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范文美文

范文美文

二元思辨材料“发声与沉默”审题立意及范文欣赏

分享:杨老师 09-26 范文美文 下载支付:0.00点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属于组合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的真实情景是关于“发声与沉默”的三则名言:一是指出当以声辩声、以言辩言没有什么作用时,沉默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真实情景的限制,阐明了沉默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反击,比发声更有力量;二是强调在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时,我们不能保持沉默,要勇于发声,这个真实情景需考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明确发声的时代意义;三是恰当的沉默与合时的发声的情景限制,强调发声与沉默都须应合时宜。这是学生联想与思考的基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自选角度立意,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只关注一方,单一选择写“沉默”或写“发声”。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呈现的核心关键词是“发声与沉默”,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蕴含着厚重的时代价值取向,这就需要考生认真体察生活,关注社会,在思辨中准确把握沉默的意义和发声的时代责任感。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发声与沉默”这一主题包含的是二元关系,如:林语堂认为有时沉默比发声更有效,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有力回击;而马丁·路德·金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在这两则材料中二者是权衡关系,考生可以据此写作。“发声与沉默”也可以是互补关系,荀子认为选择“沉默”或“发声”,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恰当的沉默和合时的发声,才是智慧的体现。只要扣住“发声”和“沉默”这两个关键词,或辩证思考“发声”和“沉默”的关系,都是正确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站在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延伸思考,联系有关“沉默”与“发声”的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鲁迅的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比如万州公交车事件中乘客选择沉默的悲剧。考生也可以解读“沉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突出“沉默”是为人宽容的一种处世哲学,是暗地里积攒力量有助快速成长的途径。也可以强调“发声”的重要性,与“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入阐述不适当的“沉默”的危害,指出“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对邪恶势力的妥协、对强权的屈服、对正义的戕害,从而指出“发声”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负责的一种行为。当然,也可以全面地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所以说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就这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解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以“发声与沉默”这样的二元关系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声与沉默”这个主题引导考生的思维方向,是命题人限制所在。材料中三则名言形成一种开放格局,三则名言是引发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引子,考生可在此基础上联想事例、引用名言、做分析、做取舍,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材料呈现的关键词是“沉默”,在中国的此时此刻,这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双音词蕴含着太沉郁的思索、太厚重的价值取向。要读懂语料,明确任务,找到自我觉知与名言发声的契合点,需要准确解读“沉默”的本义和引申义、时代意义,吃透每一则材料,结合现实,追溯历史,用最精警、最智慧的领悟来传达给阅卷老师心海震撼。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材料本身,而是经由阅读者的生活体验以及现实感受而折射出的应时、合宜、精美清雅、正能量的闪光人格。

所以,考生以独特的经历取胜、以脱俗的理趣成功、以高蹈的境界出奇。

第一句话认为“沉默”有时比“发声”更有力量:沉默有时是一种无声的回击。

第二句话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

第三句话认为“发声”和“沉默”如果得当,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

最佳立意:辩证思考“发声”和“沉默”

切题立意:

1.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回击。

2.沉默不是金,应为正义发声。

3.理性审势,不畏发声。

4.以沉默修炼己身,以发声护卫良知。

5.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评分标准:主要依据在于思辨性是否深刻、论证过程是否严密、论据是否恰当丰富新颖

【高分标题】

1.《慎言多智者,入世而通透》

2.《沉默之下,是人心的冷漠》

3.《适时沉默,但请别一直沉默》

4.《适当的沉默,是高级的修养》

5.《观事之整体,择时而发声》

6.《沉默非金石,应为义发声》

7.《忠于沉默,拒绝冷漠》

8.《花开无声,沉默可颂》

9.《愿作震雷声,响彻沉默间》

10.《以沉默修炼自我,以爆发护卫良知》

11.《适时沉默,不畏发声》

【事例论证】

1.老子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楚庄王隐忍不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最终称霸天下。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终灭吴国。刘邦被困汉中,暗度陈仓,垓下一战,终灭项羽。历史长河中,君王之道教会我们:沉默,也是一场厚积薄发的哑剧,沉下气,换取崛起而来的耀眼明天。

2.当下的我们,缺少了太多敢于发声的人。疫情期间,正是有了像武汉作者方方这样敢于用笔记录身边的所见所闻的人,医生张文亮这样敢于拉起警报的的人,才为争取最快地防治措施而公布实情,才为这个社会争得了抗疫最前线的真话。

