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2024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详解及10篇优秀范文

分享:杨老师 09-01 高考作文 下载支付:1.00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个层面“存在的缺陷和毛病”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且是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

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问题与答案的关系”来探讨。在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答的同时,我们是否会变得依赖机器,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提问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道作文题目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思考,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无论是从乐观的角度展望科技的未来,还是从批判的角度反思科技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切入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展现出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明发现真正的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高考I卷写作试题据此设题。

从选材角度上我们可以参考如下——历史视角:古代学者通过竹简、书籍求知,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促进了深度思考和学术创新。

现代社会,互联网和AI如同“数字图书馆”,使知识获取变得迅速,但可能减少了深度探索的动力。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正面比如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加速了疾病识别,提高了治疗效率,解决了许多复杂医学问题。负面影响比如依赖搜索引擎的学生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遇到问题直接求解,忽视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教育与成长:引用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提问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众多有识之士推崇“终身学习”理念,说明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持续提出问题、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创新与问题解决:乔布斯曾说的“创新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指出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需要创造性思维去发现。从失败中不断提问,改进,最终实现了突破,问题具有驱动创新的力量。

人文关怀与伦理:随着AI在决策领域的应用,如司法、医疗伦理决策,如何确保问题的道德性和公正性成为新课题。《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担忧,即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导致人的自主性和情感退化。

未来展望:强调教育体系应如何调整,以适应AI时代,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让科技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助力而非替代思考的工具。

从考生身份出发,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考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新青年,要注重学习,以“学”促“质”,以“问”求“解”。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当代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青年人必须要提升个人素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质疑是创新的源头,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时代青年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尽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当代新青年担当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希望,所以青年一定要强化自己的知识学习储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锤炼向新而行的本领,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金句积累】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5.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6.智能社会的新型“巨婴” ;信息时代的“被投喂者”;只图轻松、刺激感官的“娱乐至死”;无法甄别取舍信息的“乌合之众”。

7.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不要被AI时代的热闹纷繁所迷惑,要以慧眼看到隐藏其后的真相。

8.从问题中发现机遇,从问题中看到空间,从问题中挖掘潜力。

9.发现问题是水平,直面问题是担当,解决问题是本领。

10.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歌德

11.人并不是生来解决宇宙的问题,而是要找出他要作什么,并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遏制自己。——歌德

12.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1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4.如果你的工具只有一柄铁锤,你就可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铁钉。——马斯乐

15.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    

16.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沃勒。

17.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18.Chat GPT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人类的未来是不是马斯克的星辰大海?新技术带来的是元宇宙的美梦还是潘多拉的魔咒?惑与不惑永远在刷新边界,行动是穿越的唯一途径。越是目眩神迷,越要抱朴守一,在沧海桑田中守护方寸安宁殊为珍贵。——《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素材1-“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以“问”勇间知识边界,创造无限可能。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的智能解答并不等同知识的真正获得。以“问”勇闯知识边界,方能创造无限可能。历史洪流中,苏轼追问石钟山得名的真实原因,批判“事不目见耳闻,而脑断甚有无”的无知:奋斗岁月里,袁隆平在发现纯种稻劣势后探寻问题原因才有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屠坳蚴在考察与试验中发现问题后才进一步提取了青蒿素:现实卷轴中,OpenAl的团队让AI从制造模糊不清的图像到sora问世,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发问追问攻坚克难。“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善用AI,且能深入思考,以“问”提升创新能力,方能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

素材2-工具作用有限,主力仍是人类

许多问题,尤其在科研上,人工智能往往不能给我们满意的答案。它只能作为一个“工具人”的角色,在旁默默付出。君且看,高能物理学粒子对撞实验中,人工智能只参与了最初的实验数据处理,而最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还是得由人脑来完成。再看,分子生物学中,科学家将最繁锁的实验条件控制环节交给了人工智能,但观测细胞内物质变化,反应进行,以及最后问题的解决,都由人类亲力亲为。漫漫宇宙,目前科技能回答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科学探索的道路遥远无际,借科技之力,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涉足人类的新领域。

素材3-秉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技术赋能的答案之后,是对新问题的追问与探索。每一次的追问与探索,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深化理解。唐代李白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曾几何时,人们仰望苍穹,思考着星空的浪漫与无穷:当今时代,人类有了高科技的加持,能很快地得到想要的答案,解决问题。“嫦城”“天问”揭开了浩瀚宇宙的一个个神秘的面纱,得到的一个个答案更加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航天人的目光又一次次地授向更加追远的星空…所以,技术赋能的答案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思考追问中,人们不断地开新局,谋新篇。

