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7)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考情简述】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就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语句。“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些语句通常包括以下几类语句: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结构复杂句、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设问方式】
如:(1)根据全文,分析××××的深层意蕴。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1.审题定向
“赏析”“解释”等作答动词和“含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语句的含意常在其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就有表述,答题时,或者直接引用原句,或者理解后进行转述。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我们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看句子的位置。
就重要句子来说,揭示段意的,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5)辨析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6)抓句子主干和句间关系,关注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较为复杂的单句,可通过理清文句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文句句意的目的;对复句来说,要分析层次,明确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典型例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丢了树的村庄
高卫国
①从前,在豫北平原的乡下,春天是被不同种类的鸟鸣声唤醒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黄鹂在槐树上鸣啭,灰鸽子在房顶上咕咕叫,花喜鹊翘着尾巴在杨树枝头歌唱……
②那时候,头顶的太阳和月亮轮班更有灵性,脚步走得也慢,因此乡下的日子也过得慢,岁月显得温暖而悠长。白云在蓝天飘移,云朵下的河滩草坡上有几只山羊悠闲地啃着青草,几只芦花鸡在晒坪一角的麦秸垛下低头觅食。
③儿时乡下的村庄,树到处都是。堤坡上、河滩上、大路旁、水渠畔,树木高大葳蕤。在我的印象里,村庄的白杨树和柳树最多。白杨树站在大路两旁,挺拔而威武。柳树则站在堤坡上和池塘的四周,身姿婀娜。柳树比其他树更早嗅到春天的气息,早早便在枝条上泛起了鹅黄,不几天就转成了青绿色,显现了“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的柔美意境。当然,这是我读书后借助想象附加给家乡柳树的诗意和美感。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孩童,只喜欢在大柳树遮起的浓荫下,撅着小屁股弹溜溜球。
④时令有序轮转。入夏之后,知了的嘶喊和青蛙的鸣叫代替了鸟鸣,无数知了在树上嘶喊。柳树上、槐树上、榆树上、白杨树上,到处都有知了的声音。青蛙也不甘示弱,蹲在芦苇荡的浅水洼儿里鸣叫,躲在水渠边的草叶下鸣叫,坐在小河岸边的石头上鸣叫,藏在池塘四周的柳荫下鸣叫,卧在退水闸砌起的石阶上鸣叫……
⑤秋天来了,蛙鼓渐渐消退,知了的叫声也渐渐衰弱,在知了低吟的尾声中,槐树飘落了第一片黄叶。一阵又一阵秋风刮过后,榆树、白杨树都落下了金黄色的叶子,堤坡上、河滩上、大路旁、水渠畔到处都有落叶旋转飘舞。落叶“奔涌”、黄影缤纷,金黄色便笼罩了整个乡村大地。
⑥时光也如一阵秋风,风过之后,往事便成了一堆飘零的落叶。有人说,循着一片落叶的痕迹会找到它生长的树。仔细思索一下,会发现这句话并不确切。有些落叶会守在树下,有些落叶会被风聚拢在一起。那些聚拢在一起的落叶长得如此相似,谁又能分清它们究竟来自哪一棵树?
⑦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也会走落叶曾走过的路。我研究生毕业后,飘进城市,汇入了人群,自我逐渐被淹没。然而在喧嚣沉寂之后,我依然会想起那个栽满了树的村庄。
⑧记忆里,堤坡两侧全是树,榆树、槐树和大柳树,一棵紧挨着一棵;池塘四周也是垂柳依依;通往北地的大路两边是两排高大的白杨树;通往南地的路边是一排排泡桐树,到了四月份,一树树的泡桐花将整个村庄都镀成了浪漫的紫色。村庄的树在过往的岁月中行走,走着走着就走丢了。当然,树不是主动逃离,它们有的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砍伐了,也有的被移栽进都市的花园成了景观树。一棵棵大树庄轰地倒下了,倒在了村庄的堤坡上、河滩上、大路旁、水果畔。一个个伐木工坐在刚刚倒下的白杨树身上,其中一个工人慢慢从衣兜里摸出一支香烟,深吸两口,眯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
⑨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一个走丢了树的故乡,还是不是我原来的故乡?在一个暑热蒸腾的夏日,我驱车返回故乡,走到村头堤坡的退水闸旁边,顿时感觉天地空旷了许多。我童年时期的乡下,风就是雨的信使,暴雨来临之前,劲风常常当前哨。下午放学将羊赶到河边的山坡后,我常常坐在一棵大柳树的浓荫下看蚂蚁上树、听鸟雀啁啾。大柳树撑起的绿荫下总有我们撅着屁股弹溜溜球的身影,我们在大柳树的守护下逐渐长高、长大。
⑩如今这棵树被砍倒了,似乎我的童年也被人偷走了,让我关于童年的讲述有了一种虚幻感。最近,我常常这样想:那些被移栽到城市的树在树影斑驳的月夜是否会怀念堤坡温润的风?是否会留恋原野的广漠?是否还记得从水渠畔和芦苇荡传来的声声蛙鸣?……
分析文章第⑦段的作用。
【答案】①承上启下,由上文写落叶的轨迹转而写人从乡村到城市的成长轨迹;②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树、故乡的村庄的怀恋之情;③表明栽满了树的故乡村庄是我的精神家园,深化、突出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①承上启下,上文主要围绕落叶的轨迹展开叙述,如“有些落叶会守在树下,有些落叶会被风聚拢在一起……谁又能分清它们究竟来自哪一棵树”,描述了落叶在时光流转中的不同命运。 第⑦段开头“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也会走落叶曾走过的路”,自然地将话题从落叶的轨迹过渡到人的轨迹,即从乡村到城市的成长轨迹,实现了内容上的衔接。引出下文,该段中“我研究生毕业后,飘进城市,汇入了人群”为后文对城市生活中自我被淹没以及对故乡树和村庄的怀念等内容做了铺垫,使文章的叙述更加流畅自然。
②文章中多处描写了故乡的树,如“村庄的白杨树和柳树最多。白杨树站在大路两旁,挺拔而威武。柳树则站在堤坡上和池塘的四周,身姿婀娜”等,展现了故乡树的美丽与生机。“然而在喧嚣沉寂之后,我依然会想起那个栽满了树的村庄”,直接表达了“我”对故乡树的深深怀恋之情。这些树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和欢乐,是故乡的重要标志。
