成了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写景艺术的分析中,注意到对仗、渲染、俯仰结合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再用移情于物来统领之,探讨了描写的景和诗人的情之间的关系,切中肯綮。作者在评论时能沉浸其中,入乎其内,将细微感受真实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高考真题1

【2023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

8.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注意短评的写作方法。

【解答】审题:审清题干要求是关键。(1)明确“短评”重在“评”,还要抒发“自己的感受”。(2)注意题材来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与花卉有关的场景”,所以文体可以是小说、散文。小说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诗歌如古代众多的“咏花诗”、林逋的《山园小梅》,等等,要有场景概述,以及情感主旨,要“长话短说”,抓住要害。

写作思路:以王安石的《梅花》诗为例,先点明作者,再用一句话指出该场景描写的艺术特点。分析不要落入俗套,要由花到人,最后表明自己阅读此诗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写作思路亦然,以展现清晰的逻辑思维。

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风骨凛然,远离尘嚣和追捧,俨然无畏的斗士,独自凋谢,悄悄地去,如见梅花。那墙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王荆公伟甚!

【点评】“三步走”写好微作文: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高考真题2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散文《给儿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教育部考试院给出官方答案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甲组答案示例】

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题目点评

考教结合,呼应教材。考题指向:积极引导教学注重提升课堂质量,强调对考生能力素养的考查。

教育部考试院: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试题分析]

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人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

《给儿子》这篇作品独具风格,通过阅读不难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可能也是一般读者感触最深的地方,即:作品似乎是“错位”的。从头初读,作品写的应该是父亲关于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了,上了大学,放暑假的时候要出门旅行。可是读着读着,新的感觉出现了,儿子那未来旅行的每一步,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旅途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尽在父亲的掌握之中,一一他写的好像并不是儿子未来的不可知的旅行,而是自己以前的生活,借着替儿子畅想未来,完成的是自己的怀旧之旅。这个“错位”的感触抓住了,接下来的问题自然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甲组的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对应的就是这个思路,考生只要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关联到“未来”和“回忆”就能够顺势抓住“成长”这个关键词的提示,来解答“为何这样写”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这样的写法指向作品关于“成长”的主题。应该说,这个评论思路是较为浅显的,关键词给出的提示也很显,考生只要不被“写一则文学短评”这样的“指令”给“吓”住,仔细审题,顺利答出一点儿不难。

教材指导给出的文学短评写作路径,让我们从阅读感受出发,从“小”处切人,抓住一个小的切口展开分析。文学感受较为敏锐的考生可能会意识到,《给儿子》这篇作品有很浓厚的抒情性,这抒情性是由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或意象来营造的,比如路、船、田野、萤火虫,甚至狗,不一而足,其中尤其是河,更为重要,因为它不断出现。即使一时意识不到,当看到乙组关键词“河流”,相信考生都能理解“河流在这篇作品中是很重要的。怎么个重要法?儿子下了火车,背着包爬上江堤,就看见了长江一一这最为“亲切的河”,从这里开始,河流就须奥不曾离开过儿子的板桥之行:他先坐上长江上的渡船,下船后到河边寻找滩船,坐上滩船,听着河水流动、桨声软乃,下了滩船,要沿着漕河边的大垣步行,下了大埂,再顺着水渠旁的小路继续走,走过河上的石板桥抵达板桥村;在这水乡住下来,去寻找水边的草屋,跟村民一起下河游泳,在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上干活,直到离开板桥的前夜依然要亲近河流,“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河流如此重要,其意义何在?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首先。河流构成了这篇作品的背景、环境和风景,这是最表层的功能意义。其次,我们可以思考河流的象征意义。随着河水的流动,一个不同于城市的空间展开了,如果说,板桥的水渠、溪流都流入了漕河再汇人长江,奔向大海,那么,儿子从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上海,顺着河流上溯,“返回”到板桥,就是一次空间的回迁,同时也是从“未来”承载着多少无尽的思索。聚焦河流,展开对河流的“追踪”,思考河流的意义,就是乙组的短评思路。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上述参考答案只是给出的示例,考生完全可以有白己的评论思路,尤其是乙组,围绕“河流”这一关键词可以有太多的评论鉴赏。只要能够抓住河流的重要性、探究河流的意义,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调动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写出精彩思路。文学阅读鼓励个性化、多样化的鉴赏与评论;但是,文学评论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本题在思路这一点上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一味雄砌华丽辞藻进行含混的表述,恐怕是不行的。

[试题亮点]

教考结合,呼应教材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在考试中有所体现,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提高考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其它考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这句话不仅指向诗人的创作,而且对读者也同样适用。本单元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请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你觉得他们的人生是“失意”的,还是富有“诗意”的?