【佳作展示】

1、智能不是“全”能,问题还需“智”解

(标题即观点,体现主题关键词:“智能”“问题”)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同样可以解答信息时代的“问题”之“问”:问题之后问题生,毕竟智能不是“全”能,当知问题还需“智”解!(引用课内名句+过渡句+回答任务问题:名句开篇,自然过渡,亮明观点)

万物互联方便多,智能加持更快捷——互联智能如梯,助我辈登临小众山。(分论点一:对应材料第一层: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解决问题)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引用背诵篇目名句)信息时代的万物互联就是这“厚水”(阐释句,比喻修辞),让支付无需战战兢兢携带现金,让会议无需不远万里费心筹备,撑起企业发展之舟(事例句:电子支付、视频会议);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就是那“厚风”(阐释句,比喻修辞),让你我不被家务裹挟,还有“指点江山的快感,让你我免去跋涉书山、沉浸学海的辛劳,便有视频作文速生成,负起生活快进之翼。(事例句:智能家居,AI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互联与智能就是登山之梯,助我辈立马昆仑、乘长风!(总结句,回扣分论观点)

互联之时藏隐患,智能之器有麻烦——互联智能如网,让我辈困顿几多愁。(分论点二: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伴生问题,对应材料第二层:问题不会越来越少)

白居易有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互联与智能是水,是风,是云梯,解决问题快准狠。但信息时代的问题却如这“原上草”,一季尽消一季生,甚至更旺更茂盛。(阐释句,承上启下)万物互联,让信息能够“千里共同途”,但其泄露风险却似一颗毒瘤,手机上的骚扰电话让人不胜其烦,微信里的诈骗信息让人防不胜防(事例句:信息安全,电信诈骗);人工智能,让生活能够“轻舟已过万重山”,但其烦琐的指令,自动完成的更新又易让人无助又抓狂(事例句:智能家居失控)。所以,互联真的是“网”,兜住巨石漏下珠,让我辈时常困扰、几多愁!(总结句,回扣分论观点)

与时偕行不止步,且思且行享清欢——互联智能如剑,问题丛中携智而破。(分论点三: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问题丛生层出,要“智”以破解,承接上一个主体段,延伸思考:面对“问题”怎么办)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现代诗人王家新道出了你我以为问题解决了,但问题之后,依然是问题的困境。(阐释句,引用修辞)然而,面对着困境,我们切不能成了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对互联网避之不及,对人工智能畏之如虎,而要以互联智能为剑,斩荆棘,破疑难;同时又避其利刃,国立法,网优化,人提能,冗杂信息里有鉴别,网络冲浪时够审慎,(夹叙夹议,正反道理论证,论证面对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不断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破解,重点提出“我们”的做法之外,提及国家立法和网络发展)因为,“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总结分析句,呼应主体段开头的引用,以同一首诗中的引用回扣分论观点)

在互联和智能里,我们随波逐流,我们跌宕起伏,我们被重新定义,我们被不断提醒,(引用《南方周末》新年贺词再提材料)但切记:互联不是“胡”联,智能不是“全”能,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直面之,智解之,如此便能穿花寻路,直入“问题”深处,浩气展虹霓!(化用辛弃疾诗句,呼应标题高扬主题)

2、从问号到惊叹号

正如《南方周末》所说,人们指尖在屏幕间滑动的距离,比双脚走过的路程还远。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万事万物皆可问AI……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问题越来越少。(开篇“点击”材料,引用时评金句,罗列现象,概述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

果真如此吗?人工智能,始终是机器、钢铁和元件,而智慧、思想、情怀,来自于生命与人生,成于体验、学习、思考、创造。小小芯片,存储了海量信息,人工智能能够回答的问题,多为前人已有的知识,多为常识,不啻于“巨大的硬盘”(王开岭语)和海量信息的图书馆,无法获取新知,与思考、探索、发现无缘。(紧承上文现象、话题,深入剖析,揭示人工智能的实质。)

