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10)探究意蕴
【考情简述】
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角度的个性思考。
【概念阐述】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设问方式】
如:(1)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根据全文,分析××××的深层意蕴。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蕴涵”等作答动词和“意蕴”态的名词。
2.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3.思考角度
主旨角度。结合文本的主题或主要的情感倾向进行探究。
内容角度。结合文本的形象、描写的情境(或细节)、抒情议论性语角度句等进行探究。
作者角度。结合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探究。
读者角度。结合读者的感受(对文本重要思想、情感的感受和自身生活感受)进行探究。(这一角度特别适用对文本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倾向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时代角度。结合时代背景、现实情况探究。
4.挖掘的层面
(1)表层意蕴。
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材料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深层意蕴。
对于文章深层意蕴,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和归类。
民族心理。精忠报国;崇尚自然;宁静,中庸,稳重;追求大一统;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等。
人文精神。方面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文人生理想等,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要指哲理,美学、文学原理,历史规律等。
5.答题模板
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前的大地
徐迅
心灵在冬天仿佛沉湎太久,当银杏树绿茸茸的细枝从窗子外伸到面前时,我心里暖融融的,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你该到大地上去散散步!”带着遥远的亲人的嘱咐,我真的浑身跌进了春天。我知道,这刚染上绿的银杏不过是大地呈现的一角。窗外,已是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平原、山川、河流、树木……杂乱无章,实则又秩序井然地涌动,安详、平和、美丽得像一只硕大的器皿,默默地盛载着一切美和不美的事物,其中的生命像一条条小鱼,健康、活泼地跳动、扩张着。
大地,重复的寂静,无以言说。“三岁伢,走天边,走到胡子白艳艳,问问还有几多路,还有三万搭八千。”小时候,外婆曾教过我一首歌谣,它说明了大地没有尽头,更深深地培养了我的大地情结。无论是赤脚,还是穿着温暖的布鞋或锃亮的皮鞋,只要双脚一踏上大地,我都会感觉到大地的坚实和平稳,感觉到幸福的自由自在。有人认为,心灵比大地更为宽阔,但心灵的边边角角总会呈现于内心,甚至可以触摸。唯有大地的边边角角,人们纵然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全部收进视野里。说是走遍千山万水,但依然有一株草、一朵花陌生着,让人无法亲近。
大地一般都在早晨苏醒。没有人迹的时分,大地纯净如花。草叶上滚动着一夜喜悦或忧伤的泪珠,空气里氤氲着无色无香的地气和白雾。即便季节变换,大地露出一层浅霜或干脆就铺满一层白雪,也使人神清气爽,眼睛分外明亮,感受大地每一寸肌肤所展露出来的气息。特别是春天,远离城市的乡村,池塘里的白鹅、麻鸭活蹦乱跳,叫唤着,杏花红,菜花黄,桃花灼灼,黑瓦土墙,散落的水田像明镜一样透亮,人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像是大地耸立的一只只温柔的耳朵。
第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是幸福的。现在,我陡然明白了小时候我为什么总舍近求远地离家,跑到外婆家住上一夜,第二天又和一些同学从外婆家上学的原因——那是一个孩子对大地的好奇、天生的敬意以及本能。知道这一点,我感到欣喜。由于远,我在外婆家总是起得很早,随便吃点,就背起书包上学。那时,太阳常常没有出山,走在大地上,太阳露出红红的一点,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也在一点点地显露:这里一树桃花,那里一树杏花;这里青草一片,那里果实累累……容易遇见的倒是一些早起驮着粪筐拾粪,或者挑一副沉重的担子匆匆赶路的人,他们没有闲心,脸上的表情紧张而满足。“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大地上,他们是最无奈也是最懂生活的人。那样的早晨,露珠在为他们满足,鲜花在为他们饯行——当然,在他们的行走中,我也渐渐体会到烈日、狂风、暴雨和寒雪。春种秋收,起早摸黑,他们一年四季地忙碌,贪婪地攫取大地该付给他们的起码的工钱,汗水布满了大地。但往往还是事与愿违,因为生活的繁荣与衰落,就像童话里的世界,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无法主宰大地的他们,就像一个个世家弟子,身经没落却无能为力。但活着,还得为新的一年在大地上耕耘啊!诗人叶赛宁说:“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可他们绝不是一个“过”字了得,他们在大地上永劫不复,劳作一生。
记得刚从县城到繁华的京城,有一天,我还在为一个叫“大地”的车站名,捧着地图册到处寻找,很想知道那个叫“大地”的地方是什么模样,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徒劳的寻找,它就如同“我们到大地上去散散步”一样,已经深刻地表明我们已不是一个与大地贴得很近的人了。很多的日子,我们干的是背叛大地的行径。我们这些现代文明的同谋者,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各种建筑物,倾倒垃圾和污秽,我们霸占了鲜花和青草的生长空间,残害了鱼儿和鸟儿自由的生命……我们也很艰辛,艰辛地干着,拒绝大地的回声。这种代价,正如梭罗所说,花了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享受。远离大地追求幸福,幸福却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地被碾碎。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是诗意的,也是无奈的,到底还是触及了哈姆莱特的那句千古名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人只有一生,是报答大地,还是残酷地掠夺大地?
