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新高考语文常考修辞手法两种主要题型

分享:杨老师 05-05 语言运用 下载支付:1.00点

修辞手法

判断方法

构成与效果模块

答题示例

比喻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型的事物;

②本体和比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性;

③要有比喻词(注意:不一定有比喻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

比喻的构成与效果:

(1)构成(三个内容):本体、喻体与比喻词

(2)效果(三个方向):

①内容上: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或阐释了……道理;②艺术上:形象生动或化抽象为形象③表达感情上:表达什么观点或感情。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

【答案】①比喻。②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救生员在大风中越荡越高的危险状态,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将“大风中的救生员”比喻为“秋千”,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大风中的救生员”剧烈飘荡,越荡越高,这与“秋千”具有相似性,因此构成了比喻。运用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救生员所处的危险状态,突出了救援时的艰难,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行为。这一比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场景。

比拟

拟人

















①是否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

②拟人句使所写“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耗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竟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

【答案】采用拟人手法,“灿烂的笑脸”突出花开的繁盛、灿烂;“葱绿的手腕”描绘出油菜花随风摇曳的优美姿态,展现出油菜花亲切可爱的模样,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解析】“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采用拟人手法,用“灿烂的笑脸”“葱绿的手腕”来写油菜花,突出了油菜花盛开的热烈和随风摇曳姿态的优美,自然而然引出人们受它吸引,欣赏喜爱它的情绪,把油菜花描写得更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拟物



给你,我朝夕共事的朋友。我们原该相知很深的,但也许太熟悉了,反而无法真正沟通。一棘柳树与一株水杉,栽得再近也无法彼此了解。但我们不是草木,我们为什么这样?真想让你明白:我无意于与人竞争什么,也不想在某个光圈中成为聚光点,我只想在自己的围墙之内,让我的心灵自由生长,迎风开出素淡的花。可我不能解释,因为那也许低看了你。对你,这句诗是一种无须防范、不存芥蒂的默契。你会珍惜吗?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拟物(比拟)。构成:用“自由生长”“开出素淡的花”这些形容植物的词语修饰心灵,构成一组拟物。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赋予了心灵淡泊自赏、与世无争的形象特质,表达了作者对无须防范、恬淡两安的朋友关系的向往追求。

借代

①看是否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

②看是否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借代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

(1)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3)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画线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

【答案】①画线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②“旭日东升”是老屋屋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

夸张

①看是否有对客观事实的夸大或缩小;

②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

(1)突出事物的本质;

(2)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

(3)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

(4)有些夸张,有反讽的意味。


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答案】①句中强调画面、铃声把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②画面与铃声从听觉、视觉角度勾勒柔美画面,能够激发作者对于美的感知,但“全唤醒了”用“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解析】画线句“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那个画面”是视觉角度;“那串铃声”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写出了卖酱菜的老人“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的这个画面给人的美好的感受。而“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就采用了夸张的形式,并且属于夸大性夸张;“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对偶

①看结构是否相同、字数是否相等、意思是否相关或相反;

②看音节是否匀称、音律是否具有和谐的美感。


1、构成: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只需要答“……”和“……”相对即可。 )

2、表达效果:

突出了“……”(原文内容),表达了“……”(思想情感)。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树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浇灌、剪枝、培育。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对偶的手法,①构成:出句为“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对句为“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下”对“上”,“延伸”对“生长”,“泥土里”对“空气中”,“沉淀”对“绽放”。②效果: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泥土里沉淀”与“空气中绽放”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排比

①看内容是否紧密关联、结构是否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是否基本一致;

②看是否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排列。


排比的构成分析。

一般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句子相同或相拟的结构;二是用来排比的句子,在内容上的相关性(即多哪些角度来说描述或抒情的对象);三是语气一致。

排比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

(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层次(或并列或递进);

(2)增强气势,便于抒发感情;

(3)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设问

①看是否是无疑而问;

②看问句后面是否带有回答;

③看答案是否和问句相关。

1、构成:

问句是“……”,答句是“……”(原文内容),自问自答。

2、表达效果: 

突出强调“……” (原文内容) ,引发读者思考/引人注意,使文章行文活泼灵动。 

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因为从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上看,文学不是局限于文化之一隅的狭小门类,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文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①构成:设问由一问一答构成;文中先提出“文学是什么”,后一句紧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做了回答。②效果:先提出问题,能引起读者思考;使得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加强语气,突出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

反问

①看问句后面是否有回答,如果没有,就是反问;

②看问句是否表达的是强烈的肯定的意思。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妩媚多姿;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分析表达效果时要结合句子具体内容,不能只答“加强语气”“发人深思”等套话。

反复


反复的构成分析。

分析反复这一修辞的构成,除了简单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之外,还要认真琢磨,看是否有意义上的重复强调。

反复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

(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3)使语言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有音韵美。要注意的是,答题是务必详细指出,强调了什么内容,咏叹了什么感情。

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双关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以后进入青年、中年,读到辛稼轩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他这里说的“少年”,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青年,甚至是中年的一部分。我在青年时期,愁滋味识得颇为充分,但我不赋新词,因而也不爱上层楼,只是觉得人生艰难而已。

【答案】此句语义双关,表面写“不赋新词,不爱上层楼”,实际本意是“没有新的想法,也不追求进步”;委婉而又略带幽默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礼法的消极对抗态度。(答出本意给2分,答出表达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

通感



通感能够突破感官局限,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据此对画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答案】“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表现了雨声的缓急相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恰切地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新高考语文背景下修辞手法考查的两种主要形式和两种主要题型

