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法总结

分享: 10-16 现代文阅读I 下载支付:1.00点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二、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三、考点考查方向: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与句子;
  2、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3、分析传主形象;
  4、分析创作手法;
  5、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探究。
四、解题提示:
(一)理解词句
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1、结构复杂的长句;
  2、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3、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方法:语境分析—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将答案就从原文中“抠”出来。
(二)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三)分析传主形象(性格特征)
  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四)分析创作手法: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2.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4、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五)探究题。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健康合理,积极向上),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2、分点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总结自己的观点。
答题策略
  三道主观试题提问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概括题,如“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第二类是理解题,如“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如“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第三类是鉴赏题,鉴赏写作手法及人物形象等,如“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第四类是探究类试题,如“作者为什么说‘……’?请联系全文回答。”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又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可以说,新课改之后的高考语文考试题都带有明显的探究能力考查的烙印,是课程改革之后高考语文的一种明显的提高了要求的标志性试题。
  对于概括类的试题,要注意主要内容信息的完整,不得遗漏,且还要有一点小的提炼概括;对于理解类试题,还得注意植入整个语境转换角度进行理解。单独孤立的去解答就很容易掉进片面的陷阱;对于鉴赏类的试题务必将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激活起来在比较的背景下进行鉴赏,避免就事论事,要由点及面在相对比较广阔的视野下进行鉴赏;探究性试题的的回答,一定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究,敢于亮出自己的在原文阅读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态度,言之有据的进行探究讨论。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分析综合”的答题策略
  第一个层级是“分析综合”三点要求分别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直接提取关键组合。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
  ①筛选整件事的场景;
  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
  ③筛选整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不少考生认为选考题的信息筛选题其实就是送分题因为这道题通常考的都是信息筛选直接从文中提取就可以了。这话不完全假确实不少信息筛选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
  例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19题只要抓住了关键句——第⑤段段首“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和第⑦段段首“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诚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这两个过渡句就可得知文章一共叙写了黄侃的几个方面的事了这题的答案完全可以从文章直接提取:①革命之壮行;②名士之趣行;③治学谨严。但后面“请各举一例”这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从文章中直接提取因为一个例子总不能把一整段搬到答卷上这就需要关键组合用一句概括的话将这件事表达出来如这样表述:①革命之壮行:怒砸虎头牌(撰写革命檄文);②名士之趣行:调侃胡适讽刺白话文(拒佩校徽穿着怪异耍大牌脾气);③治学谨严:不轻易为文。再如2007年广东卷的第20题问“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访谈里一共提了七个问题而这七个问题可以组合为三大方面:一是问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二是问傅聪对音乐价值和境界的认识和追求;三是请傅聪谈艺术家的素质。只要你懂得组合文章信息答案呼之欲出。
(二)化事为理通晓概括。
  概括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请看下面的例子: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题目: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
  通过审题可将题目转化为“叶圣陶是怎样指导儿女们写作的”再根据题目指向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信息,但不能将找出的信息直接用于答案,应该化事为理且做到言简意赅。
  1.“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可以概括为:“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指导。”)
  2.“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可以概括为:“培养孩子们的写作习惯。”)
  3.“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可以概括为:“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4.“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可以概括为:“善于启发”和“诱导深入思考”)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我们要概括就要归纳、替换把记叙性的语言换为评价性的语言这样的概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没有归纳的概括那叫摘抄。
(三)紧扣文体找准方向。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要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把握其文体特征相当重要因为实用类文本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例如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等几部分总体呈现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语言特色接近记叙文。通讯无论是事件通讯还是人物通讯一般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语言特色可以参照记叙文特点进行分析。访谈的结构几乎都是一问一答直接连环语言特色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回答的艺术。传记主要是通过呈现传主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的,其语言特色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表现手法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中的自白、他人的评价等手法。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是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有先提观点然后用材料加以说明的;语言特色是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科普文是一种用文学笔法写成的寓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自然科学类文章其语言特色除了准确严谨以外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的特点。例如2008年广东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绝妙的错误》中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如果我们懂得了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色的话参考答案划线部分就可以抓到:“惨淡经营”是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语言趣味、形象、通俗易懂。
(四) 按分踩点分条陈述。