3.江苏南通一位老人抢购超市的折扣商品,不慎摔倒,沿着铁栏杆一路摔下来,窒息而死,路人围观无数,却没有一人肯伸出援手帮助,都在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争抢。“邪恶获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这就是“沉默”,这就是人心的冷漠。

4.周总理面对外国记者的刁钻问题,总是先沉默思索,却每每都能以幽默风趣巧妙化解,让“没事找事”者无地自容。《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的屠格涅夫,不发表观点时总是静静聆听,若有所思;轮到他发言时却能富有魅力而趣味地谈论文学历史,令人赞叹不绝。

5.两年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闹事乘客无知无畏,司机意气用事,而围观者也抱着侥幸的心理沉默至死;车厢里的公共性本就与全车的人息息相关,但当女乘客与司机发生冲突时,却可笑到没有一人及时出手制止。少数人的隔岸观火,换来的是所有人的命丧黄泉。

6.但是所谓的沉默并不是“集体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而这个现象在电影《芝加哥》中却有着鲜明的体现:唯一没有罪行的韩雅就因为没有钱,牢狱中的人以及充满正义感的律师对于她都是一种沉默的态度,最终却上了绞刑台;甚至是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韩国N号房间事件”------26万人的沉默所带来的悲剧,以及更早时反应校园暴力的两部电影也都是展现出了这样一种的社会现象,在不该沉默时沉默,而在该发声时却没有一个人发声,最终酿成了悲剧。

7.“罗一笑”事件中,从自发在朋友圈刷屏呼吁捐款,到最后被批是一场“带血”的营销,整个过程呈现出多次舆论反转,不少“键盘侠”一腔热血变一地鸡毛;在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对未证实逆行的女司机人肉搜索,如放大镜一般,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毁灭性影响。面对网络上的舆论,不应随大流,跟风的发声,王开岭曾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让思考先行,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才不至于迷失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方能正确发声。

8.回顾往昔,比干以死劝纣王,心系苍生;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启蒙着民智;汉武帝力排众议,推动汉文化的发展。当代武汉作家方方用笔,留下真实武汉的缩影;张文宏雷人语句,普及知识。他们在千人诺诺时,一士谔谔,理智发声,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9.日俄战争期间,曾无数次上演这样的场景:日本人公开处决帮俄国人办事的中国人,或者是俄国人处决帮日本人办事的中国人。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周遭中国人的表情。他们嬉笑,他们冷嘲热讽,他们袖手旁观,似乎正等着一场好戏上演,即使即将处决的是他的们同胞。可是,他们从未想过,为什么列强之间的战争会发生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外国人可以肆意蹂躏自己的同胞,掌管生死大权。

10.韩国明星“崔雪莉”之死,又引起了人们对“键盘侠”一词的关注。是的键盘侠用那虚拟的网络当自己挡箭牌,以键盘为矛,刺向许多无辜的目标。面对这些键盘侠,我们应该和他们互骂,争出个你死我活吗?不,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有时候适当的沉默,是最高贵的轻蔑。

11.山中宰相陶弘景教诲世人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孔子告诫弟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使是天都沉默着,何况是芸芸众生的我们,更不能自矜功伐了……沉默不应被带有偏见的认定为不说话或是袖手旁观的冷酷,因为真正的沉默可以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为后来的人生增添几分色彩。像温文尔雅的“战士”胡适,主张废除被尊为典雅的文言文,而倡导那是人们眼中粗野的白话文。遭遇无数人的讥讽甚至排斥,但他以从容的态度,“沉默”的面对这些谩骂。这又何尝不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展现。他在沉默中不仅守住了自己的为人的宽容,更守住了心中对推行白话文的执着。

12.疫情蔓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怎能独善其身。知者选择沉默固然无罪,但于心终有所愧疚。而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是李文亮选择了发声,吹响了抗疫的号角;是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们告知群众真相——他们没有选择沉默,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价值。人类的赞歌是生命的赞歌”正是这些人的挺身而出缓和了我们的焦虑,是他们,让我们以更好的面貌迎接明天、看向未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去克服难关。既然发声能够鼓舞人心,我们为何选择缄默。愿意作震震雷声,响彻于沉默的乌云之间。