在你伤心失落时,在《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这些诗词中,你更喜欢用哪首作品作为你的情感寄托?请选择一首,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训练一:从感触最深的一点开始

文学短评可从片段训练开始,逐渐写成结构清晰的篇章。在阅读中,可采用批注的形式,记下阅读见解、鉴赏感受,读中有评,以评促读。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启示与发现。

点拨:阅读要“精”,沿波讨源。

诗歌是感性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应注重情感的核心作用。但是,如果一味片面强调情感体悟,缺少理性的鉴赏分析,就会极大地扼杀诗歌的生命。

从最有感触的地方开始精细阅读,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展开分析,逐渐对作品形成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完成由感性体悟到理性评价的提升。

阅读要“精”,指的是精细阅读时的精彩发现,恰好正是作品精心成文的精华所在。

你可以写出阅读中的困惑与思考,如:

《琵琶行》中有千古名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句中用的是深幽的“幽”,而不是“忧愁”的“忧”,同时,文中“幽”字和“暗”字相对,构成了“幽愁暗恨”。我们知道,被贬九江的白乐天是忧愁的,但这“幽愁”“暗恨”又有什么深意呢?

你也可以谈谈你的理解与发现,如:

从“方宅、草屋”到“榆柳、桃李”,再到“远人村、墟里烟”,然后是“深巷、树颠”,最后又回到“户庭、虚室”。从“宅屋”到“室外”,看“远村”“墟烟”,听“村内”鸡鸣狗吠,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宅屋”。作者的身心无比自在,所有的感官纷纷苏醒了。诗人的目光无比舒展,堂前屋后,村里村外,无所不到;诗人的听觉格外灵敏,深巷的狗吠,树颠的鸡鸣,有了声音的点缀,田园生活宁静中透着生动。不仅如此,甚至连诗人的内心感受也在萌发,“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把尘世里的各种东西,比如名利、物质、欲望全部清空,在内心的天地里,就充满了自由之乐。

训练二:向切口最小的一点进发

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试评价以下选摘的文题是否适合,并分析这些文题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切入的。

心忧天下诗明君心——曹操《短歌行》情脉探析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想象艺术

简论《登高》的对仗艺术

评《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字的使用

言简而意丰——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艺术

叠韵深处有珍奇——评《声声慢》的叠词秘妙

点拨:选题要“小”,以点带面。

就文学作品而言,值得评论的点很多,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口,做到开合自如,见“微”知“著”。

评论时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评《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指向过于宽泛,写起来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可选择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景物渲染、双线叙事等某一方面,作为评论的焦点,来凸显其艺术风格。但是,切口也不能过小,如“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字的使用”这一角度,要写成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对高中生而言,也着实不易。

我们可以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再确定自己短评的中心。既可以避免自己的观点与别人重复,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丰富思考的角度。

训练三:评论时须做到有据有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请对诗歌的情感关系进行分析,并做出你的评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点拨:评论要“透”,析薪破理。

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析评结合,以议为主。“叙”“议”应紧密结合,“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要简洁精当,“评”是“析”的目的,要态度鲜明,最好要有独到的见解。

分析:“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两句写“逢雨”之景,按时间推进,从晴到雨,由暮转昏,寓情于景,烘托出萧瑟凄凉的环境氛围。“日落众山昏”一句,“昏”,昏暗,“日落”之时“众山昏”,一瞬间的视觉“昏沉”伴随的是作者心情的低落、黯淡。“萧萧暮雨繁”一句,“繁”,繁密,“暮雨”萧萧,凄清、飘摇,雨点繁密,乱人心绪。

那堪两处宿”,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处,无尽的孤寂。情不能自禁,“那堪”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刻意凸显相思之情,而是用“众山昏”“暮雨繁”的视觉意象,加之“一声猿”这一听觉意象,渲染出萧瑟凄凉的环境。