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很难想象,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问题,该是怎样可怕的光景?“ChatGPT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身处人工智能时代,对这一时代之问,我们在乐观以待的同时,也应秉烛忧思。倘若孩子们不再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再有异想天开的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就会逐渐泯灭。倘若人们不再有“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天问式浩叹,怎会有今日大国重器的追星逐月?(围绕“问题越来越少”这一话题,在引发思考的基础上,运用假设论证,论述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因此,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当庆幸无尽、无数的问题缠绕、困扰你。疼痛的地方,会结痂成最硬的鳞,同理,问题使你在愤悱之中,寂然凝虑,沉潜思考,求知日新,博学多才。人类社会发展亦然:正是因为对“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历史之问,才有南湖烟雨中的小船,井冈山的星火,和春天里的故事;正是因为“泱泱华夏,何以中华?”的追问,才有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而这些,都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无法回答的。只有用如炬的目光,思考的大脑,前行的脚步,才能回答。大道至简,人类前行的历程,就是从问号到惊叹号的过程。无数问题,寄寓着憧憬,承载着梦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启迪召唤着人们格物致知,穷原竟理,求索前行,将一个个问号变成一个个圆满的句号,乃至惊叹号。(从个人发展到人类历史两个层面入手,正面立论,渐次深入,论述发问的重大意义。)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学习力、思考力就会降维、钝化、乃至丧失。一个人认知圈的半径越大,圈外则有更为浩瀚的未知世界。因此,乐学善思者,对问题当好之乐之。在不断发问、审问中,在“以中有足乐者”的思考中,精进自我。(联系现实,揆诸当下,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应学会发问、审问。)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尤须永葆有可贵的好奇心,以问题驱动思考,才能佩戴“人”的勋章和尊严,不被物化。一个民族、国家,只有善于思考,在解决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中,探索前行,才能行稳致远!(引用金句,重申观点,总结并收束全文。)

点评:本文标题以标点符号为喻,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不仅富含理趣,而且令人耳目一新,以妙语解颐。同时,标题也堪为文章文眼、微剧透,文章主要内容即论述如何通过发问,进而学习思考,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前行。文章摈弃常见的模板化、套路化的分论点式结构,以缜密思维和严谨逻辑,大体运用起承转合思路行文,渐次深入,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尤其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就是从问号到圆满的句号,到惊叹号的过程”“对‘泱泱华夏,何以中华?’的追问,才有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等文句,神驰古今,堪为大情大理,历史洞见,令人服膺。

3、问无止境,向“新”而行

作家托马斯·费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指出:“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数字鸿沟,实现了数字世界的‘人人平等’。”当下,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崛起,不可否认的是,你我似乎都成为了信息世界的主人:轻点鼠标,便能获取丰富的知识;一句指令,便能听到智能的回答。

无疑,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答案”的到来,也带来了生活的便捷。

但是,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能带来“问题”的减少吗?对此,我有三点思考。

新技术——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会加速问题的解决。

基于海量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智能交通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优化了城市运营和资源利用效率,解决了城市安全管理的问题;通过区块链等技术领域的运用,智能合约、去中心化的自治决策等,加快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协同教育行业进行探索和创新,智能化学习系统、辅助教学工具等,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工业生产、医疗服务、电子商务、科学研究、文化娱乐,互联网的应用确已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而得到解决。“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让技术作为辅助人类前行的工具,为问题的解决注入持续不断的助推力。

新问题——技术的进步也必然带来新问题的产生。

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人工智能的崛起,每一步的跨越都伴随着对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展望未来,我们也不能不思考和担忧技术带来的巨大风险:技术壁垒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局面、大量涉及隐私的数据可能会给用户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工作为人工智能所取代可能会导致大量失业、过分依赖数字智能的研究和分析可能会降低人类的智慧与能力……这些问题也将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成为人们面临的新挑战。“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人类跨越通往未来的现代化门槛,也能让人类深陷无尽的危机泥潭。”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应对新的问题、攻克新的难关,从而使科技得到正确有益的使用。

新课题——问题的多与少,取决于人,而非技术。

哲学家韦伯曾说:“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也许可以给出最优的‘方案’,但永远无法教给我们一个最优的‘选择’。”所以,不管互联网如何普及,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作为被人类所支配和使用的工具,技术本身并不能代替人类选择问题、提出问题,它所产生的现实影响,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人的引导和应用。

人们的追求与进步,带来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也带来了人们新一轮的追求与进步。在这交替更迭之间,怎么界定技术需求与发展的边界,如何达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平衡,或许就成了青年一代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新技术,自当为我所用、善作善成;

新问题,自当辩证看待、迎难攻坚;

