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散文 (6)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分享:杨老师 12-16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1.00点

考情简述

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必备知识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设问方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的含意。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

(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

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模板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典型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石,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有改动)

思考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并“大获全胜”。对于这里的“大获全胜”内涵应如何理解。

                                                                              

                                                                              

                                                                              


【答案】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②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③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苏东坡在“文赤壁”打的“胜仗”,有着丰富的内涵:①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面对这仕途的挫折、政敌的围攻诬陷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他没有陷入狭隘的悲愤、哀怨之中不能自拔,而是将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融入千古江山,以一种更为高雅、更具影响力的方式,回击了那些想要打压他的政敌,最终艰难玉成,让后人看到他的顽强意志和超俗品质,在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中取得了胜利;②在文赤壁这个地方,苏东坡没有选择与政敌去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他以作品引发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超越个人得失,于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这种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风骨,从精神层面取得胜利;③苏东坡在文赤壁触景生情,创作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三篇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他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具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从文学创作成就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场胜仗。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水村的好日子

王跃文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溆水河从南边深山里奔腾而下,流到我的村子漫水,水势早已平缓。河两岸是宽阔绵延的平地,田里的水稻、玉米、红薯、油菜、甘蔗、橘子、西瓜,四季不绝。老辈人没出过远门,直把家乡当平原。我同老人谈天,告诉他们溆水流入沅江,沅江入贯洞庭,洞庭汇入长江,长江奔向东海。

漫水真是个美丽的村子。记得小时候,老木屋家家相连,窄窄的村间小路多铺着石板。我夏天喜欢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梆梆响。遇着村里的长辈,必站在路边行礼。隔上三五家,便可见大大小小的池塘,塘里养着大白鹅和大麻鸭,卸犁的耕牛泡在塘里戏水。鹅和鸭喜欢把头插进翅膀里,安闲地浮在水上睡觉。我夏天常常跳进塘里玩水,梦想自己也能有鹅鸭的功夫。村里最大的塘在王家祠堂前面,名字就叫大塘。乌桕树、松树、柳树,沿塘坎长着,树上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一条小溪从大塘穿过,满塘清澈的活水,引得孩子们最爱在大塘游泳。

村里人每天都下地做事,勤快是受人敬重的。小时候,妈妈夸我肯做事,我便越做越起劲。半夜醒来听得刮大风,我有些睡不着。村外山上必定落满了松茅。天刚微明,我就从床上滚下来,取下竹筢子和筲箕,飞跑着上山去。路上会遇着些大人或同龄人,他们也是去筢松茅的。各自心里都藏着一片山坡,那是大家多年筢松茅常去的老地方。有时起大雾,筢松茅的人鼻子碰鼻子,才看清对面的黑影是谁。相互玩笑着打个招呼,又消失在严雾紧锁的松林里,山里远近都听得见竹筢子的响声。

新鲜松茅的清香很好闻,颜色嫩黄也好看。筢松茅时,倘又遇着一窝好枞菌,那天便是好运气了。我那会儿虽然力气不大,但挑着满满一担松茅也不觉重。松茅原本就不怎么砸秤。我把松茅稀里哗啦地倒在场院里,用扁担挑开摊匀,好让日头晒干。妈妈已做好早饭,我三扒两咽吃过,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坐在课桌前打开书本,身上还满是松茅的香。

松茅毕竟不经烧,家里要有足够的柴火,还需要上山砍柴。山林都是封禁的,只能砍松杉之外的杂木。离家近的山上,稍高大些的杂木早已砍尽。我人小,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只能在离家最近的山上,砍贴地生长的檵木丛。偶尔会砍伤手,有一回,伤口砍得太深,我用柴刀刮下油茶树皮上的黄色粉末,涂敷到伤口上,居然把血止住。事后伤口亦无感染,大概是油茶树的植物碱能杀菌消炎吧。

当时,农村节能很受重视,不断推广各种节能灶。那些年,原是县里干部的父亲已回家当农民。他是读书人,手又灵巧,就自己动手打节能灶。父亲按新介绍的灶型,打了一款牛尾灶,引得村上的人都来学习。原理大致是两锅串联,共一孔灶眼烧柴。第一口锅煮饭,第二口锅炒菜,烟囱装在灶尾。用牛尾灶做饭炒菜,需主妇事先盘算清楚,眼快手疾,行云流水。

我那时除了上山砍柴,别的农活也干,插秧、薅田、锄草、刨草皮、捉棉虫、收稻子,只是没资格鞭牛耕地,那是成年男人干的事。我想等自己长大,不会再用牛耕地,我会去开拖拉机。那时,力田劳作的社员都相信,手头很多事以后都是机器干的。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那个叫漫水的村子。尔后,离家越来越远。父母仍在老家,我有空便回去探望。每次回去,都见村上有人家起新屋。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若要问谁家起新屋花了多少钱,主人都只会谦虚地摇头笑。我知道,村里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好日子。

