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高考语用题10种常见修辞手法精要讲解

分享:杨老师 04-03 语言运用 下载支付:1.00点

一、比喻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练习·比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制作杨柳青年画,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粗犷豪放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具有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杨柳青木版年画”为本体,“活化石”“百科全书”为喻体。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年画历史积淀厚重,具有极高的社会研究价值,以及能够反映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思路】比喻+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表达效果(通过比喻来表达出什么意思<历史性和丰富性>,有什么艺术效果<生动形象>)

 

二、比拟(拟人+拟物)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2)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例句:

A.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B.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A.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B.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拟物更强调物的动作情态,往往不出现所拟之物,而是出现所拟之物的动作情态,如上面例子中的“涌”“夹着尾巴”“咆哮”“翱翔”。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涌了上来”“夹着尾巴”“咆哮”“翱翔”的动作主体并未出现。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俏皮活泼,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情感共鸣。

4.注意问题

1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 这里却赋予“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2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3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拟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练习·比拟(拟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构成:文中把爬行一会后作短暂停歇、再展翅飞走的瓢虫比拟成心情不好之人。②表达效果:使瓢虫具有人的特点,投射了作者对瓢虫的情感:由艰难中找寻希望。

【思路】拟人+拟人解读(把什么物拟成人的什么情态)+表达效果

【练习·比拟(拟物)】

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

春风猛烈地漫涌进来,园子犹如藏着红热的火塘,星子四溅。桃红柳绿,蔬菜拱土,以前的诺言,再一次发芽;满园的春讯,喜上眉梢。一颗发白的草籽,它怎样落在土里,又以怎样的勇气挽住了季节的臂膀?

比拟富于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意思对即可)

【思路】拟物+拟物解读(把甲物拟成乙物的情态)+表达效果(艺术+情感)

 

三、排比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语势,广文义。”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练习·排比】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应运而生,“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更是传诵至今。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构成: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

(2)表达效果: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面中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思路】排比+排比解读(三个分句/句子成分内容)+表达效果(增气势+广文义) 

四、对偶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练习·比喻】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思路】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

【练习·借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

【思路】借代+借代解读(拿什么代指什么)+表达效果(相关性分析)

【文本理解重点】①理解“旭日东升”借代的内容,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上文应有所交代,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②相关性分析,“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属以部代整体。

拓展:本题要求只就借代的相关性进行专分项。借代的艺术效果还有:引人联想,使老屋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六、夸张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练习·夸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人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也适用于山水之乐。细读古人山水游记,不难发现,一些颇为怪异的癖好反而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宋代每岁腊前,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枉费心思。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蔚为壮观,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装饰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

【参考答案】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③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④“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⑤“云气”能“直冲霄汉”。

【思路】夸张的具体内容

【文本理解重点】理解文中“赠送云朵”的故事,从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实践体验出发,理解这里的夸张成分,题目比较细致,要求考生对这一句话进行细细梳理,贴近原文字句,找到夸张的四个“点”。

 

七、通感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构思新颖,生动形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练习·通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声情并茂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思路】通感+构成+效果

【文本理解重点】注意这里很多考生可能认为是比喻,其实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这一句中明显将听觉转化为触觉,通感是比较明显的。题目已经给出了通感这一手法。理解其构成就从能感的特点“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想一想、是哪些感觉的转换,指明即可。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可以从“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构思新颖,生动形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这些方向找到答案,同时一定要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不能只答案专业术语。如: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八、设问和反问

【知识点讲解】

(一)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反问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其实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了,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你难道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方式吗?

难道……吗+不 双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怎么……呢 是反问,否定

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有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

【真题分析·设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何以取名“逸迩”?创办人高金平先生说,逸迩阁书院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为“一二”的谐音。意思是希望有更多图书馆能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祖国大地上涌现,实现全民阅读的好景象。

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①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书院何以取名“逸迩””为问,高金平先生的话是答,这可以引发读者对书院起名原因的思考。②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介绍书院名称的由来,使其更具文化意蕴。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在祖国大地上涌现的图书馆比作雨后春笋,生动表达了创办者的希望。

【思路】修辞手法1+效果;修辞手法2+效果;修辞手法3+效果;

【文本理解重点】这一题型有变化,由一句话分析拓展到一段话分析。比喻是常见的,这里的设问、引用很容易被考生忽视。每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结合文段内容简述。设问就是自问自答,“书院何以取名‘逸迩’”为问,高金平先生的话是答,其效果是什么呢?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可以从这一点答上专业术语即可。从中可以看出了解专业术语多么重要。

 

九、对比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2.对比

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3.种类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4.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真题分析·设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你看,在这一个秋尽冬来的寒月里,四边的草木,岂不还是青葱红润的么?运河小港里,岂不依旧是白帆如织满在行驶的么?还有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平桥瓦屋,只在大空里吐和平之气,一堆一堆的干草堆儿,是老百姓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力耕苦作之后的黄金成绩,而车辚辚,马萧萧,这十余年中间,军阀对他们的强取豪夺、掳掠奸淫……从头细算起来,哪里还算得明白?江南原说是鱼米之乡,但可怜的老百姓们,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装同志的鱼米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江南风景“处处可爱”,人事“事事堪哀”,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对照比较。②用江南可爱的景物与堪哀的人事相对照,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

【思路】对比+构成+效果(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力);

【文本理解重点】从文章内容上来分析,“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这句话在本段中应是一个总括句,先是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了对比;接下来的内容以“而车辚辚,马萧萧”为分界,从风景可爱和人事堪哀两个方面具体加以描写。这样明显的对比,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从而起到了“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十、引用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增加文化内涵;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练习·引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粤大地暑热尚未退去,看到琳琅满目的月饼,记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期

“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对于心灵手巧的广东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用竹篾做的灯笼更有感觉,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花样繁多,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陆燕红家门口,从澳门慕名而至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摇摇曳曳。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修辞手法:引用。(2)表达效果:①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②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思路】引用+内容作用+效果(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力);

【文本理解重点】所引用的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做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引用的效果: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阅读全文
高考语用题10种常见修辞手法精要讲解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