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4)分析形象及作用
【考情简述】
本考点是鉴赏散文的形象,包括对文中的形象特点、内涵和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散文中的形象也是读懂散文的关键。在复习中要善于把握散文形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掌握住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组织答案的技巧。
【概念阐述】
1.散文的形象(含人物形象)
散文不是直接抒情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完成。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型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
2.散文的物象及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
【设问方式】
1.概括分析形象(含人物及事物)特点
如;(1)×××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有什么影响?
2.分析物象作用
如:文中多次写到×××,有什么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一、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一)审题要点
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相关提示性的动词,同时还有“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解题思路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1)从记叙事件的角度。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同一个道理。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2.分析概括物象特点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提示:对于物象特点的概括,解题的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来回答。第(3)点不是所有题目都要有,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可省略。
二、分析物象作用
(一)审题要点
对于这类题目,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XX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指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掌握解题通法
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1)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
(2)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
(3)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
(4)情感作用:寄托作者不同倾向的思路感情。
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
(1)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3)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典型例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
李娟
①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子到我们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呆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是呀,山里面的小孩子都是怎么长大的呢?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在顾客看来,我们店里样样都有。清油呀,面粉呀,酒呀茶叶呀盐呀糖果呀,衣服裤子鞋子呀,汽水呀娃哈哈呀,还有电池和铁皮烟囱,还有补鞋子用的麻线和莫合烟——卷莫合烟的报纸都卖呢!可就是没有玩具。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空酒瓶子很好玩的,因为它可以用来装水;而且,装了水以后,还可以把水再倒出来。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
②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禾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我把我们有限的商品浏览了一遍,又和我妈商量了半天,最后向这个母亲推荐浇花用的喷水壶,她只好把喷水壶买走了。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用那壶在自家毡房子门口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满满灌一壶,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着洒。再想一想,(甲)我们居然卖喷水壶!居然在深山老林里卖喷水壶!
③我后来认识一个叫库兰的小孩子,有一双银绿色的、漂亮的可以称得上是“美艳”的眼睛。她眼睛形状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凌乱而修长,像一种名叫“金丝献瑞”的菊花品种那泼泼辣辣的外圈花瓣。迎着这瞳子一看,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宝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被这小孩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会失神片刻的。可惜小孩子到底是小孩子,除了眼睛和牙齿干净以外,她的小脸上没有一处不是泥巴呼呼的,一双小脏手上,只有指甲盖儿是透明而洁白的,指甲缝里也藏污纳垢,黑黑的十个圆弧。本来小库兰还有满头蓬松浓密的金发的,还是自来卷呢,和她的绿色眼睛一配,整个人跟洋娃娃似的稀罕。可是后来……后来嘛,她想让爸爸给自己买裙子(当然,一定是我妈怂恿的,这一带只有我们家店里卖小孩子裙子),就天天对她爸爸含蓄地嚷嚷着:“热,热,热……”她爸爸就当真了,三下五除二把倒霉的库兰剃成了小光头。这下小孩子再也不喊热了,也不指望新裙子了,又重新混入脏脏的孩子群中,手持大棒,勇敢地追狗,把这片草场上所有的狗追得从此没有一只敢靠近我们这片帐篷区。
④库兰的姐姐——(乙)也许不是姐姐,也许只是库兰的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朋友而已——阿依邓,会弹电子琴。其实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的,他们好像天生对音乐一对音阶高低的细微变化敏感异常,刚刚听完一首歌,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的敲出来。阿依邓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里年龄最大。大人们都很喜欢她。阿依邓勤快懂事,家里的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并且很听她的话。常常看到他们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说着什么,估计是在听她讲故事。他们坐在碧绿的草坡上,花朵怒放一般簇在一起,远远地只让人感觉到入迷的宁静。或捡到什么好东西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先给她看。阿依邓就很认真地看,然后很耐心很温柔地一一作出评价,得到评价的孩子都满意无比,也得意无比。对了,要说的是阿依邓弹电子琴的事。总是在黄昏的时候,吃过晚饭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觉,这时琴声就传过来了。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但却是那么灵活优雅。而我总是觉得,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我是说,还是那么认真努力,又涌动着源自朴素生活的本能的热情。
⑤我见过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半天都不动;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道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地吃完,当他们相互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
⑥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小家伙八岁,特征不够鲜明,所以混在一大群小孩子里的时候,实在很难单独注意到他。但是,到头来最令我吃惊的,就是他了。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劳动量更大。但是,无论如何,拿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当全劳动力的话……这些家长怎么想的?