新课题,自当上下求索,久久为功。

当代青年需永葆对知识的孜孜追求和对真理的无尽思考,把一次次探问凝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国家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4、科技解决问题 亦能增添新问

当互联网的丝线布满地球表面,当人工智能的便利踏入千家万户,当搜索引擎的快捷解开多重之问,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了答案。但我们的问题会少之又少吗?依我之见,科技解决问题,亦能增添新问。

诚然,科技的发展让有些问题可以快速得到答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使我们迈入了诸多问题答案触手可及、快速获得的信息时代:作业帮、搜题软件的应用,抚平了家长辅导孩子的愁眉,解决了孩子们的一道道数学之问;互联网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陪护,一定程度地放下了病患家属的心头之忧,缓解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实之急;ChatGPT、AI绘图、智能生成舒缓了企业者们心中的成本之忧,减少了无用重复工作的麻烦之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捷性、大数据的丰富性,让多种多样的问题可以快速得到答案。

然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让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纵然,互联网、人工智能能够给许多问题快速带来答案,但客观之问解决的背后,是人文怀念和人情温度的新问之忧。当日益发达的微信、QQ视频通话让儿女们的脸庞仅限于屏幕之上,关心仅限于音频之中,是否让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加遥远?当有些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答,而让许多人甘愿放弃思考,改做网络的奴隶,是否已违背数据库建立的初衷?当五花八门的短视频让人们的思想成为他人的跑马场,是否已与丰富的人类生活目标背道而驰?当互联网的快速时效让未经审视的言论快速地成为网暴那位免费续杯的“糖水爷爷”的利刀,是否早已远离了共建网络地球村的本义?由此观之,科技的应用,亦可能带来烫手的问题,产生出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乘科技之风,抱人文情怀,人与科技琴瑟和鸣,问题方能被不断解决。有人曾言:“最可怕的不是科技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面对科技时代下客观性问题看似减少、人文性问题实则增多的现实,不妨以人文的情怀、人性的温度、人脑的能动,去抵挡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不以科技答案为是非,但求独立思考,寻求自我问题的答案,才能真正减少问题,才能真正奏出人与科技联手共进的时代最强音。

以科技为利刃开辟人类的新天地,以人类为火种照亮社会的新领域,融合科技答案与人文温暖,让“问题”真正地越来越少,向着一个个“问题”被攻破的新时代启航!

【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了作文题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背景材料,有效地回应了“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之问,符合题意,观点清晰。文章的突出亮点是较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例恰当,且颇为丰富,密切联系了科技大背景,紧贴了“人文”视角去思考“问题”,有例有论,“联想”得当,“思考”到位,内容充实。诸多比喻技法的运用比较得体,文字有很强的形象感,且符合作文题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在准确审题前提下的丰富想象力;一些反问句、对称句、多重含义的连词的准确运用,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文风活泼且有个性;思考和书写一气呵成,原文字迹工整又美观,体现了较好的语言功力。

5、智能促解答,问题应增加

彳于于信息汪洋,互联网为我们的问题带来精准解答,便利了生活。然而,愈是科技蓬勃发展,我们提出的问题愈要增加。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是眼前,我们要提出的则是诗和远方。故曰:智能促解答,问题应增加。科技发展如风起青萍,问题遇其迎刃而解。(得分点①切中肯綮,题目镶嵌核心词,观点态度得以彰显,不蔓不枝统领全篇。开头引材料言简意赅,“然而”转折有所侧重,亮观点旗帜鲜明,切中肯綮彰显审题精准。)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捷不可忽视。

“读屏”时代的春风吹入千门万户,董宇辉的直播让无数人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银发知播”群体玩转硬核科普让知识跃动于每个人的心间……这是科技带来的便捷,让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在眨眼间便得到解决;这是科技带来的惊喜,让“有啥不会问百度”及观看直播长知识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社会的快速发展的确离不开科技发展,我们问题的解答也离不开科技进步。

人类提问如前行之灯,社会遇其蓬勃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开拓者们的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下”的问题为牛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物理学从此走上快车道;电子为什么会被“撞开”的问题为卢瑟福提供了新的思考,原子物理从此蓬勃发展;“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问题令谭嗣同坚定信念,守护祖国的信仰在解问中生根发芽。先人为吾披荆斩棘,才有了今天的时代盛景,这无不启示我们提问方为进步之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斯言不谬。