评论:众山昏昏,情绪低沉,暮雨繁密,乱人心绪,加上猿猴哀啼,更显愁苦。溪行逢雨,听见猿声仅限作者自己,但他却将山昏雨繁、猿猴哀鸣的景致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人分宿两地,而能同情共感,这一个“共”字是这落寂愁苦中唯一的温暖与慰藉,也是对友人间的心灵契合、无间情谊的确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红高粱(节选)

莫 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六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地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着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试题: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试就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写一则短评。(列出写作思路即可)

【答案】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淡化了情节,打破了时空的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通过环境得以自然地体现。③从叙述风格上看: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父亲”的全知视角,将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结合,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主旨表达上看: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坚定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首先要明确小说创作的“邪劲儿”是什么,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小说创作的“邪劲儿”就是指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了时空顺序,比较灵活自由。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的干爹余司令带领队伍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主要通过场景的转换来体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的成长变化通过环境得以自然地体现。在主旨表现上,主要通过描写淳朴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态度来展现原始的激情和力量。如“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等。在叙述风格上,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但是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父亲”的全知视角。多视角的运用,表现内容更加立体深刻,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借鉴的范文

尘土飞扬,生命可贵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阅读简评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在寒假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余华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式的著名作家。我因为好奇阅读这本书,却很快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最后看到“老人与牛渐渐离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余华的笔触细腻而有抓力,我好像也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穿着布衫,一同经历着这一生。

福贵,文章的主人公,曾经的富少,过着村里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受的尊宠,可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他每日进入赌场,挥霍家里的积蓄。家里那贤惠漂亮的妻子家珍怎么劝都没有用,福贵依旧吃喝嫖赌,最终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妻子怀着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为命。

这时的福贵,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所幸家珍在产下儿子有庆后,又回到了他身边。

但上天仍然不放过他,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辛辛苦苦带大一对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之后读中学的儿子也为给县长夫人献血,不幸血量过大,导致死亡。

每当一个厄运降临,我的心都为之一颤。若是如英雄那样壮烈的死去,也就罢了,可偏偏就是那样一次又一次意外地、平淡的死亡——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等先后死去,普通人的死是那样无助,那样平常。

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如今却面临自己的亲人一个又一个地离他而去,他心如刀割却又眼睁睁地束手无策……

正如余华在自序中所言:“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小说采用倒叙开头,然后按顺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使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化的波折,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还运用象征的手法,用老牛象征着福贵坚忍地活着。生活中,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到福贵那么多的坎坷,特别是白发人一次次送黑发人的痛苦。但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着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也还会有。

最后,小说以福贵与老牛渐渐远去,那沧桑的背影,与夕阳的余辉、无垠的田野,已融成一幅画卷。福贵的背驼了,他背负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小说在典型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下,给读者以巨大的感染力量。

脱贫攻坚的鲜活典型

——评析优秀小小说《傻穄子》

初读作家张港的优秀小小说《傻穄子》,我理解尚浅。以为只是讲一个倔强的乡下老人喜爱“傻穄子”,不顾他人劝解的故事。殊不知“此中有真意”,当我再次品味这篇小说,且“咬文嚼字”地细细端详,才领会到此文真正想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是中国共产党对底层人民群众的关爱。我深感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也充分分享品味作品中体现的乡土人情与人性的真、善、美。

文章开头写傻穄子的产量太低,渐渐绝迹,为后文写老田家贫困户还未“摘帽”埋下伏笔。当老田家返贫的事让县长知道后,县长“亲自”下基层,并坚定了“这事必须解决”。

谁知,老老田一句:“光知道钱!”直接“轰”走了县长。尽管老田无可奈何,老老田却不改初心。还与自己儿子“怼”了起来:“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此处运用富有趣味的语言描写,使老老田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烘托出老老田耿直、倔强的性格特点。

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得抬不起头。”此句不仅写出傻穄子长得高大,也衬托出了老老田这一人物坚守内心的追求以及他同傻穄子一般“倔强”的性格。“傻穄子”的“傻”不仅暗指老老田的倔强,也告诉人们,做扶贫工作要真抓实干,不能投机取巧。

嚯!傻穄子”“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T恤,老年运动鞋。”小说此处又设置悬念,先写市长所言,再对市长进行外貌描写。之后借乡里书记所言交代“这人”是市长,最后写市长并不像县长那样,只知道讲“脱贫攻坚”,讲“发财致富”。而是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接近老老田,由此他成功了解到老老田喜欢傻穄子的原因。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县长和市长的截然不同办事作风,暗含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只有做到深入基层,主动关心群众的生活,提高办事效率,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

