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试题解析及参考例文

分享:杨老师 06-13 高考作文 下载支付:1.00点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

  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的体会或对社会的观察去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3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学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题。作文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024年高考3道作文试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精心选材,合理布局。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起来看,2024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例文:  

坦诚交流   心灵相遇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人群中,与人相生相克 ,想要和谐生活,就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相处,就要懂得沟通之道。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却为了明哲保身,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为了避免冲突不想发表意见。有时候因为心有顾忌,不愿意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都不是与人相处的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推心置腹,才可能以真心换真心。如果与人相处的时候,谎话连篇,也许会一时蒙蔽他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口中的谎话也掩盖不了铁的事实。一个谎言需要好几个谎言来圆,谁都不是圣人,百密一疏的时候总是有的,谎言最终得曝光。所以,与人交往不能撒谎。一个以说谎维系的关系,就好比瓜蔓上不结果子的雄花,无论表面多么光鲜亮丽,最终都结不出好的果子。欺骗是道德的堕落,人性的沉沦。所以,不撒谎,不欺骗,真诚相待 ,这是与人相处的底线。

 古人云,诚之所感,触处皆通。这就是说,真诚的交流,令人感动,凡是接触的人与事,都会通达顺畅。两国夹击,兵临城下,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坦诚交流,细陈利害,最终秦郑联盟,秦国退兵,戍守郑国,晋国也望风而退。穷途末路,被逐在即,李斯真诚上书秦始皇,阐释客卿益于秦国,逐客与秦国一统天下的理想背道而驰。不仅说服始皇,保全了自己利益,更是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革命低潮,许多曾经的革命人士,消极悲观,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高屋建瓴,真诚交流,鼓励了无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尤其是工人阶级,激发了他们新的斗志。革命前夕,林觉民忍痛割爱,在巾纸上写下了“纸短情长”的滴血之语,触动了妻子,也跨过时空,触动了无数青年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埋藏灵魂深处的爱国热情。由此可见,真诚交流,就好比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最终会使云与云融合,树与树成林。

 有一句话这样说,有些人一见倾盖如故,有些人一生白头如新。有了真正的交流,即使短暂的相逢,也会相见如故,没有真诚的交流,即使相守一生,也是咫尺天涯,熟悉的陌生人。 真诚交流,才可能真正相遇。浔阳江头,琵琶女与白居易萍水相逢,相互坦诚交流,互诉人生沦落之恨 ,于是瞬间里,两颗寂寞的灵魂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撼动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士子的心灵。在虚伪敷衍的贾府,林黛玉与贾宝玉真诚交流,情感共鸣,心灵共振,所以,才在礼教森严的贾府 ,爱得那么深沉,爱得那么纯粹。黛玉生,则宝玉魂在,黛玉死,则宝玉魂飞。《平凡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坦诚交流,相互理解,才跨越了家庭地位与文化水平的差异 ,而相互靠近,相亲相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你真诚交流的语言如潺潺流水,总会滋润流过的每一寸土地,细腻每一块抚过的山石。

然而,即使太阳,也不可能照亮每一个角落,坦诚的交流也不一定每每都得到真心的回应。交流是心灵的呼唤,但是呼唤的回声也许会碰壁,也许会被屏蔽。当我们的真诚交流 ,换不来真诚的回应,当我们的坦诚交流,得不到坦诚的回复。请不要灰心, 请不要沮丧,更不要放弃。

因为,坦诚的交流就好比老酒 ,在时间的浸泡里,才会更加清澈透明 更见醇香。君不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吗?真诚交流能穿越时空, 最终会撼动一个心灵 ,让我与你 ,你与他,我们与他们 ,跨越万水千山,来一次心灵的约会。

 

新课标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参考例文:

 智涌未来,问无疆界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潮流汹涌而至,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然而,即便问题的答案如此易得,我坚信:我们的问题并不会越来越少,反而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一次的探索与追问,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深化理解。