⑦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
作者在最后提到的“想得通”的道理正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请结合库兰和卡万家小儿子两个形象简要分析。
【答案】
①作者想通的是,在这里人与自然干年来都是和谐共处,这里的一切始终是朴素自然的。②库兰与卡万家小儿子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和谐与自然:库兰的美丽是自然的,不需要外在的裙子装饰,哪怕是脏脏的,哪怕是凶悍的;卡万家小儿子表面上看是超出年龄的坚强,实则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并不害怕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作品主旨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库兰有一双美艳的眼睛,她的美丽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装饰。即使她的脸和手都是泥巴,指甲缝里藏污纳垢,她的美丽依然无法掩盖,这种美是纯粹的、未经雕琢的,反映了山里孩子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库兰的父亲因为她的要求把她剃成了小光头,这看似是对她的不理解,实际上是她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库兰并没有因为失去美丽的头发而感到不快,反而更加勇敢地参与各种活动,如追狗。这种适应性展示了山里孩子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接受。卡万家的小儿子在八岁时就能独自赶牛下山,这在外界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种超出年龄的坚强和独立,是山里孩子从小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出来的结果。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了自我保护和承担责任,这种能力是自然赋予他们的。卡万家小儿子的行为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坚强,更反映了山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们不惧怕自然,而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使得山里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②主旨:作者通过库兰和卡万家小儿子的形象,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山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生活方式历经千年依然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这种和谐与自然不仅是山里孩子成长的背景,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点练习】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锄头传
舒飞廉
周末回村消磨时间,我在楼梯背后工具间找到锂电割草机,去打理我的西原——夹在瓦屋与新楼房之间的小园子。
草棵间繁露如麻,在五月的朝阳里闪耀。温和的南瓜藤,彬彬有礼的树苗,都不是江湖草莽们的对手。西原每周要除一次草,好像每天刮一次胡子;如果超过一周,草莽的声势,就会胜过良苗。我网购的割草机就是用来对付它们的。拨开割草机开关,旋转机头上的刀片转动起来,风火轮一般;顺着草茎、藤蔓,就可以将野草打扫一净。我干累了,就放下割草机,去一旁瓦屋里透气。
瓦屋曾经盛放着祖父的床、衣箱、棺材,还有我与弟弟合用的床、书桌,如今做了仓库与柴禾间。进门的西山墙边,堆放着过去我们常用的工具:木桶、扁担、犁架、农药喷雾器……特别让我注目的,是挂在木梁上的锄头,因悬在空中,木柄完好,刃口也只有些微锈斑;好像是勾践剑夫差矛,被妥善地保存在这间小小的农具博物馆里。锄柄下方绀紫光滑,手泽犹存,我还能依稀辨认,哪一根是祖父用的,哪两根又是父母用,哪两根又是我与姐姐所争抢的。对,就像现在我妻子有称手的羽毛球拍,儿子有心爱的桌球杆,当年我们也各自有心仪的锄头。
就像家里有老人、大人与小孩,侠客们有长剑、短剑、匕首一样,我们也有三种“锄”与“锄法”。
第一是小锄,木柄细而短,锄头小而窄。它主要用来在菜园里的萝卜白菜、茄子豆角间薅草。薅草像穿针引线,捉蝴蝶,抓蜻蜓,得小心翼翼。坐在小凳上,拿着小锄头,坐而论剑,是合适的。小孩子们刚开始学锄地,跟大人下大田薅草,手掌还小,握不住大人的锄头,当然也是由小锄开始。