原来老老田对“傻穄子”的倔强,是由于他一直惦记着很多年以前,省主席曾对他说过的话。他一直坚信,中国共产党说话算话,说还要来吃傻穄子,就一定会来吃。读到此,我内心汹涌起一股暖流,缓缓而过。是的,我被这个平凡的农村老人坚定的信念深深感动,也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感到欣慰。

这篇小说,以质朴的文字力量打动人,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小说以语言描写,白描和环境描写等相结合,把那善良、朴实的农民形象,以及那亲民、爱民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小说情节上以“傻穄子”为全文线索,围绕老老田和傻穄子展开叙述,使情节更加完整,具有感染力。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曾经,我在《中华世纪坛序》中,读到这样的词句,赞美我中华民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迎来了21世纪的繁荣昌盛,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亦应当像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一样,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作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力量。

暗夜终被替代,希望仍在将来

——读鲁迅先生的《明天》有感

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的短篇小说《明天》,深有感悟。《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却漠然视之的这样一个具“吃人本质”的旧中国。

小说通过写单四嫂子为治好儿子的病,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以及写一些主要的、次要的人物,如何小仙、王九妈等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吃人的本质。在主题上,批判了当时社会中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仙医”,表现出了作者对封建思想戕害下的社会的憎恨。而无论是表现手法方面、语言方面,还是在标题方面,都有独特的亮点,值得细品。

在作者的笔下,多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许多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单四嫂子的性格特征和悲惨命运。

在语言方面,中间有单四嫂子与何小仙的对话描写,其语言生动简练,有利于刻画何小仙冷漠、无情的本质,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这个何小仙,实则是个骗人的“巫医”,而王九妈、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底层群众,也都是冷酷,愚昧麻木的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单四嫂子的内心世界尤为复杂,写出了她内心的煎熬,在冷漠无情和麻木以及侮辱中等待一个毫无着落的“梦”。

在标题方面,作者以“明天”为题,其中也蕴含着内含。一、“明天”是代表有希望的,“明天会一切好起来”的。但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二、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畸形社会的憎恨,对弱者命运的同情,需要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以“明天”为题,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用意。

《明天》又提醒我: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给世界特别是给弱者带来一些人情和温暖。

尽管,单四嫂子的“明天”令人忧心,然而,“暗夜”终归要被“明天”所代替,作品意味深长地暗示:希望仍在将来。

回望风雨,寻觅美神

——评李清照《声声慢》之“愁”

那些年代久远的只言片语,宛若来回于人世的泛潮,它每次靠岸的停泊我们总是错过,抓紧的时候,却是波涛汹涌。这次第,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轻掀一页诗纸,抚摸李清照笔下思想的痕迹。生逢乱世,命如蝼蚁。这是她一生的故事和那心底的哀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定格在这历史的洪波中。

穿过“寻寻觅觅”的心境,似乎蕴含着无可排遣的寄托。词人运用七组叠词,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词人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雁过也,正伤心”,词人在“乍暖还寒"的时候,看到那“旧时相识”的风景。闻声望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雁从北方来,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产生无限的痛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借景抒情,伤花自怜,想起那历历往事,如今却像这枯萎的花朵一样,已经进入了晚景。词人心境的凄凉,已与残花败秋之境融为一体。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融合了丧夫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无人采摘的黄花,无人问津的词人,无人感同身受的愁情,都化在词人婉约的词句中,慢慢沉淀……

其实,这一切的诗词,都珍贵得无可评价,当我们偶然再回望那些时代的风风雨雨时,总能看见那立于秋风黄花之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评:正标题漂亮,副标题具体,结尾照应标题,观点十分鲜明;整体观之,文字优美而蕴藉。)

愁情深深深几许

——《声声慢》文学短评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从年少初长成的青涩羞稚到中年情浓的别离情思,再到晚年飘零的旷世孤独,我不由感叹:“易安,怎一个愁字了得”!