13.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智者失语,法律沉默”描绘的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当法律没有恰好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当社会的思想没有登上更高境界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沉默了。我想雨果便是如此,他和他的浪漫主义似乎不融于那个时代,似乎被世界排斥。但是,有那样一群人站出来,他们是肖邦,是巴尔扎克,是李斯特,是一个虽小但切实存在着的团体,他们为他们的领袖喝彩,没有退缩,没有沉默。

14.沉默,本是对自己的打磨,提升实力。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出生生长在贫穷的肯尼亚,但他向往学于哈佛,于是,多少日夜,在其他孩子爆发欢笑时,他却沉默一旁,埋头苦读,以坚持和汗水为原料,铸造实力之桥,跨过山河,落在哈佛大学门前;风靡全球的披头士乐队,在演唱会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销声匿迹”,在背后苦练1200多回,以实力在演唱会当晚掀起欢呼巨浪。他们以身作则,向我们证明,沉默,是修炼己身的必要条件之一。

15.适时沉默,以厚积薄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忍辱服役,卧薪尝胆,于沉默中历经磨难,凝聚力量,终横扫吴国,成就霸业;闻一多先生少言多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数十年潜心学术,终成理想事业;打压中成长的华为,在长期的沉默韬光养晦,发展科技创新,终突破屏障,向世界展现中国实力。

【范文展示】

于沉默中发声,于发声中沉默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在林语堂先生看来,沉默似乎比发声更有力量。但马丁·路德·金却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在沉默与发声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沉默中发声,在发声中沉默。

不在发声中沉默,就在发声中淹没。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网络高速发展下,发声的成本越来越廉价,发声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小,很多人没有把握事情的根源就开始发声,带动社会舆论或被带动,沦为乌合之众,在发声的海洋中被淹没、被误导。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众人发声中沉默,在沉默中学会理性思考,学会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都说沉默是金,但一味的沉默,只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早在中国近代历程中,清政府对于列强的入侵忍让、沉默,最终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以致民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政府也在沉默中土崩瓦解。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在沉默中发声,当HM公司在网上大肆抵制新疆棉时,一个个国企和网民纷纷站出来发声。在这发声的背后,不仅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团结、骨气,也体现了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只有在沉默中发声,才不会在沉默中灭亡。

懂发声沉默之理,方懂处世之道。

回望过去,中国断壁残垣、百废待兴,而如今强盛的中国,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发声和沉默中建立的。从五四运动时期为国家前途命运,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新青年,他们在发声;在国际会议上,舌战群儒的周总理,他在发声;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呼吁大家待在家中,而自己前往抗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他也在发声。

但,当涉及他国主权时,我们沉默了,因为我们坚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当他国对我国恶意抨击时,我们也沉默了,因为我们相信,无声胜有声,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我们懂得沉默和发声的智慧,才有了如此雄厚的中国,中国才得以在世界享有如此高的声誉。

《荀子》中有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如今时代交接棒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更应懂得发声和沉默的重要性,努力做到适时而静,应时而动,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

点评

文章对材料内容进行了精准的解读,始终抓住材料核心关键词“沉默”与“发声”,并通过三个分论点来充分阐述了“沉默”与“发声”的利弊,借助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论证分析,有力论证了“该沉默时沉默,该发声时发声”这一中心观点,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思辨能力。

沉默于喧嚣,发声于静寂

长久的沉默,容易将人掩埋;频繁的发声,容易将心点燃。随波逐流是不可取的,我们既要学习适时沉默的理智,也要汲取敢于发声的勇气。

自古时起,便有“沉默是金”的说法,其强调思考或办事时安静平和的过程。沉默是身体力行的执着,是韬光养晦的沉稳,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想楚庄王用三年沉默换得春秋霸业,曹雪芹用十年沉默揭露晚清迂腐,正是凭借着那种不张扬的形式态度,他们才得以在茫茫历史中留下值得后人铭记的痕迹。而在当下社会,有了网络的掩饰,狺狺狂吠者已是数见不鲜。

从早些年的侮辱烈士先辈,到如今趁着疫情之乱大肆造谣,借机谩骂钟南山院士,给韩红的慈善事业滥添黑料,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键盘侠总是热衷于为社会奉献一片阴霾,殊不知自己的人格已降至同恶犬一类。