  根据多年的观察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考点按点给分的现象非常明显。不少考生也在这问题丢失不少分数一些考生文本读懂了,问题的指向性也弄清了,所答出来的答案也非常正确,但就是只得一两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按分踩点4-6分的题目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方面的答案呢?请看:
  1.2007年山东高考卷实用类阅读《梦碎雅典》“分析综合”题:
  【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分析其作用时如果只答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点的话即使你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字字相同也只能给1分因为新闻的导语不止一个作用。
  2.2008年江苏高考卷实用类阅读《晚清学人杨守敬》“分析综合”题:
  【问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案】①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②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③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这道题目赋分5分要记住5分的题目答点一般在4点的答案(答对4点第1点给2分第2点以上累加1分)。只要你分析概括少了1点的话分数就会丢失1分以上。因此我们在做实用类阅读“分析综合”题目的时候要清楚地认识到赋分与答点的比例。
  3.2009年江苏高考卷实用类阅读《画家黄永厚》“分析综合”题:
  【问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这题的赋分为6分看到这赋分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个数这道题我们要概括出3-6点的答案。因为6分的题目一般是答对3点每点2分;答对5点第1点给2分第2点以上累加1分;答对6点每点1分一定要从不同的方向去答题千万不要少答或漏答。
  实例证明自有实用类文本阅读以来每年的“分析综合”题都是按分踩点的都是分条陈述的其实我们可以做到“取巧”但不“投机”。
  综上所述实用类“分析综合”考点这题说难不算难但绝对不能轻视。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在这类题的答题问题前我们要明确的答题总策略是:“掌握细则颗粒归仓!”
“鉴赏评价”答题策略
  第二个层级是“鉴赏评价”,三点要求分别是: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无论是对文本“主要观点”还是“基本倾向”的评价,都必须做到“独立”和“负责任”,并且要努力做到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独立地”、“自己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负责任”就是一要尊重文本事实,二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有一定深度”指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在阅读层级中,这属于D级。
  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这种题具有较为浓厚的厚的主观色彩。要解决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如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第二十一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解决这道题我们首先,要能够根据文本探明“傅聪的观点”是什么,当然,这道题相对说来比较好找,因为是访谈,傅聪对自己的观点表达得较为鲜明。
  2、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不会有“独立”的判断的。同样上面提到的广东2007年高考的21题,这道题只是要求我们引用文本材料来阐述“怎样才能……”,需要独立思考的成分较少,所以相对说来比较容易。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我们要求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独立”的评价,这个“独立”的也就是具有个性色彩的,但在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以纯粹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文本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在强调个性化评价是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我们的评价判断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就不能做到“负责任的做出自己的评判”。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题目(包括下一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了,已经含有较为浓厚的探究性成分。目前还没有遇到具有这种要求类型的题。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判断与评价,还要学会广泛联系以拓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一些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做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总之,这是要求我们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在能力层级上,为D级。
  对这种能力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缩微的论文。这里主要谈对传记评价,能够解决好传记的这类问题,对通讯等新闻的相近问题的解决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这类题目,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传者立场。一部传记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全部。而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与产生的社会影响,使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不过,当传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价值与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囫囵吞枣,将两者混同起来一概而论。即使在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相当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就必须把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能够看到传记可能存在着的负面效应。一般说来对传主我们要把他放在他成长的具体环境去加以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去衡量,去看他对传主材料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这样的三个方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进行评价。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从过去、现在、将来,存史、资政、教化,积极与消极等各个方面对一部传记进行考察,应该说就已经很全面到位达到了“立体”考察评价的要求了。
  3、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到的历史史实(包括现实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最后做一个小小的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有次,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要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一个评价短文里解决好所有问题,这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
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考纲》要求考生能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问答做出评判。”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在这里“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这在能力层级上,属于D级。
  这属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这大多是以自主性开放性的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决这类题,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环节:
  1、选定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自己对它确实是很有感觉的。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
  2、确认特色。你选定的一点是不是该文本的特色,不是你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我们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深度思考。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另一点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再一点就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了。
  常见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例如:《手机消费调查:时尚的手机最受宠》:“这份报告选择社会上十分普遍的手机消费现象进行调查。这样选材对你有什么启发?