销魂的意象铸就了《声声慢》的诗骨。乍暖还寒,“晚来风”,几近朴实的描写,我仿佛感受到突然转寒的天气吹来了凄清的晚来秋风,看见身形单薄的人独倚小楼上,她没有说话,衣袍冽冽作响,在冷瑟秋风中屹立于倔强孤独的枝丫。再看“梧桐”、“细雨”、“黄昏”,她融情于景,将自己化作夹杂着浓郁愁思的秋风中的一部分,让人感受到她的孤独与潦倒。

细腻的手法铸就了《声声慢》的诗魂。易安运用借代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黄花借代女子娇俏的容颜,鸟雁借代曾为她传信的鸿雁,眼前的易安虽已容颜不再,但她仍独守空窗前,在满地堆积的黄花中,她抬头望天,上空飞过的大雁本是她的信使,此刻却为何不再为她停留?历经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的她,浓愁早已凝聚心头,无法排遣!

独特的叠词铸就了《声声慢》的词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夕阳西下,那个日渐憔悴瘦弱的人又在找寻着什么?

她寻觅良久,才发现自己早已流离失所。萧瑟凄凉瞬间涌上心头,她伫倚危楼眺望昨日江河,心中的愁韵无论如何也排解不了,故而凝成旷世孤独。

愁情深深深几许?易安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她将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缀历史的星空。

(评:从意象、手法和叠词方面评《声声慢》,从外在文辞进入情感内核,段落齐整,层次清晰。)

心中情无人晓,潦倒于醉梦中

——评《登高》中杜甫之情

杜甫的一生极具波折起伏。他经历过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也遭逢了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将身世诉诸笔端,他所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而深邃的。在《登高》中,杜甫表达出的沉郁悲壮,触动了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无数。

他所悲如流水一般,悲从中来,不可断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辽阔凄凉的图画。他将情融于景中,表达了自己身世浮沉,漂泊无依之悲。

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杜甫笔触下的宏伟气势和辽阔意境。“万里”“百年”“悲秋”“多病”,不仅仅是写他远离家乡之悲,还是他晚年衰弱、疲惫之悲的体现,以及他感慨一生艰难,抱负未成之悲。最后,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艰难苦恨”,不止指向个人命运之悲,还深含了国难之下国家命运之悲。这首诗总体都沉浸在沉郁悲凉的情感中。

但作者并不只表达了悲,他的悲中仍有“壮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可以看到落叶流水之悲,也可以看到永

恒的时间和滚滚而来的江水所散发的生命力。这一切尽显了杜甫豁达、坦荡之胸襟。

杜甫在《登高》中表达的悲壮沉郁之情,悲中仍有壮阔,就如黑夜中的灯光,让人回味无穷。

(评:雨欣的拟题比较新颖,有仿照“对称式”标题的意识,可以说她的拟题下了功夫。但好的标题是中心内容的凝聚,大家对她的拟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提议?)

力的赞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学短评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先生曾说过,郭老从日本回国后,见证了中国的五四运动,那狂风暴雨般的变革力量,那摧枯拉朽的烈风,那革新的怒风,“那黎明中的利箭”。郭沫若以他沾满爱国的笔,写下了这篇力的赞歌。

本诗的意象选取神奇,“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以壮阔的景色起笔,以“怒涌”二字,表现出了天之广阔,白云翻腾,风云变幻的雄奇美景,表现出苍天的雄奇的力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将太平洋比做人,将它所处的大地推倒,颇有天之动而万象变之势,翻江倒海,以无人能想的宏大之景写出自然之力,比雪莱的“猛烈、刚强的西风”更加形象;比“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的海燕更加磅礴;比李大钊“惊秋的一片桐叶”,更加雄浑壮阔。作者生动形象,精确传神地以大胆瑰奇的想象和简笔,勾勒出大自然力量的强悍,波澜壮阔之势,意在指五四时候狂飙突进的革新精神,象征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的猛烈冲击,“通过斗争将他们斩草除根"的时代精神。

本诗多次以叹词开头,句式长短不一,格调多变,从而造成一种铮铮锵锵,顿挫有力的文风。郭沫若没有继承自己早年的格律工整的律诗绝句,而是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留日学生成立创造社,提倡自由抒情,直抒胸臆。

他那颗火热的心多么吸引着当时的我,好像他给了我两只翅膀,让我的心飞上天空。”老舍曾说过,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仅表现了郭沫若的诗歌观、人生观,不拘一格的手法,瑰丽雄奇的想象,五四革新进步狂飙突进的精神,和与我们每个人共鸣的——力的赞歌。

(评:旁征博引,论据充分。广泛的阅读和开阔的视野,铸成了极具评论风范的笔调。)

阅读全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写文学短评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