③“那个栽满了树的村庄”在作者心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家园。故乡的树、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氛围给予了作者温暖、安宁的感觉。在城市的喧器中,“我”的自我被淹没,但对故乡的回忆却始终清晰,这表明故乡是“我”心灵的寄托和归宿。通过对“我”从乡村到城市的经历以及对故乡树和村庄的怀念的描写,突出了文章对乡村自然环境和淳朴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变化的反思这一主旨。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方饭亭
①这个地方并不起眼。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从远处望,任何人都会忽略它,认为不过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小景点,是如今公园里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等点缀性的建筑之一。亭子八柱八角,双层重檐结构,高度十米左右,顶部为攒尖形状,无论是体量还是形状,它都不具备能够格外吸引眼光的特别之处。
②我从山脚下走了三十多级台阶,来到亭外,俯瞰四周,视野中楼厦密集,街巷纵横,店铺林立,但因为有大片树林草坪相隔,那些原本喧嚣嘈杂的市声传递过来时,已经被过滤掉不少,变得若有若无,仿佛一阵阵轻微的松涛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中的句子,完全可以移来描绘这座山、这个亭子。亭子中间位置,竖着一块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天祥的半身画像。画像上方,用篆体字刻着文天祥就义前写下的句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两旁的石柱上,用苍劲遒峻的字体,刻着一副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方饭亭”三个字,则刻在文天祥画像上方的石柱横梁上,对联横批所在的位置。这个亭子,因为连接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便有了海拔,有了气魄,有了非凡的风貌。方饭亭的名字虽然有些奇怪,却恰恰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从这里,文天祥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人心。
③南宋祥兴元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坡,名为五坡岭。这一年的十二月,文天祥率抗元宋军驻扎于此,多日来连续征战,人困马乏,准备在此稍作休整后,再转入莲花山脉,结营固守。二十日中午时分,宋军埋锅造饭,饭刚刚做熟,正欲就餐,元军骑兵突袭,猝不及防的宋军仓促应战,遭遇惨败。文天祥自知克敌无望,不肯被俘受辱,试图自杀,却未能成功,终被元军俘获。
④五坡岭之败,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折点。此前,他是朝廷重臣,为了收复失地,散尽家资,招兵买马,组织义军,辗转苦战于东南一带。五坡岭之后,他是一名俘虏,一介囚徒,一个丧失了自由的前朝高官。
⑤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种高贵的精神,也以此为开端,铺展生发开来。
⑥文天祥被俘后,见到了进攻五坡岭的元军统帅张弘范。左右官员要文天祥下跪,他坚决不从,这一副铮铮铁骨,反而让张弘范心生尊敬,予以礼遇。他多次要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顽强抗元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一次次拒绝了,最后一次面对胁迫时,他将途中写下的《过零丁洋》拿给张弘范,作为回答。尾句鲜明地剖白了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后为之动容,把纸张小心地收藏了起来。第二年,南宋覆亡,张弘范再一次劝降。文天祥垂泪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深为感动,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置,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诏令将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⑦自五坡岭战败,到踏上前往元大都的漫漫长路,半年的时间里,一名手无寸铁的俘虏,却能让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敌方将领由衷地尊重敬佩,不难想象,文天祥病弱的躯体内,蕴藏着怎样一股至大至刚、所向披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节。
⑧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便派人去劝降,许以宰相高位,长达四年的软硬兼施,也无法让他改变初衷。问其愿望,回答是只求一死。临刑,“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几天后,妻子来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了丈夫的遗书,便是铭刻在方饭亭中画像上方的那三十二个字,也被称为《衣带铭》。
⑨文天祥诀别人世之际写下的句子,隔了两百多年才被铭刻在石碑上。为纪念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海丰知县在五坡岭修建了表忠祠,又于其北建亭,因祠内联语“一饭千秋人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取名“方饭亭”。其后五百年间,亭子修复毁,毁复修。一九三八年,抗战初期,日机将表忠祠和方饭亭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
⑩方饭亭的前面,数十级台阶外的一个月台上,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一饭千秋。一顿饭的工夫所发生的事情,足以为千秋万代所铭记。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诞生于此地荒野草木之间,又经过此后数年间的风雨浇灌,终于成长为一棵名为气节的大树,吸天地之气,映日月之光,超越时间而永恒地生长耸立。于是,方饭亭便成为了一座祭台,祭奠的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
⑪站在方饭亭前,一些思绪也不由地生发和升腾。首阳山,伯夷叔齐的隐居地,他们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于此踏上刺秦的不归路,悲歌慷慨,天地变色;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抗联八位女战士弹尽粮绝,英勇投江,为民族解放将年轻的生命献祭……古往今来,使这些地方具备了精神气息的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却有着一种相通的东西。他们内心深处都是坚守了一种原则;并且将这种原则看得远远胜过生命。任何高贵卓绝的行为,定会让一个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拥有另外的维度。千百年后,后人置身于这样的地点场所,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盘桓于方饭亭旁侧,是凭吊一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志士,也是向一个民族优秀卓异的灵魂致敬。