事实上,我是一个真正脱离大地很久的人了,由于左腿的骨折,我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以至于撑着拐杖才能在大地上蹒跚两步。当一个人不能真正行走时,他就感觉到了大地的遥不可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朋友走进一座樱花盛开的公园,但我的行走,亦如樱花的风中舞蹈,平生第一次与大地这么接触,我的内心泛起了难言的忧伤,觉得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缥缈起来……
只是,我的骨头尚能恢复,可是大地的“骨头”能够痊愈吗?
(有删改)
文章结尾句“我的骨头尚能恢复,可是大地的‘骨头’能够痊愈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我的骨头”既指“我”的身体,又指“我”的精神,“尚能恢复”既指“我”的骨折能康复,又指“我”还能继续踏上大地,重新感受大地的气息。②“大地的“骨头””指“大地”自然生态,“痊愈”指恢复原来和谐美好的状态。③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作者对现代文明发展给大地带来伤害的反思,含蓄委婉,发人深省,深化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由“我是一个真正脱离大地很久的人了,由于左腿的骨折,我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以至于撑着拐杖才能在大地上蹒跚两步”可知,“我的骨头”指“我”受伤的身体;由“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朋友走进一座樱花盛开的公园,但我的行走,亦如樱花的风中舞蹈,平生第一次与大地这么接触,我的内心泛起了难言的忧伤,觉得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缥缈起来"可知,“我的骨头”又指“我”的精神;由“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和朋友走进一座樱花盛开的公园,但我的行走,亦如樱花的风中舞蹈,平生第一次与大地这么接触”可知,“尚能恢复”既指“我”的骨折能康复,又指“我”还能继续踏上大地,重新感受大地的气息。
②由“很多的日子,我们干的是背叛大地的行径。我们这些现代文明的同谋者,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各种建筑物,倾倒垃圾和污秽,我们霸占了鲜花和青草的生长空间,残害了鱼儿和鸟儿自由的生命”可知,“大地的‘骨头’”指“大地”自然生态,“痊愈”指遭到破坏的大地恢复原来和谐美好的状态。
③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骨头”比喻大地的生态,表达作者对现代文明发展给大地带来伤害的反思,含蓄委婉,发人深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丰富内涵并针对“女织”的蒸发,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某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但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黄绿的一树,很繁华。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大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在脑后梳成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夭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她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己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也不行。坚忍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纨绔子弟——以他当时的家境,是当不起这个字眼的。我是说,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他永远是唯唯诺诺的。对姥姥,他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花生,嘎巴嘎巴嚼着,悠闲自在。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视作掌上明珠。虽然如此,大姨成人之后,却始终对这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之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看姥姥。我和几个姨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大家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以看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却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脸、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北京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它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吗?在这里,有我快乐的童年岁月,有我的几个姨和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因为它遮住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但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霞似锦,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才有的味道。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本文两处写到“枣树”及其相关内容,请简要分析两处叙写中包含的丰富意蕴。
【答案】
1.①内涵: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对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暗示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
②看法:示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女织的消逝是必然的。尽管女织里蕴含着美好的情感,但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的新潮流、新趋势。
示例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都不该消失。物质越丰足,我们越需要精神的支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及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文章中讲述了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 25 岁前所有毛裤的故事,这位母亲在得知自己患绝症后,与死神赛跑为儿子织毛裤,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韧的精神,这种人性的光辉令人赞叹。“对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女织在文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活动,更是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绝症母亲通过织毛裤来表达对儿子的爱,这正是对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生动体现,作者对此表示认同。“暗示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母亲的愿望是等儿子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然而这个愿望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失,儿子在未来是否能穿上另一个女人亲手织的衣物很难说,所以这句话暗示了母亲美好愿望可能会落空。“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与过去女性擅长女织形成对比,作者对现代女性失去女织这一传统技能感到遗憾,也反映出对传统情感表达方式逐渐消逝的感慨。
②示例一: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技术的飞跃和社会分工使得城市步入“大脱产”时代,乡村的“织”也逐渐消匿,现代工业生产的衣物更加便捷、多样化,满足了人们快速变化的时尚需求。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女织这样耗时耗力的手工活动。时代在不断前进,新的潮流和趋势不可阻挡。女织虽然蕴含着美好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中,它可能不再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大规模的生产需求。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女织的消逝,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传承和表达女织所蕴含的情感,比如手工制作的复兴、传统文化的教育等。
示例二:女织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之美,它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细腻、关爱和对生活的憧憬。这种情感之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应该被遗忘,在物质丰足的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的支撑,女织所蕴含的情感可以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安慰,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我们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女织文化,让这种情感之美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2.①第一次叙写中枣树茂密繁华,果实累累,表现了家人当时的天伦之乐,抒发了“我”童年旧院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②第二次叙写中枣树依然茂盛,开花结果,但家人对枣树的态度已有不同了,生活、人情已发生了变化,抒发了“我”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第一次描写枣树在第二段,描写枣树“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描写春天“雪白”“繁华”的一树枣花,描写秋天枣树“累累的果实”;描写表哥在树上摘枣,“我们大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更有姥姥做的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这些描写温馨、美好,是“我”童年关于“旧院”美好生活的回忆。②第二次描写枣树在第七段,“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霞似锦,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枣树依旧,可是“旧院”却早已物是人非,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显得“矮小,狭仄”,这里的人也已搬进了新楼房,“旧院”真的成了“旧院”;人也老了,姥姥已经老得连“我舅的孙子"都不认识了,也不再做醉枣。“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才有的味道。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作者借枣树依旧繁茂而人事已非,表达了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