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散文 (8)鉴赏语言特色

分享:杨老师 12-19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1.00点

考情简述

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

概念简述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试问方式

如:(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4)本文的语言充满××××,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解题思路

1.审清语言特色的题干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鉴赏语言特色的角度

(1)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词语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成语或古语化用

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幽默、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3.鉴赏语言特色解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语言特点。

语言特色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其角度大致有: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

(2)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

(4)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5)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从以上角度,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列举事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按照规范做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典型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有删改)

文本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

                                                                               

                                                                                 

                                                                                

 

【答案】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从语言风格来看,两段文字“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语言显得清新动人,质朴自然;从两段文字“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可知,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地方色彩浓烈,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蕴含着作者对故乡和故都的深情。

②从表达方式来看,两段文字“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祆的都市闲人,咬者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描写的景物朴实,人物也很常见,但作者用他们别有感触的笔触勾勒出的极有画面感的场景,却让人倍感清新、质朴而动人。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年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极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注】①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当你害怕某事物时,那些你不希望出现的事物或情况就会趁机而入。②结习:佛教称烦恼。

请结合文章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

朱以撒

这家乡间的小酒楼偏于一隅,门面不彰,菜肴却很让人称赞,材质鲜活,做法也质朴,就是农家柴灶上的烹炒,作料也是家常的——他们给客人上的菜,如同自己所要品尝的。这也使它的经营没有什么特别,按家常手法即可——一家人的饮食也大抵如此,或者还要简单一些。

可惜,最后一道甜点还没有上来我就得走了,时间有时就是算得那么紧,便觉得无可奈何。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就是没有办法都以完整来收束,真的求完整就刻意了。

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

如果自己坐在书房里信手写写,上午的阳光从外边大量地铺展进来,那真是让善感的文士视为舒适的日子。我看了一些五代时的日常,文士都不富裕,大抵维持每日基本的生存,便没有太多的琐屑,日子缓慢,生存简单。文士都不是快速奔跑的兔子,不是他们跑不动,而是没有催促他们奔跑的鞭子,这也使一个人在书斋或者茅舍里的日子简淡了不少。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时人与古人相远的地方——如果大家奔竞无休,这个世道还会安宁吗?这便不禁要问:一位文士的书写是为什么?我想更多的还是自适,有所触及便奔涌而出,于是把笔纵横,让字面兜住。文士书写的癖好是天生的,不必他人提醒,亦不必说与他人知,每个人每日去做便可。甚至客人来了,喝茶,说的也是其他话题,并不打算让他看到刚才兴起时挥就的一幅草书。露与藏,亦是各极其乐。藏露只能说是个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谈不上高下对错,就像有人常在酒桌上觥筹交错,有的人却躲在家里喝稀粥快意。

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喝稀粥的氛围肯定是冷清一点的、纯乎一点的日常。如果一个人想脱离日常,以另一种状态出现,那就是非日常了。从外表来看,只是一个人的言说举止生出变化,细究则是内部发生变化,有意识地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现——每个人都有应世应景的方式,适时而用,有的自己没有察觉,但外人还是看出来了。

每个人都有一些真实的元素,只是人的社会属性强大之后,自然的程度就降低了,便使人面对人事时,会发出真耶伪耶的疑虑。明代谢榛曾说:“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谁不愿意省力和自然呢?但人生不是家常,得适应家常之外的许多场面,也就要有一套使力和勉然的套话,才可应对。曾国藩想儿子曾纪泽走官场之路,但他认为儿子的行止太轻快,显得不“压重”、不“重厚”。那时的曾纪泽最多二十岁出头,言行敏捷欢快实属常态。曾国藩却早早按官场那一套来规范,不任其横出旁逸。当然,这不是曾国藩一个人对儿子的要求,也不是曾纪泽一人的不快意,整个时代都如此,而且延续下来了。罗庸在西南联大讲课时认为,在入世的生活中,保有一段出世的心情,便时时能在超悟中体会到一些人生真趣。这样的生活态度使人轻快地跑动,快捷地言说,能不开怀?

简单是我喜欢的一种方式,可用于世事。小时候写字,只是想写得好看一点,以此为乐趣。想法简单了,做起事来轻松之至。我的父亲从来不夸儿子会多么有前途,就是亲戚朋友赞扬了,父亲也不随之应和,因为父亲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似乎本应如此。自己乘兴一以贯之做下去,是很开心的,总会有点收获,或者教训。我想,书写就是一个人的过程,一个人心甘情愿没完没了地写,投给某个报刊,接下来苦苦等待——退稿越来越多,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觉得痴迷写作真是荒唐。我只是笑笑,也谈不上难过,毕竟是做自己真喜欢的事;接着再写,真实不虚的力量后来才显示出来——写出来的文字终于可以发表了,这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一个作家的前后表现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真实地写,觉得没有比这种个人的消遣更有意思——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没那么有意义,最多是有意思。想想自己带了不少研究生,当时在课堂上已经把他们训练得笔下时出锦绣了,却在毕业之后大都不写了。不写就不写吧,也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一位艺文爱好者经过几十年的砥砺,技能达到了可称娴熟的程度。这些技能甚至比古人娴熟,比不上古人的,永远是内在的距离,如何都达不到闲云出岫、清风自在。这也是我千方百计要看一些古人笔墨的原因。古人常见不择纸墨、不计工拙之说,并非真如此,而是认为情性比纸墨、功夫更要紧。适兴下笔,写到哪儿算哪儿,失误的地方还涂抹一下,不是写官告,而是为了私享。现在写一幅字,会有一堆告白——墨汁是何种品牌的,毛颖又是何种动物毫毛,而纸张更是讲究。物质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轻看了。其实,很多方面都如此。

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老家翻来覆去地看几幅残破的北凉写经,父亲也过来扫了一眼,说,啊,写得太不好看了。的确是太不好看。可父亲不知道,把玩的是里边的滋味。

举止本色,一个人不装,真能给人以吸引。

(有删改)

有人说,朱以撒的散文看起来简淡自然,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

1.这一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岁月的步履从不停歌以及生命的虚幻与无常,提醒我们要着眼当下,珍惜当下。

解析】“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人,赋予岁月“走过”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岁月的不停流逝,不停向前;“转眼便如云烟无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岁月走过后生命的消逝比作云烟无形,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虚幻与无常。

这句话整体上提醒人们岁月匆匆,生命短暂且易逝,应珍惜当下,把握现在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

2.①简淡自然:本文所写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刻意求工,随意自然。②语言上不事雕琢,如与老友闲谈,闲适挥洒娓娓道来,有简淡自然随意之趣。③力量和深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思考,对现代文人喜欢粉饰、掩盖真实进行了批评,态度鲜明,富有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语言风格与提炼主题思想的能力。

①内容选材方面:文中涉及了诸多生活场景与现象,如乡间小酒楼的经营、文士的日常书写、自己小时候写字的经历等。这些内容都是作者从生活中自然选取,没有经过过多的艺术加工或刻意营造,以一种贴近生活原貌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②语言风格方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平实、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自然流畅地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感受到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息。

文章通过对现代文人在书写时注重物质材料而轻看自然情性等现实生活现象的描述,如“现在写一幅字,会有一堆告白一墨汁是何种品牌的,毛颖又是何种动物毫毛,而纸张更是讲究。物质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轻看了”,展现了现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明确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评,认为现代文人喜欢粉饰、掩盖真实,这种态度鲜明而有力。作者通过这种批评,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在追求外在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内在真实和自然情性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现代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散文 (8)鉴赏语言特色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