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表达中实词和虚词辨析方法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的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无论哪一种近义词类型,其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表现在形体不同的那个语素上,只有准确把握这个语素的含义,把主要功夫用在辨析、判断用法“微殊”的近义词上,才能有效、准确地进行辨析和选择。
一、实词辨析
实词辨析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而在实际辨析中,则以近义词为主。近义词又大多具有相同语素,因此,两词的相异语素就成了辨析的关键。辨析需要了解常见近义实词的词义、词性、词义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等。此外,还需要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实词的辨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意义的轻重
近义词有着细微的差别,有的适用于较大的、重要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性质重、程度深,有的表示性质轻、程度浅。
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蔑视”的程度显然比“轻视”重。如“蔑视权贵”里的“蔑视”不能改成“轻视”。“违背”和“违反”,“批评”和“批判”,“失望”和“绝望”,“请求”和“恳求”,“努力”和“竭力”,“信任”和“信赖”,“希望”和“盼望、渴望”,这几组词都是后者比前者意义重。
(二)范围的大小
词义涵盖的范围有大有小。例如“边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但两者所指的范围不完全相同。“边疆”是指靠近边界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比较大;“边境”是指靠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比较小。又如“局面”和“场面”,“战争”和“战役”,“包罗”和“包含”,“性质”和“品质”,都有所指范围大小的不同。
(三)搭配对象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有些词语有一定的习惯搭配定式,不能随意组合。例如“交换”和“交流”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是他们的搭配对象却不同。“交换”可以和“礼物、资料、意见、产品”等搭配;“交流”则与“思想、经验、文化、物资”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为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交流”搭配的对象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又如,“把持”常和“权力、政权、职位”等搭配,“控制”常和“数字、思想、感情、交通、生产、速度”等搭配。“发扬”常和“作风、传统、民主、优点、精神”等搭配,“发挥”常和“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威力”等搭配。使用词语时一定要根据搭配习惯认真分辨。
(四)感情色彩不同
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的意思,但三者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又如“节俭”和“吝啬”,“果断”和“武断”,“爱护”和“庇护”,“熏陶”和“熏染”,“团结”和“勾结”,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五)语体色彩不同
词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有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父亲”和“爸爸”,前者适用于庄重的场合,有书面语色彩;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有口语色彩。还有“诞辰”和“生日”,“商榷”和“商量”,前者是书面语体,后者是口语语体。
(六)词性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词性或句法功能不同的一组词,无法形成同义词。但是,当一个词具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并且分别属于不同词类(兼类)的时候,则可以在意义相同或相近而词性相近的条件下,分别同词类相同的词形成同义词。例如“深刻”和“深入”两个词,都有“深”的意思。“深刻”是形容词,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的意思,如“他分析得很深刻。”又有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意思,如“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入”是动词,有透过外表达到事物的内部的意思,如“这个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它们不是同义词,不能混同使用。但是,“深入”还表示“深刻、透彻”的意思,在做定语的时候,“深入”表示形容词的这一意义和形容词“深刻”就能形成同义词。当然,它们作为一组同义词,在搭配对象上仍有不同。“深入”多与表动作行为的词搭配,如“进行一场深入的讨论”“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等。“深刻”则多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搭配,如“深刻的印象”“深刻的内容”等。
二、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虚词是高考考查的另一个能力点,考查内容有二: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考查近义虚词为主。高考虚词考查的核心是“灵活使用”。因而对于虚词的运用能力,只能是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一些常见虚词在句中的用法来提高。在辨析时要注意分清它们间的细微差别,结合语境及句子内部关系,并注意词与词间的配套搭配。
(一)明确虚词的位置
虚词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就会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般来说,副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连词虽然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但由于表意的需要,其位置有时在主语之前,有时却在主语之后,不能随意挪动,不然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虚词位置不当主要表现在:
1.介词位置不当
介词的使用离不开语境,用不用介词,用在什么位置,介宾结构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都要根据句意来确定。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关联词位置变化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但是要符合人们的运用习惯。
(二)防止滥用虚词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否则就会犯“多余”的毛病。
虚词滥用主要表现在:
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唆,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2.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影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说明:应去掉“因为”。
(三)避免漏用虚词
虚词漏用主要包括介词的漏用和关联词语的漏用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