扬科技之风,擎提问之灯,方得世界日益进步。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问题从多到少,很多知识性的问题得以快速解决,我们的生活愈加便捷;但人类提问在今天仍必不可少,甚至理应更多,因为科技帮助我们将基础性的问题解决,我们便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为我们深度解答的,是需要人类用实践与智慧去解决的。而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让我们的世界发展得更快更好。今天的时代特征促进了我们的提问,更促进了发展。(得分点②论证精彩,精心打造三个分论点,比喻恰切彰显文采;论证有总有分思路清,谈古论今视野开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然,今天的我们有更多机会提问,但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人工智能的解答,在“躺平”“摆烂”风潮中丧失思考和提问的能力,我们将会泯于时代,庸碌一生。“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愿吾侪青年扬科技之风,擎提问之灯,在时代浪潮中成就自我,在成就自我中促时代发展!(得分点③收束有力,结尾融引用与假设论证、呼应于一体,升华主题;中规中矩富有逻辑,打造“豹尾”值得借鉴。)

6、好奇求知真常有,不懈求索创新篇

闲云潭影,物换星移。时代发展,信息飞递。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问题在迎刃而解,好奇求知的心却失去了活力。何解此互联网之雨花社?答曰:莫谩拘牵,好奇求知,不懈求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莫囿网络茧房囹圄,作茧自缚。

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将我们裹挟。打开网络,恰切的内容、合意的视频、对味的图文,令人一饱“眼”福,但一张大网正悄无声息地编织着。我们的一颗颗鲜活的心被封锁,一个个求知的脑被束缚。在大数据的推送下,眼前总是那几副皮囊在舞动着,热情正在被消费,阳光正在被笼罩。问题迎刃而解的背后是“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人们丧失了求知欲,没有了好奇心,缺乏了思考力。所以莫囿信息茧房与网络囹圄,乃是应有之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好奇源头活水,探寻真理。

“世界之所以进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长存一颗好奇与求知之心。”时代的发展,源于好奇与问题。牛顿因一个苹果绚烂了世界,无数物理学规则与定律因为他的好奇而光耀世间;智能手机改变了时代的轨迹,那是乔布斯的奇思妙想和无数灵感的迸发;吴文俊以机械证明数学定理,是源于其对数学的好奇与热情。进步之川奔流不息,正是源于因好奇与求知而生的一个个问题组成了源头活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懈求索,追寻问心,创造辉煌。

贾岛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终成苦吟诗人“贾诗囚”;俞鸿儒潜心探索,孜孜矻矻,终有“风洞巨龙惊世间”;邓稼先隐姓埋名,不倦求索,终得“一朵红云耀古泊”。好奇之心生多样问题,问题之解需求索追寻,求索追寻得辉煌创造。

泱泱大风声,滂滂大潮涌。中国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荡走千山。吾侪处时代交汇之际,中华复兴之时,当莫囿网络囹圄,长存好奇求知之心,不懈求索追寻,踔厉奋发,奋勇当先,弄潮时代,不负星光。

点评 

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开篇颇具高度,言简意赅:“莫谩拘牵,好奇求知,不懈求索。”之后,围绕“莫囿网络茧房囹圄,作茧自缚”“保持好奇源头活水,探寻真理”以及“不懈求索,追寻问心,创造辉煌”三个角度展开分析论述;最后与文题相应,以整句的形式收束全文,气势磅礴。核心亮点:整散结合结构明晰

7、问题之源永不枯,求索之途仍漫长

信息浪潮滚滚向前,生逢这样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惊叹于它的高效与便捷。答案一搜就有,提问随口就来,我们的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解决着。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相反,它们也正在加速酝酿着,涌现着。问题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提出问题,可以发现新大陆;解决问题,可以创造新世界。

旧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诞生。问题永远存在,前路依旧漫长。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新旧交替是永恒的规律,对问题本身也是如此。回首往昔,当黑体辐射问题得到圆满解释,随之而来的是量子时代的新纪元,以及数不胜数的新情况、新问题。再看今朝,当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提出的问题做出完美解答,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日益引人担忧。我们的确在更快地解决问题,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也更深刻而复杂。因此,问题之源不会干涸,它将一直引领发展进步的方向。