但为正义而发声,也是必要之举。此时便不得不提及那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大先生,执笔为剑,以犀利的言辞针砭时弊。而今,虽有黑恶势力从中打压,仍止不住方方那样敢于质问黑暗,为国人点亮明灯的文人志士涌现。有时,发声是比沉默更需要勇气的,因为其挑战的可能不仅是一个群体,而是已经根深蒂固在社会上的封建思想。韩国N号房间事件,多数女性应有耳闻,而国内有类似功能的网站亦是数不胜数。而因大环境的偏视,为女性发声之人实在是少数,更不要说其他受到落后思想迫害的群体,有多么渴望出现为他们发声的英雄了。

须明知的是,沉默不代表静止,发声不代表争吵,其出发点,还都归结于一个“爱”字。在人云亦云的场合跟风,实在没有必要;在受到不公时隐忍,也非明智之举。如苏子所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不论是沉默还是发声,都应该是一种发自本心的举动,而不必惧怕是否会被大众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在世尘中追寻一丝宁静,在寂冷中点燃一星火花,亦是一种浪漫,又有何不可呢?当然,无论选择了哪一条道路,还都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危及社会之事。

沉默于喧嚣,发声于静寂,以本心驱使,以爱来衡量。

何时无声,何应惊雷

朱自清言:“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何时应沉默,保持无声;何时应惊雷,选择发声,都值得我们思考。而我认为其中的评判标准便是爱,于爱处无声,因爱而惊雷。

沉默,用得好时是一种艺术。于自己,沉默并非无言,它是给灵魂厚积薄发的时间。数年不鸣的楚庄王,在沉默中思索酝酿,终至鸣时九令共出,问鼎中原;定远侯班固数十年耕读积累,待到时机成熟,修编《汉书》,终成史学巨匠;诺奖得主大隅良典,32岁回国,一直默默无闻钻研生物学几十年,最终厚积薄发,在71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沉默能给予我们思考的时间,让我们在无声处变得强大,慎独悟身,不甘沉沦,不啻是对灵魂的尊重与爱。

于他人,沉默给了我们倾听他人思想的机会,给思维的碰撞留有缓冲地带,是一种尊重和爱他人的态度。当我们听到一个奇怪的言论时,我们应该选择沉默,思索一下对方的逻辑,留下几分余地,不立刻评判,正如奥勒留在《沉思录》所言:“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沉默的艺术,恰如儒家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沉默中完善自己,韬光养晦,在过程中应始终怀有一颗兼济天下的心,因为没有兼济天下的大爱,沉默便会异化。没有大爱的人会在黑暗中选择沉默,在邪恶前选择沉默,让沉默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那么此时,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惊雷,是打碎灰色岑寂、洞穿铅重乌云的雷,于无声处,当听惊雷。

乌云一直都在,但同样伴生惊雷。一战期间,当法国群众沉浸于战争的狂热,别的反战作家深自缄默时,罗曼罗兰站了出来,撰写了诸如《超然于纷争之上》等一系列反战小说,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唤醒狂热的人们;去年冬天,当全国人民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管理层合力封锁消息时,“吹哨人”李文亮站了出来,发布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新型肺炎疫情的信息,即使在后来身受误解时也依然战斗在第一线,并为此付出生命。在乌云下发出第一声惊雷的人,在长夜里吹响第一次哨声的人,那是有何等的勇气,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但却因内心装有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甘愿铤而走险,放弃沉默,撕开“皇帝的新装”,为人民送来真相。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要有自爱,更应有大爱。于自爱处选择沉默,桃李不言,完善自己;于大爱时选择惊雷,不畏黑暗,为民战斗。何时无声,何应惊雷,全凭心中爱的道标。当我们都在这么行动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于喧嚣处缄默,于无声处呐喊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于喧嚣处缄默,于无声处呐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擎灯者,为民请命,为爱发声。疫情之下,钟南山院士奋身逆行,一声“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掷地有声,力挽狂澜;“吹哨人”李文亮一句“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冲击“不会传染”,拉响防疫警报。万川人流,逆行发声,引社会正道。万人喧嚣,以万事无恙;恐慌加剧,明火以解燃眉之急。一声惊雷,破无妄之言,保国民安康。执灯者,混沌中出身引航,黑暗时点亮火把,殒身时燃烧新光。

