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2】原句VS改句

分享:杨老师 10-05 语言运用 下载支付:1.00点

【必备知识】“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不同之处效果如何(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和上下文的连贯性等)

答题技巧:

一、从修辞角度入手。

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

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

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事物······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

二、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

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⑤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⑥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⑦短句,简洁,节奏明快、有力。

⑧长句,表意严密、精确细致、易于表达较为复杂严密的思想内容。

⑨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⑩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字。

11、使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12、使用散句,错落有致,自由灵活。

13、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三、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1、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形象、简练,表达感情

2、形容词:准确、生动、形象、隽永、耐人寻味、含蕴丰富,营造意境,表达感情

3、副词:内容深刻

4、数量词:数量准确

5、叠词:增强语言韵律感,起强调作用;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6、拟声词: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7、表颜色的词:增强描写画面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8.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象,加一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9、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四、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①  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②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③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五、语体特点

1.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

2.书面语:庄重严谨。

(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

六、语言音韵之美

(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叠词、单音词的妙用、押韵)以声传情,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

七、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质朴平易、清新自然、华美灵动、绚丽豪迈、绮丽浓艳、典雅庄重、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简洁凝练、闲适冲淡、犀利深刻、幽默风趣、使用口语有生活气息、使用方言有地方色彩、使用化用典故诗词有文采、古典韵味

八、人称使用

1.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九、   从情感意境入手     有时没有手法,可以考虑从作者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

十、从语法入手     从病句的角度分析

十一、从上下文衔接入手   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十二、从逻辑关系入手

十三、从结构入手:总领下文,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十四、从强调的重点入手

十五、从使用的位置入手

十六、从语体风格入手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湘潭韶山是毛泽东的出生地,他在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自从1927年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一直到革命胜利前,(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有回多年未见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但当时的新中国   A   ,繁忙的事务让他无暇顾及回乡之事。然而,与普通人一样,伟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乡思   B   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在1959625日,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韶山。

长沙是毛泽东光辉人生的起点。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1925年秋天,毛泽东路经长沙,故地重游,他凝望着眼前碧绿的湘江水,眺望远处霜叶正红的岳麓山,不禁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于是,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了其诗词作品中,同一词牌两大华章之一的《沁园春·长沙》。在这首词的上阕,作者对家乡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予以诗意的描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文采飞扬且浑然天成的赞美,源于作者内心炽热的故乡情怀。面对这般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心中涌起万端思绪,发出了惊天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胸怀宏远之志的写照。

乡情是一杯绵绵的软酒,越陈香气越浓。毛泽东晚年时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愈加浓重。1975年,已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里,家和国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体。爱国与爱故乡从来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②),历来是无数仁人志士朴实而典型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成功地开创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新纪元,成就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宏大伟业和人间奇迹。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毛泽东终于在1959625日踏上了他离开32年的魂牵梦绕的故土——韶山”,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4.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答案】(示例)A百废待兴   B与日俱增(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若填其他成语,合理的亦可给分)

【解析】A处,由“但当时的新中国”“繁忙的事务”可知,此处是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有许多事情等着毛泽东去做,故可填“百废待兴”。B处,由“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知,此处是说乡思也不断增长,故可填“与日俱增”。

2.【答案】①原句中“阔别”一词,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②原句“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在1959625日”等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这次回乡的重大意义。③原句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答对一处2分,任意答对两处即可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从用词上看,原句中的“阔别”比改句中的“离开”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从句子成分上看,原句将“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在1959625日”等单独成句,比改句中将其嵌入句中更能凸显这次回乡的意义重大;从句式和语体风格看,原文多用短句,原句与上下文风格更贴合。

3.【答案】(示例)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三处得满分。若学生不写改后的句子,只指出如何修改亦可得分)

【解析】语句有三处语病:“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语序不当,应改为“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成分残缺,应改为“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成分赘余,应改为“特别深厚的感情”或“甚为深厚的感情”。

4【解析】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设问、借代。B项,比喻。C项,夸张、拟人。D项,对偶。故选B项。

5.【答案】(示例)①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

②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解析】①处,前文说毛泽东在老家韶山生活了17年,后文有“多年未见”,可知从上井冈山到革命胜利前的这段时间他都没有回过韶山,故可填“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②处,前文说家国本为一体,提到了“故乡”,后文有“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所以应填“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阅读全文
语言运用【2】原句VS改句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