⑫不知不觉中,黄昏已经降临,金黄色的阳光自西天斜射过来。位于山坡顶端的亭子,完整地沐浴在阳光中,被涂抹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熠熠闪光。我相信,这最自然不过的景色,分明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隐喻,为了宣示、颂扬精神的伟大和永恒。
(选自彭程同名散文)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
【题目二】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①丑丑兴奋莫名,追着摩托扑扑跳跳、哼哼叽叽,在后面足足跑了一公里才被我妈骂回去。
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那么远的路。幸好有摩托车这个好东西。
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升的塑料壶。
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好贵的水。”
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剩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整个夏天,她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②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我妈却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阻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嗞嗞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
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啊。整整三天三夜,整块葵花地都浸透均匀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③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④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
大约渠水流过的地方水汽重,加之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到第二次通水时,渠两岸便有了杂草冒头。而水渠之外,除了作物初生的农地,整面大地依旧荒凉粗粝。
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两只狗默默无言并卧渠边。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丝毫不输给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它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水从上游来。上游有个水库。说是水库,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位于荒野东面两公里处,一侧筑了一道拦坝,修了闸门,简陋极了。可是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我曾去过那里。走啊走啊,突然就迎面撞见。那么多的水静止于前方,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见飞鸟,不生植物,和荒野一样空旷。仅仅是水,一大摊明晃晃的水。镜子一样平平摊开在大地上,倒映着整片天空,又像是天空下的一潭深渊。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在水的另一方,遥遥停着一座白房子。湖水是世界的尽头,那里便是世界的对面。住在那里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有好几次我想要过去看看,但每次绕着水岸走了很久很久,也无法抵达。
后来我离开了。我常常会梦到那片荒野中的大水,梦到南方来的白鸟久久盘旋水面,梦到湖心芦苇静立,却没有一次梦到生活在遥远白房子里的那个人。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葵花地金光灿烂、无边喧哗,无数次将我从梦中惊醒,却没有一次惊醒过他的故乡。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划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句运用叠词,赋子了狗活泼可爱的生活情趣。
B.文章第②句运用比拟,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耕种时葵花地的景象。
C.文章第③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向日葵开放的隆重和盛大,
D.文章第④句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水渠通水后鸭子的喜悦。
【答案】
1.①原本普通的地点由于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的忠贞爱国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变得非比寻常;②人们将这种伟大的精神和人物事迹写进历史,千古传诵,最终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根据文中“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不具备能够格外吸引眼光的特别之处”对亭子的描写可知,方饭亭在地理意义上是一个普通与不起眼的地方。随着文章的深入,“这个亭子,因为连接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便有了海拔,有了气魄,有了非凡的风貌”,文天祥在方饭亭被俘,但他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忠贞爱国的精神,使得这个原本普通的地点具备了深厚的精神内涵。
任何具有高尚、卓越品质的行为,都会让一个原本只是地理上存在的普通地点,获得超越其地理意义的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高尚伟大的精神赋予了普通平常的地方新的生命和价值,这些地点和人物事迹被写进历史,普通平常的地方也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它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传承。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运用夸张”错误,第④句“抓紧时间游泳”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通水后鸭子们的欢快,也衬托出水渠通水时家乡的人和物都焕然一新、心情愉悦的特点。故选D。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