信息浪潮下,应警惕问题思维“钝化”。发问才有进步,求索才能成长。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对事物根源的探求一直引导着人们发问的方向。当信息技术使答案触手可及,我们提出的问题亦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了,而是体现出许多人安逸于信息的红利,被便捷的技术磨平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棱角,打消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对此,我们应走出舒适区,勇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世界的人口,不懈求索。

善用技术红利,扩展问题边界,阔步光明未来。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信息技术固然会钝化人的思维,却也在扩展人类的视野,赋予我们更多可能性。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得以遨游九天,巡视更远更美的星辰,叩问宇宙的奥秘。正所谓“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它也让我们极限深潜,坐探马里亚纳海沟,于大洋深处发现地球的神奇。技术是问题的解决者,更是人们发问的赋能者。正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问更深的问题,探索更远的边界,看到更美的风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行路上,愿我们做更深的发问者,执着的探索者,在技术的加持下,于永不干涸的问题之源中发现更多神奇,书写人生华章。

点评 

文章的题目比喻形象、态度明确。内容则丰赡充实、有理有据。善于道理论证,鞭辟入里分析,长句严谨有力,观点令人信服。“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等名言警句,镶嵌文中,熠熠生辉,有个性,富文采,写得妙。

核心亮点:内容丰赡,文采斐然

8、驱散技术迷雾,掌舵思考航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人们乘着技术的翅膀,触及到以前不曾设想的天空。出门在外遇到问题,只要手机在身,一扫一搜,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回归疑问本身,未来问题的多少与现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关联不大,因为问题的总数并不恒定。

我们肯定互联网的快捷性,回答的时效性,但是获得答案的快速并不能与问题数量的递减直接挂钩,因为问题的总数并不固定。由此观之,此疑点不成立,反观而究之,古代可谓车马邮件都慢,亦不存在问题愈发增多一说。揭开历史面纱,从古至今,人们对疑难都有自己的问题,对答案都有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读书启人智慧,根据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代代延续是永无止境的,认识对象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的行为实践也是永无止境的。得之,认识是永无止境的,问题亦然,它不会随着技术发展而越来越少,最终走向极端状态。

其次,生活发人深省。网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生活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我们从网络中得到的答案仅限理论层面,人们最终还是要靠投身实践去改造世界,而实践过程中我们又会面临许多新考题。不是每一套标准答案都适用于我们的人生,也不是每一步路都有答案可言。揆诸当下,淘宝为广大网友的购物提供更多可参考性答案,却造成实体小店纷纷倒闭。作业帮等学习软件的上市,给学生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解法却养成了学生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倘若我们整日单听信网络答案,不去思考问题背后真正的本质,那我们终将沦为科技时代的仆人。

最后,虽然人工智能让答案唾手可得,但我们青人要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引领科技发展。

少年风骨在,国家山河存。人工智能火速发展进步的当今,答案遍地皆是,但有答案并不等同于我们要被他牵着鼻子走,吾辈青年更应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用双脚走出人生价值。摊开历史卷轴,苏轼之游石钟山前,便已知别人命名此山的缘由,但因为他用批判性眼光,对先前答案提出质疑,最终觅得心中真理。我们从前人手中接过时代火炬,火光熠熠,照亮前路长夜漫漫。我们无法知道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发展到何种地步,但我们能确定的是,人脑的思考永远不会被替代,时代是新旧问题更替,层出不穷的。

大风泱泱,踏破时代发展巨浪;大潮滂滂,展科技利刃,以批判思考击碎发展恐慌。驱散技术迷雾,掌舵思考航向,吾辈以青年之力引领世界探索未来方向。

简要评价:作者开篇亮明观点,问题不会越来越少,然后先从哲学的角度指出问题来源于实践,实践不停,问题不灭,接着从生活的角度指出网络在解决既有问题时会产生新问题,最后指出青年人要勇于质疑,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科技发展。文章层次清晰,从理论到实践,从为什么到怎么做,逐层递进。在论证过程中,举出淘宝、作业帮等实例,紧扣材料所设置的问题背景,很有时代性。语言方面力求整齐形象,雅俗结合。如果在进行理论分析时,能加强引用,结合经典理论,文章说服性会更强。

9、AI真的懂“爱”吗

当你用人工智能去搜索一个问题,它能很快帮助你解答;但当你问它“什么是爱?”时,它给出的答案是“‘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感情状态和心理状态。”然而,这真的是“爱”吗?AI能体会到人类的情感吗?