不能在沉默中发声,只能在沉默中死去。不讲道理的“魔鬼”,不用正义之声讨伐,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善良的人还是会受伤。不论何种境遇,都应该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发声。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不要做隔岸观火的乌合之众,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人们往往都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向世人展现,都喜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优越感。但是,躲在角落里的人,往往更有故事。国家号召,全员共勉,千山万水为扶贫。党员干部,人民教师,高校海归纷纷扎根基层,发扬着“黏土”精神,无言地为国奉献。稻花香里说丰年,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者,用心聆听世界,用爱洞察世界。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都做能做的事,发能发的声。”百年前的五四青年不畏艰险,共赴国难。用年轻的声音,向敌人宣战,为国家发声。若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发出铿锵有力的爱国之声,中华之崛起必将举步维艰。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也要摆脱“冷气”。在喧嚣处缄默,厚积薄发;在无声处呐喊,坚守正义。

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揭露真相时,请莫向恶势力低头,敢于发出正义之声。当然,喧嚣之中,也应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静谧。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做正事。

浅水处是喧哗的,深水处是沉默的。于喧嚣处缄默,于无声处呐喊。

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适时的沉默,体现的是以无声辩有声、以无言辩有言的智慧。可是,集体的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就会让坏人可憎的言行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在熙熙攘攘时适时沉默,在大众缄默时无畏发声。

适时沉默,是韬光养晦的修养哲学,是厚积薄发的无声反击。

古语云:“潜龙在渊,静默无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动则已,一冲飞天。”沉默,并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坚韧、一种内敛、一种沉淀。楚庄王三年无发令、无政为的沉默,并不是懦弱退让,而是为楚国霸业蓄势;倡导用白话文写作的胡适,在遭到讥讽甚至排斥时,也没有选择以声辩声、以言辩言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用沉默来面对谩骂。诚然,沉默不是漠不关心。适时的沉默,守住的,是淡泊中珍贵的坚守。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需在沉默中埋头,用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向世界证明,适时的沉默,也有千军万马的力量。

但,我们不能一味沉默,在真相和正义面前,我们还须不畏发声。

都说“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你看,赵高指鹿为马,多么荒唐!然而一众大臣却以明哲保身的沉默,葬送了秦王朝。坏人可憎的言行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罗一笑之类的闹剧往往根源于好人的沉默。不合时宜的沉默,绝对是滋生祸难的温床。因好人可怕的沉默,悲剧才以不同的剧幕上演。你还记得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吗?因为乘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枉送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啊!

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如果选择沉默,那我们这一代人,终将因为可怕的沉默而感到悔恨。

鲁迅先生正是敏锐地察觉到这点,才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邪恶面前的麻木冷漠,付出的多是血泊的代价。回想“南海仲裁案”“萨德反导弹系统”的挑衅,如果我们选择沉默隐忍,恐怕只会让阴谋家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我们不能做无动于衷的看客,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了避免雪崩惨剧,我们身为社会的一片雪花,要敢于撕开皇帝的新装,为正义发出千钧之声。

当然,我们也要谨防非理性的发声,努力做到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要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唯有理性的发声,才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我们既要避免被阴谋营销,错付一腔热血,也要在正义面前,大胆发声,捍卫公平。

当你感到语言苍白无力时,不妨安静下来,用沉默替你发声,保持不随大流、不盲目跟风的理智,才能避免被舆论内卷。而当社会需要正义和真相之时,我们亦不畏发声,要敢于为正义代言!

夜莺高歌,为世间正道发声

沉默有时并非就是保全自己的最佳方式,而发声也未必就是背上了难以前行的巨石,陷入了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世界的迷茫。不妨学着夜莺,无论夜有多黑,依旧清亮的高歌,为己,为爱,为世界。

诚然,沉默代表着一种处世哲学“无为”,是不插手世间纷扰只做一人主宰的清欢,但世界正因有爱有联系才不枉为人间,“无为”意味着割裂,意味着只有一人的欢愉。而发声则肯定了世间的大爱,将自我的欢乐和满足感融于世界。