大塘坎的树上仍是落满麻雀、喜鹊、乌鸦、白鹭,塘坎边的坪上却像城市小区公园,装有各种健身器材。晚上,村妇们在坪里跳广场舞,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跳绳。男人们爱玩着健身器材摆龙门阵。池塘里的大白鹅依旧伸长脖子高亢地叫,一只鸭捉了一条鱼引得一群鸭争抢。塘里却不见耕牛。村里早已没有牛耕,而耕地的机械却比当年的拖拉机更先进。

漫水是我村子的老地名,不知何故过去竟有多年被人改作“万水”。许是有人写字偷懒吧,但村里人仍把“万水”读作“漫水”。2012年,我创作了中篇小说《漫水》,用的就是家乡真实的地名。这篇小说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并在英国翻译出版。乡亲们很高兴,又把村名改回漫水。

父母都已是九旬老人,不肯出远门。母亲说,乡下同城里也差不多,又比城里清静。又说,如今村里人住得舒服,不要去井里担水,不要去山上砍柴,都用自来水和液化气。娘是劳动惯了,只道如今日子过得轻松,会不会把年轻人养懒了。

有年春上,我回家看望父母,饭菜刚刚上桌,五只燕子飞进来,脆亮脆亮地叫,绕飞三匝,又翩然而出,像极了时下流行的快闪。妻惊呼:五燕旋堂,好吉祥啊!是啊,如今漫水人幸福吉祥的日子,不正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吗?

文章标题为“漫水村的好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好日子”的含义。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午夜的风灯

费振钟

一个人踯躅在小城的午夜里,人家的灯火差不多都熄灭了,深巷里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时候,小城真的是安静极了,也真的是无聊极了。初冬时节,夜风一起来,吹在身上,寒战战的,而肚子里又饥饿了,就想回去,但心犹不甘。你原要在小城上重温旧事的,这旧事自然也包括午夜里的那盏风灯,然而风灯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看不见往日熟悉的风灯,也许就是你来这座小城最大的缺憾。

沿河的小街仍是昨天的石板街,多由青石铺成,仍是一块块布满斑纹磨圆边角的石头。你也曾在这些地方停留,看水,看石头,看水从石头边流过,一时湍急,一时平缓。树上飘落的仍是昨天的黄叶,每一片发出簌簌语声;河水缓慢流淌着,仍是昨天的声音。然而,风灯在哪儿?昨天那盏玻璃风灯,在这样初冬的午夜,总是在小街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小街上的人家,任谁打开窗格子,都能够看到。那时候在阁楼上教你读书的祖父,会对你说,街角上的风灯还亮着呢,再把唐人这篇文章诵读两遍!也许,你就有点恼恨这盏灯为什么老是不走。不过祖父接着又会说,饿了吧,那就叫人去灯那边端一碗咸米粥上来,你心里就又盼着那灯每天夜里都亮着才好。

其实,你可能并不真的记得那个在灯影中不声不响忙碌的人,那个大家都叫他叶伯伯的老人。他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你分辨不清他衣服的颜色,看不清他的表情,就算那顶你最熟悉的圆帽子,你也说不清到底是皮的还是毡的,是薄的还是厚的,前面是镶了一枚铜钱还是一枚玉。当然你更不会知道叶伯伯守着他的担儿,已经有多少个这样的午夜了。祖父对你说,叶伯伯是个本分的人。你可能似懂非懂。本分,就是在小街上熬米粥吗?你知道叶伯伯的粥有多么好吃,全城人没有谁比叶伯伯更会熬米粥了。单是粥的种类,就让你馋得忘记不了。那些甜的莲子粥薏米粥红枣粥桂圆粥,那些咸的酸菜粥笋干粥皮蛋粥肉粥鱼粥,没有一样不好吃。要说起来,还是熬粥的米好,叶伯伯用的米都是他到百多里外太湖一带特选回来的。熬出来的粥,汤又黏又稠,上面有一层米油,加上叶伯伯精心做成的配料,怎么能不好吃呢!可你对叶伯伯为什么要熬粥,为什么要在深夜里摆着粥担,点着一盏风灯卖粥,还是少年一样的懵懂与无知!