  又如:《大学生怎样离校》:“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例如:《一个“兵”的军营》第3题:“报道最后三段的内容主要是交代郭孔孙管理军营的范围和日常事务。这些内容如按通常的写法,是不会安排在文末的。依你看,本报道的这种结构安排好不好?理由是什么?”(《广州市专题训练用书》)
  又如:《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例如:《他打动了每个认识他的人——身边人眼中的洪战辉》第3题:“洪战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社会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广州市专题训练用书》82页)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例如:《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每人每年缴纳50元,最多可得1100倍补偿》第3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广州市专题训练用书》76页)
“探究题”答题策略
  探究题的考查角度是以下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就近几年的高考答题情况而言考生的得分率并不很高。为使今年高考考生能够胸有成竹获得满意的成绩,对这类探究题的设题角度和解答规律进行深度探津就很有必要了。
一、探究题的设题角度探微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即是探索追寻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有所发现。那么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进探究与发现呢?
  1. 正确理解“探究”考点的含义。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科学等。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即要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要求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考生要善于从文本中有分歧、有空白、有重点难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2. 了解探究题的基本特征。
  ①题型的主观性。②问题的启发性。③问题的开放性。④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⑤答案的多元化与综合性。⑥答案的论述性。⑦评价的灵活性。
  3. 明确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考查的区别。
  这两类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查目的是有区别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弄清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在命题方面注重的考查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突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考查:
  ①考查理性认知能力。实用类文体如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一个突出特点是立足于事实而这些事实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就成了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考查点。因此考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了。
  ②考查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力。“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力的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并提出“见解”。这样的题目要回答好平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有过深刻的思考。
  ③贴近文本、考查整体感知能力。“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如果除正文之外还有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意蕴。
  ④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也像其他文本一样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5. 掌握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实用文本阅读探究题其设问方式和角度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从选材角度设题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8年山东高考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②从结构角度设题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从社会影响角度设题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如2007年山东高考的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仍不失为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这实质是在要求考生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一种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的思考。再如2007年广东卷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④从分析探讨角度设题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9年山东卷第22题: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⑤从标题选用角度设题对标题成败的探究。如:《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每人每年缴纳50元最多可得1100倍补偿》第3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
二、探究题的解题方法指津
  1. 要视题目之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回答探究题的关键是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他所得意趣。
  ①结论性题目要有明确的观点。考生的答案必须有明确的观点不允许含糊其辞。如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答题思路】本题的设置就是要考查考生依据所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根据本文体的特点之一即要运用各种手法造成一种充满强烈情感的表达效果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由此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②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即答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不允许含糊也不可以有疏漏。如2007年宁夏卷16题: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案示例】第一问的答案是:A.认真讲解或热烈讨论;B.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C.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D.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的答案是: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第一问: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文章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A、B两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概括出C、D两点。第二问: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和概括。
  ③阐发性题目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如2007年宁夏卷17题: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第一问的答案是: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鼓励和帮助。第二问的答案是: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答题思路】本题的两问都有“为什么”。回答“为什么”常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原文中找原因;二是依照原文内容推导阐发自己的观点本文属于第一种。
  ④探究性题目要尊重文本。“结合文中信息”的命题要求已经决定了答题必须尊重原文的信息合情合理进行概括和阐发。但仅有结论不行你还得说清楚你得出结论的依据。如2009年广东卷20题: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示例】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答题思路】回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文本如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2. 探究题的答题要领。探究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①有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典例分析】
  袁隆平奇遇记(正文略)
  题目:有人说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谈特谈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重视态度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8分)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1分)写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态度更贴近当时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更真实可信。(传记的真实性角度1分)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本篇传记的写作意图是想塑造一个纯朴的袁隆平还袁隆平以生活常态与真实人生。(传记的主题2分)袁隆平“不好意思”是因为出国前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无法兑现而“喜不自禁”是因为在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他凭科技成果争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和奖励。这些都说明了袁隆平的淳朴和憨厚。(结合文本分析2分)并没有给传主带来负面影响。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 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 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①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②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③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④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典例分析】(请参见上述《袁隆平奇遇记》的【答案示例】)
  以上是对高考现代文选考“实用类阅读探究题”的考查所做的一些归纳。希望对同学的复习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法总结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