三国时期,“竹林七子”之一的嵇康,纵然年幼博学,才气逼人,但选择隐居不仕,前半生清心寡欲,不问世事。然而,当好友吕安被诬告时,毅然挺身而出,为其作证,不惜与广有羽翼的司马昭对抗,结果自然是被送上了断头台。心中早已六根清净的嵇康,当面对世间的正义和爱的时候,所有的清欢也便化成了一腔血,生命若终于此,也不负来人间一趟。广陵散虽绝了,但为自己的朋友,世界公道所发的声却细腻而悠长,永载史册。

春秋时期的孔子,面对众人的不解,仍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传播他认为的正统思想;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走上大街请愿,直面人生惨淡,为不公的世道发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超人哲学”的横流下,毅然发出另一种声音,写下《罪与罚》;疫情之下的吹哨人刘智明和李文亮,即使难逃检讨的追责,却依旧选择发声。古往今来,世界各处遍布着高歌的夜莺。保全自己,不应当以放任这世界为代价,发声着实引来了外部的嘈杂之声,却保全了自己的信念和清冽,也保全了世间正道和温情,而这于一个人一个时代来说,才是真正的“丢掉祸患,保全自己”。

当然,并非任何横冲直撞不符实际的发声都值得提倡。出发点定然是源于“大爱”的。我们应反对看不见社会主流方向,只片面抓住某一点不放的极端思想。比如某名人选择大力鼓吹资本主义认为中国“专制”的极右翼分子。像这样不符实际,自顾自话的声音不应被披上“正义勇敢”的外衣,而应极力排斥。

诚然,这世间为发声付出代价的事迹有太多,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其中的勇敢者,但至少我们可以支持鼓励夜莺的高歌,并为之鼓掌。

卡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骄傲。”夜莺不在明亮的白昼歌唱,偏在黑夜唱出清冽的歌曲,这是坚守自身的原则,是在黑夜里对世界的善意,无论结果如何,骄傲的说“不在乎”才是对“无为”思想的最好诠释。

愿夜莺的高歌,愈发嘹亮,愈发纷繁靓丽。

恭默而守静,千虑后言行

冰心曾说:“凝立的磐石在沉默地坚守里。”诚然,我们所说的沉默是千思回虑后才语出惊人,是沉谋研虑后的菲言厚行。

我们很容易理解巴尔扎克所说的沉默是“痴呆愚蠢的表现”,即比咄咄逼人更轻蔑的哑口无言。我们更应赞同世界需要鲁迅的奔走呼告、为民请命,正如疫情之下少不了方方的代民发声。为了不在“沉默中灭亡”,我们需要来自四方的声音。

然而莎翁为何言“这是个充满声音却空无一物的世界”?是因为那些过早打破沉默的声音虽是掷地有声、响遏行云,却难逃虚有其表的宿命,难逃眼高手低之咎。

因此,我们所说的沉默不是置身事外、罔若未闻的贪图安逸、掩饰懦弱;更应是蕴藏着语声,正如鸟巢拥围着睡鸟,更应是无声地行动,正如春风扶遍了大地。做到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柯立芝深爱的是令人心静给人启发的沉默。就如古希腊毕达哥斯拉教团的规定:新进的年轻人入教团前必须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试炼。由此可见沉默能强化我们的灵魂,让混乱的心变得澄澈。作为一种韧性,可以克制冲动,作为一种慎思,可以使人体面而强大。又如冰心“沉默着罢”的喟叹,面对读者各色评价,她“原只当微笑不应放言”。由此可见沉默,是城府,是睿智,是内涵。作为一种倾听,可促人成长,作为一种等待,可抓住破绽。

而我们生活在“以词不达意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更需在无力诉说时保持沉默,言出必失时保持沉默,苦口婆心而不被理解时保持沉默。而后在千言万语的嘈杂环境守住一方宁静,在沉默中沉思,规范自己的言行。又能在需要叫嚣时及时脱离沉默,在纸上谈兵的热潮中坚持菲言厚行。印证汪国真所说的“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地召唤”。

先深谙沉默,后一鸣惊人,倾诉最终会以沉默的方式渡船过岸。“他日相逢,贺以沉默”,行动最终会无声地道出思念。其过程少不了迁思回虑,静言思之。

所以,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在难得的恭默守静的沉默中学习智者千虑,规范自我言行。才能做到奥古斯丁所说的“为爱沉默,为爱发声”。

阅读全文
二元思辨材料“发声与沉默”审题立意及范文欣赏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