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形式美、节奏美。
2.通过《无题》与《红烛》的比较阅读,领悟“蜡炬”和“红烛” 两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背后的作者、时代原因。
教材学情分析: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一多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 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的思考,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
重点与难点:
把握“红烛” 意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家还记得里面有哪些意象吗?我们分析得出这些意象都是十分新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意象。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大家知道它的意象从哪儿来的呢?没错,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诗人闻一多通过这样一个意象又表达了怎样独特的思考和情感呢?请同学们先齐声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感知。
[学习任务一]
在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比如,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 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从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受此启发,希望大家阅读《红烛》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叙写“红烛” 的?写出了“红烛”的哪些特点,分别有何寓意?
预设:
“红烛” 被分解为“色”“灰”“ 泪”‘ 光” 四个部分。 其中,“灰”和“
...- 游客,查看隐藏内容需要支付:1 点
- 登陆购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