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8个虚词意义和用法汇编(上)
0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的班主任。
【释义举例】“而”字用法有两种: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
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
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
0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释义举例】“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0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速记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
【释义举例】“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
1、介词相当“于”。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
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间语气,吗)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
0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释义举例】“乃”字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
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
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0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
06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莲花池里开了一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
【释义举例】“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
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07若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释义举例】“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08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6)教人向上者也。
(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速记口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杨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
【释义举例】“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
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例如: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
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
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
09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
(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
【释义举例】“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例如: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