第二是挖锄,枣木柄稍粗,三四尺长,锄头成铲形,又厚又重,紧紧地楔在柄首。菜园里的一二分地,我家黄牛施展不开,就像让罗成在灶屋里骑马耍枪,太委屈人家,所以一般是由祖父与父亲用挖锄开垦。大田论亩,有旱田与水田,黄牛责无旁贷,驾轭拖犁,披挂整齐,在方方正正的责任田里左旋画圈,无极生太极。但四个田头地角是明亮的犁尖巡游不到的,也得抡起挖锄翻地。到念初中时,我才长出抡起挖锄的力气,两脚开立,双手握柄,举锄过肩,汗流浃背,鼓舞余勇,翻一小块菜地,或挖一个地角。我左右手上的茧结,是儿时农事留下的遗迹,直到前几年才完全消失掉。祖父、父亲不同,他们的双手被各式农具形塑成农人的手,黑褐,粗砺,多筋节,密布厚茧;犁尾、锄柄、镰刀把,都被他们的手打磨光滑。我觉得他们强力而灵巧的双手,才是人子的手,没有辜负造物的用心。
第三就是此刻悬挂屋梁蛛丝间的大锄,也叫薅锄。它的木柄比挖锄杆身要细,要长,略超过成人身高,锄头也比挖锄轻薄不少,锄面是小锄锄面的两倍。其长度、弯曲度、重量,以及枣木杆的柔韧,都用来帮助农人保持紧张而又松弛的身体感,以便长时间地戴着草帽在大田作业。两脚一前一后,稍稍低头弯腰,双手握在木柄尾部,就可以驱动锄头,在麦苗、棉苗、豆苗、玉米苗之间搜根觅草,松土推肥,以至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时姐姐已经学会用薅锄,可以与母亲并肩立在棉苗垄里除草护苗,我只好拿着小锄,亦步亦趋地跟在她们身后见习。南风吹来,将正在打花苞的棉花苗吹得摇摇摆摆。母亲与姐姐的锄头出没在稍稍结皮的地面,割、刮、推、抹,将棉苗边野草划断,将土皮拉松推实。锄头或前或后,上下左右地翻飞,好像附上一只鸟的灵力,令我这个学徒目不暇接,艳羡不已。我现在想,她们运用大锄的技能,深合“轻拢慢捻抹复挑”之节律,孔子他老人家要是多看几眼,就不会以农事为鄙事了,恐怕也要心醉神迷于闻《韶》[注],感叹“乐其可知也”。祖父犁田,收稻割麦,父亲扬场撒谷,抹灰砌墙,以及我妻子打羽毛球,儿子在桌球馆做球王,他们胸有成竹,熟能生巧,也皆由此道。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圣人就真的知道这工农日常中挥汗如雨、“技进乎道”的场景吗?
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背去的可能就是薅锄,从诗中推断,他运锄技术应当也不错,所以才有劳作时的身心欣悦。
除开松土薅草,大锄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击壤”。黄牛将翻起的土块耙碎,但总有一些很犟的大土块,感染黄牛的脾气,不服周,拒绝粉碎。祖父、父亲就会用大锄,左一下,右一下,眼疾手快,“砰”地给它们一记重敲。这样腾挪跳跃、迅疾准确的技术,有一点像秦叔宝的“锏法”,李元霸的“锤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描述的,可能就是这个场景。
可能是通过各种锄法掌握了上身上手的“力”的技术,所以才对“帝力”有反身的思考。农民起义军最初的武器,估计也是扁担与大锄。祖父他们斥人多是“老子一锄头敲死你”,其狠厉大概也与这些屋梁间悬挂的大锄有关。此时此刻,他们要是看到满园荒草里,我摆弄割草机做着表面文章,而不是用挖锄除其根,用大锄小锄断其茎,估计也会大喝一声:“老子一锄头……”
【注】《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传为舜时的乐曲名。
使用挖锄挖地和大锄挖地时,劳动者呈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②有着强健有力、劳动改造的豪气。③技艺高超娴熟。④享受劳动的愉悦和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运用挖锄时,文章第6段中描述挖锄“又厚又重”,主要用于开垦菜园和翻田,需要“抡起挖锄”,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作者回忆自己少年时使用挖锄的经历,“汗流浃背,鼓舞余勇”,体现出劳动者强健有力,坚韧不拔的品质。
②第6段“但四个田头地角是明亮的犁尖巡游不到的,也得抡起挖锄翻地”说明挖锄主要用于开垦,将荒地变成良田,体现出劳动者强健有力、改造自然的豪气。
③文章第7段提到,大锄也叫薅锄,主要用于田间除草、松土、推肥。文章中描述母亲和姐姐使用人锄的场景,“锄头或前或后,上下左右地翻飞,好像附上一只鸟的灵力”,体现出劳动者技艺高超的特点。
④作者将大锄啪的使用与音乐、舞蹈、武术等技艺相提并论,认为其中蕴含着“技进乎道”的哲理,体现出劳动者在熟练运用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享受劳动的愉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