一、两种主要形式

(一)单独考查。着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预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考生易于解答。

(二)综合考查。高考语文在考查修辞手法时注重对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因此多与其他题型相结合,有与“仿写”相结合的,有与“连贯”相结合的,等等。

二、两种主要题型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一项是(   )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3、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___甲___。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②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_甲 水,剪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_乙 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_丙_ 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缥缥缈缈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如诗如画的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结群打伙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_丁 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5、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双关 比拟  B.比喻 双关 排比

C.比喻 比拟 借代  D.比喻 比拟 排比

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6、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下列语句中,全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①“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②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③当设计师把照片里的手机裁剪掉后,震撼人心的一幕发生了,看似正常的画面开始“怪异”起来,照片中的人们仿佛丢失了灵魂!

④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⑤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如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

A.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9、下列各项中有关划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形象。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纨绔”指富贵子弟所穿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膏粱”喻指贵族子弟。

D.王涯《秋思赠远》中望月怀人:“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3)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二)简答题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4、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在孟良固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 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减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6、文段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7、简要说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8、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9、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

10、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640.png



11、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环保共享经济,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青睐,请你为共享单车拟写一条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12、“通感”能够突破感官局限,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一粒星子掉在了大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一粒星子到底撕不开如此厚重的夜。

13、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衬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B(第一步:通览全文,根据各类修辞的标志性词语,初步断定修辞手法。根据标志点“引号”,断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是诗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标志词“问号”,断定“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第二步:进一步分析内容,进一步断定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当然作为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第三步:确定答案。答案选B。)

2、B(例句中的“成了”,前后是本体喻体,说明这是比喻。A项是夸张,出自柳宗元的《江雪》,“千”“万”相当夸张;B项是比喻,出自苏轼的《江上看山》,关键词“走如马”;C项是借代,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布衣”代指平民;D项是借代,出自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带吴钩”代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3、D(“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如一小马蹄“为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为设问。)

4、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原文“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没有表现“你自己“与“迎春花“的相似点,“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表达的是观赏迎春花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对感觉的描绘,不是比喻。

5、D “乡情像一条坚韧面绵长的丝线“是比喻;“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是比拟;“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数“是排比。

6、B(画波浪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A.借代修辞,“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B.比喻修辞,梨花喻指雪花。C.拟人修辞,把“风”比拟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D.借代修辞,“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

7、A(①句为暗喻,本体是“‘一带一路’”,喻体是“新引擎”,喻词是“成为”。②句找不到喻体,也没有喻词,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③句中虽然有“仿佛”一词,但它在此处表想象,而非比喻,这句话无喻体,未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④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发展中国家与别国的竞争”比作“赛车”,将“我国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做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好处”比作“弯道超车”,句中未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代本体。⑤句为明喻,将“网络病毒”比作“洪水猛兽”,有明显的喻词“如”。⑥句,前半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摇篮”,写出了山的形态和济南的地势;后半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8、A(A项,是比较,形容林黛玉比比干还要聪明,比西施还具病态之美。其他三项都是比喻。或者说A使用的是对比修辞。B项,以银蛇飞舞状比喻群山连绵,以蜡象奔驰比喻山起伏之高;C项,皎洁的月儿像玉盘一样晶莹洁白;D项,用“一江春水”喻愁之多。)

9、C项,“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错误,此处应该是借代手法,“纨绔”是衣着服饰,“膏粱”是饮食,用这些来代指富贵子弟或贵族子弟,体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

10、(1)C(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立身治家平天下的大事正经事一点也不上心去做;最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这一类能求得功名的书。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八股文章的深恶痛绝,实际上“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这句话也是暗指了宝玉的命运:仕途的不顺。该句明贬实褒,是反语。)

(2)A(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行为做派和别人不一样,很多人认为他是呆子,疯疯癫癫之类的;很多诗人都是这样,太浪漫了,老百姓不理解他,他也不稀罕老百姓理解他。“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他不媚俗的又一表现, 表现了他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该句明贬实褒,是反语。)

(3)A(A“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错,第一段中的“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和第二段中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是比喻手法,但第三段没有,③段确实都用了反语即明贬实褒的手法。)

(二)简答题

1、①对偶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2、(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使故事的发展有起伏,可渲染紧张的氛围,可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3)反复手法,可以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

3、①句中把剪纸民间艺人比作野花野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是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③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

4、①“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针头被赋予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因粗心煮软了针头对病人造成伤害(针头变得特别软,插不进皮肤,令皮肤血迹斑斑),②让读者感到针头就像“我“的朋友一样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5、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

6、烈士生前惊天动地的壮举和死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做对比;无名烈士长留人民心中和那些挖空心思置办豪华墓碑却被淡忘的人做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烈士永不磨灭的功勋,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

7、对偶,比喻,对比,写出了林黛玉的美貌和病态以及性格特征。

8、(示例)夏天,是一捆干柴,太阳是一只火种。暖风,轻轻一吹,它就燃了。

9、(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10、(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11、(示例一)共享单车,共享便捷,共享健康。(示例二)双脚踏出健康路,铃声响起环保曲。

12、①“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表现了雨声的缓急相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②“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恰切地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13、①“一粒星子”反衬整个长空的浩瀚无垠;②“一粒星子带来的幽蓝的光焰”反衬了夜色的浓黑与厚重;③“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反衬了夜的漫长。

阅读全文
新高考语文常考修辞手法两种主要题型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