不可否认,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工智能(即AI)逐渐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AI作图,逼真生动;AI写作,行云流水;AI聊天,表情包丰富。可以说,AI时而化身“变型金钢”,时而变成“可人萝莉”,时而又是“贴心保姆”,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所带来的便利性更是前所未有。由于固定的程序,它们如同一位鞠躬尽瘁的劳动者,越来越为我们快速解决各类问题。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

诚如凡事有利弊,AI的高效也是“双刃剑”。虽然AI作图,AI写作,AI聊天能即时满足人类众多的需要,甚至情感的帮助,但是AI对“爱”的理解远远无法比及人类自身。为什么“感动中国人物”,是由人来层层推选,而不用互联网“一键找出”?为什么中国五年文化不能由AI创造?而是华夏儿女创造后由AI记录?因为AI从来无法理解“爱”。“爱”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因为有了“爱”便有“仁、义、礼、智、信”等,更有了道德伦理、法律秩序等。这“形而上”的东西AI是无法理解的。如网络上不断出现的新型骗术,用AI技术捏造一个虚假的“你”,然后骗取你的亲朋好友。若AI能明白人类的道德规范,这种骗术就不会存在。由此可见,无法理解“爱”的AI,如果被不法之人利用,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越来越多的麻烦!

那么,能让AI理解真正的“爱”吗?不能,爱是人类从古自今一种对整个世界包括自身在内的情感,它承载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至高无上的情怀。爱的种类多种多样,国民之爱,亲人之爱,友人之爱,师生之爱……这绝不是一句话所能概括的情感,更不会是一个定义。倘若AI懂得“爱”,因为没有如人类一样的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限定,只会在0与1之间生硬地选择对与错,而一但bug出错,更会造成如科幻电影中“AI大战人类”的惨剧。所以,不懂爱的AI,如果脱离人的控制,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互联网时代,运用人工智能高效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一方面要积极拥抱这个新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谨慎运用AI。如果过分依赖AI以快速得答案,长此以往,无疑是“贪得眼前蜜,换来糖尿病”!所以,面对不懂“爱”的AI,只有合理要利用,我们的问题才会真正越来越少!

【点评】

1.小切口大立意,行文构想巧妙。文章以AI是否懂“爱”作为议论切入点,从AI不懂“仁、义、礼、智、信、道德伦理、法律秩序”的角度角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也是观点,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2.论证逐层深入,体现思辨性。分析过程围绕AI的高效来分析利弊,肯定其利,然后从不懂“爱”的角度进行联想,揭示其弊,而且得出结论,合情入理,自圆其说。

10、依赖人工智能,我们何以“智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越来越广,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在生活与工作中,它能为我们解决许多问题。那么,是否说明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

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我们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

纵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它终究难以代替人类的大脑。它解决问题,依赖的是自己庞大的数据库以及海量的计算,从而得出一个最符合常理的答案。这个答案充满了理性,同时又是如此的普通而机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言:“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在于某个人物的一念之间。”历史不会按照机械的模式进行, 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一些人的天才便足以将历史改写。倘若让人工智能推演中国历史,想必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便要变为列强的长期殖民地,古老的东方文化也要面临断流。因为它符合最理性原理或一般性原理,但它不会创新,更不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何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事实证明,在时代的分岔中,只有人类中的杰出者才能够做出“异想天开”的独特选择。

依赖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会钝化人的能力,一旦出现它无法解决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引发无数的问题。在面临一些能够轻松应付的情况,人会因此懒于思考;可一旦出现难题,失去了思考能力的人,将不可能解决它。如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性依赖人工智能的人,很难将其摆脱依赖,进行独立思考,也就变成了新时代的“行尸走肉”。如此这般,问题只会越积越多,在某一次人工智能答案不尽如人意时,想必会全面爆发。

答案的好坏,最终需要人与社会判断,人工智能所能给的,仅仅只是一个答“答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这只能靠拥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得出结论。倘若人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问题,这也说明他们失去了这种能力那么问题,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了。人工智能写不出李白的浪漫,给出的永远是他的影子人工智能想不出毛泽东思想;给出的只会是苏联经验的强行应用;人工智能看不透大千世界,给出的只能是浮光掠影。所以,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靠人类智慧的光辉。
【点评】

作者思维开阔,由“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我们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开始论证,联想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不同,联想到依赖人工智能给答案的危害,联想到人才是最终的问题解决者,最后得出结论。既层层深入,又一分为二思考!

阅读全文
2024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详解及10篇优秀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