  我们的问题,如星辰般璀璨,指引着探索的航向。回望历史长河,那些伟大的发现与发明,无一不是源于对问题的深入挖掘。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落体定律;哥白尼质疑地心说,最终揭示了日心说的奥秘。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更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在信息时代,尽管答案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从未改变。因此,问题不会因答案的易得而减少,反而会因探索的深入而增多。

  我们的问题,如砺石般坚韧,磨砺着思考的锋芒。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信息的泛滥往往容易让人陷入浅尝辄止的境地。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在信息的海洋中提炼出问题,通过深入思考来洞察本质。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正是问题的存在,激发了我们去筛选信息、整合知识、形成独立的见解。因此,问题不仅是思考的起点,更是推动我们不断深入的驱动力。

  我们的问题,如明灯般照亮,引领着创新的脚步。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而问题的提出,往往蕴含着创新的种子。从蒸汽机的问世到电力的广泛应用,从计算机的诞生到互联网的普及,每一个时代的跨越都离不开问题的引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多变,这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问题的增多不仅是对我们智慧的挑战,更是对我们创新能力的检验。

  面对这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应用广泛的时代,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个问题的价值,勇于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解决问题,更在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拓展认知的边界、磨砺思考的能力、引领创新的潮流。让我们拥抱问题,让问题成为我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推动创新的强大动力。

  智涌未来,问无疆界。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里,让我们以问题为舟,扬帆远航,探寻那未知的星辰大海。

新课标I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参考例文:

探索未知之境 成就生命价值

  我们所有物理意义上的旅程,一旦开启,就有了目的地与归期。但从好奇心出发的旅行却让我们走得越来越远:从石器时代走到今天的科技时代,从地球走向无垠的太空。我们在不断抵达,又不断重新出发。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知道我不知道。”意思是,我们的认知世界就像一个圆圈,圆圈外的世界就是未知的世界;当我们的认知不断变大,这个圆的周长就会变大,于是我们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就越大——于是我们知道的越多,未知的就会越多。

  无边无际的未知世界就和广阔无垠的太空一样,既让人看到自己的渺小,又促使人类带着好奇心不断去探索、挖掘它的秘密。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就如同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蚍蜉撼树,但对于未知的追逐又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价值。

  《山海经》是早期人类对于未知世界初浅的认识。《山海经》里不但有名字和属性奇异的神兽,更体现了上古时代人们用脚丈量世界的毅力。试想,创作者没有对新鲜未知事物充满热情,怎会为它们取出富有诗意的名字,又怎能对其生命属性进行详细的描述?在亚欧大陆的最西边,古希腊的神话又让我们看见了另一个古老文明对于未知的探究。所有的自然之力被神化,所有的社会规律被赋予了人形。自然灾害、部落斗争、历史变迁……地球上这些客观的变化在人类的探索与想象中以诗意的手法被记录下来,让今人与古人建立了沟通关系。

  《奥德赛》用更形象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我们感动于奥德修斯的坚韧、执着、忠诚的同时,也看到了早期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在希腊神话中,海上尽是未知的风险:有塞壬的大漩涡,有食人族统治的岛屿,也有被怪兽占领的岛屿。而总有充满冒险精神的勇士去挑战海神,归来之后成为英雄——你看,从古至今,人们都崇拜开拓者。正是这些英雄,扩大了我们认知的圆圈,改善了我们生存的环境,鼓励更多的人去追求生命的意义。

  《三体》里用了一种很精彩的隐喻告诉我们人类探究的秘密。主角进入了三体人的游戏世界中,所有人都面临着太阳吞灭星球文明的威胁,于是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解开宇宙之谜,避免自己所在的星球被毁灭。在这个章节里,我们看到文明不断被毁灭,又不断地重启。值得惊喜的是,因为有了先驱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每一次我们都得以看见人类文明在向前推进。宇宙浩瀚,人类渺小,但在宇宙中留下痕迹,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从钻木取火、夸父逐日到新能源、“天问一号”,这是人类对于能源与技术的探索;从对于月神、天宫的想象,到“嫦娥四号”登上月球,这是人类几千年来对于天空的探索;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与精神需求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还能仰望天空,我们的旅程就不会结束。下一站,是我们未知的未知领域。


阅读全文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试题解析及参考例文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