也许对于小城人而言,叶伯伯其实也是陌生的。大家口里都说叶伯伯,只因叶伯伯的粥进入冬天以后是他们离不开的想头。叶伯伯的粥是小城冬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叶伯伯自己却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白天没有人看到叶伯伯,等叶伯伯在夜晚点亮粥担上的玻璃风灯时,他也不会看到别人了。谁能注意到叶伯伯与小城人的这种关系呢?没有人注意,其实这给了叶伯伯一种自由。叶伯伯摆着他的粥担,粥担上的风灯独自亮在小城的午夜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至少叶伯伯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许多年后,有一位作家这样写叶伯伯的粥担和他的风灯:

叶三的担子,是宋代的样式,他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代,没人知道。宋代人的饮食很简朴。宋代人爱吃粥,粥的花样非常多。做粥不只是一种日常需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许是这个原因,叶三的祖先说不定就是宋代一位做粥的大师。宋朝后来定都江南的临安,叶三的祖先也就从北方南渡到了江南这个小城,做粥的手艺一直传到叶三手上,有叶三的粥担子可以作证。叶三的粥担,一头是红木做成的柜笼,里面分成好多层格子,每层格子里放着大、中、小几套白瓷碗和勺子;一头是特制的紫铜粥锅,也分成好几档,每档是不同品种的粥,下面则是一只黄泥小缸炉。炉火闷着,煲着粥。每天晚上叶三摆好他的宋代样式的粥担子,点亮挂在柜笼上面的风灯。风灯亮了,才是叶三开始卖粥的时候。叶三从夜里九十点钟卖粥,过了凌晨一点钟就收担子,或许这也是宋代遗风吧。

有谁想到,哪一天,夜晚的风灯和叶伯伯的粥担会不在了?没有人想到。一种东西,成了习惯,人们就觉得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可是真的等到人们开始回忆它时,这才发现这种东西早已消失。夜晚的风灯就是在小城众人视而不见的某天夜晚,忽然就没有了。其实,小城里同时消失的,又何止是夜晚的风灯:那些时间深处的小巷,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一家竹器铺里年轻的竹匠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街边溪水里上上下下是提着菜篮、米箩忙碌着的媳妇和姑娘们;门楼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老人身后是长长的过道,幽幽地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

一样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好东西,不一定能够留住,哪怕它是宋代的哩!你今夜所有的惆怅和缺憾,其实是没用的。

(有删改)

风灯是本文的重要物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好日子指的是作者小时候在漫水村度过美好而快乐的年少时光;“好日子”指的是漫水村的乡亲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过上了辛福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及其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章标题为“漫水村的好日子”,我们理解“好日子”的含义要把它放在“漫水村”这个特定的场景来考察。从表面上来看,“好日子”指的是作者小时候在漫水村的欢乐、充实的童年生活。比如“漫水真是个美丽的村子.…….我夏天喜欢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梆梆响”“我夏天常常跳进塘里玩水,梦想自己也能有鹅鸭的功夫……一条小溪从大塘穿过,满塘清澈的活水,引得孩子们最爱在大塘游泳”。“好日子”不仅是过得快乐,“好日子”来自勤劳的付出,作者写了小时候常到山上筢松茅作为柴禾等等事情。

从深层次来看,“好日子”指的是漫水村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文中“低矮的老木屋慢慢消失,新房不断建起”“塘坎边的坪上却像城市小区公园,装有各种健身器材”“晚上,村妇们在坪里跳广场舞,男孩子打陀螺,女孩子跳绳。男人们爱玩着健身器材摆龙门阵……”“母亲说,乡下同城里也差不多,又比城里清静。又说,如今村里人住得舒服,不要去井里担水,不要去山上砍柴,都用自来水和液化气”等语句看出: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乡村也与时俱进,开启了幸福的生活。

2.①风灯是全文的线索。从寻找风灯开始,到回忆风灯,再到风灯的消失,贯穿全文。②风灯是叶伯伯卖粥的典型环境,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③风灯象征着那些消失的美好事物,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意象及其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风灯”这个重要物象在文本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主旨等层面分析和概括。

①“风灯”一词在标题“午夜的风灯”里是中心词,单就标题来看,全文就要围绕“风灯”展开。第一段“这旧事自然也包括午夜里的那盏风灯,然而风灯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看不见往日熟悉的风灯,也许就是你来这座小城最大的缺憾”从寻找风灯开始写起;第二段“昨天那盏玻璃风灯,在这样初冬的午夜,总是在小街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光晕”等语句引出对午夜风灯的回忆,特别是叶伯伯借助风灯卖粥的故事便是这样展开的;最后“夜晚的风灯就是在小城众人视而不见的某天夜晚,忽然就没有了”,交代了时代变迁,风灯完成了它的宿命。这样看来全文标题紧扣“风灯”,开头寻找风灯,到回忆风灯的故事,再到风灯的消失,缝合了故事,有线索的关联作用。

②文本详写的部分是回忆叶伯伯借助风灯卖粥的故事,此处的“风灯”是温馨的回忆,是美好的情感寄托,给读者留下来美好的印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

③从主题层面来看,“风筝”最后的消失,亦如文本最后的一句话“好东西,不一定能够留住,哪怕它是宋代的哩!你今夜所有的惆怅和缺憾,其实是没用的”,表达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回忆、追恋,但没有太多的惆怅,因为“好东西,不一定能够留住”,只要曾经拥有,珍惜当下即好。

阅读全文
散文 (6)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