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2)分析结构思路
【考情简述】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主要题型分两大类。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必备知识】
一、散文线索及思路
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
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的问题。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
(1)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3)以情导“线”。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4)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四五次,可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我的老师》记叙事虽多,但都为表现对蔡老师的难忘:“回忆—依恋—思念”便是线索。
二、散文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作用
(1)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2)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 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2.中间句段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3)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4)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
3.结尾句段作用
(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3)暗示主题或深化作者感情。
4.引用性材料作用
(1)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2)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5.插入材料作用
(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
(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6.反复出现的句子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它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的效果。
【解题思路】
一、分析散文线索及结构思路
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特点
(1)结构安排。
①相承(承接、递进):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②相并(并列、对照):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③相属(总分、分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2)材料组织(组织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 上组织材料;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 )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构思篇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整体把握散文结构思路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散文的类型,依类型规律推知结构思路。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找出线索,梳理思路。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 ”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厘清散文的结构。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 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3.不同结构思路的分析方法
(1)直接梳理(分析)思路型。
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的一般模式: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已概括。
(3)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①全文的线索及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②思路特点: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③首尾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④选材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4.寻找散文线索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
5.散文线索的作用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
二、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1)内容主题(常规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常规角度):要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效果(特殊角度):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通常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
典型例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崛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⑪——“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⑫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⑬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⑭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台湾作家。
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答案】
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②然后写到国父纪念馆访梅;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1段“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
第2—7段,“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
第8—10段,“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
最后四段,“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回到现实,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母亲的河
魏巍
黄河,是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我从小对她就是熟稔的和亲昵的。我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黄河离我住的县城不算太远,离黄河五六里远,就能听到远远传来呼隆隆、呼隆隆,一种近乎天际滚过的轻雷。住在黄河岸上的人,大约十几里外在枕上就能听见这隆隆的涛声了。我第一次走到她的身边时,真要惊呆了。哦,这就是黄河吗?她那铺天盖地而来的赭红色的滚滚黄流,无涯无际,仿佛整个大地在向前移动,而你站在岸边,反而像站在船上向后漂去。我也曾登上邙山之巅看过黄河:遥望北岸,仅能看到一条窄窄的模糊的黑线;而向西一望,却是天连水、水连天,那汹涌澎湃的黄流,就像真的是从天上倾下来似的。唯有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
卢沟桥的炮声震动着全国青年的心。接着是敌寇深入华北,大片国土沦丧。当我面对着黄河滔滔的巨浪时,不知怎的,我再也制止不住自己的泪水。黄河啊,那一次我记不清洒向你多少泪水了!当时我写下了五百行的长诗,随之便离开了故乡。
在西安,我赴延安的行动受阻,不得不折返潼关。在这里我又看到了黄河。她刚从秦晋的峡谷里奔腾而出,顿时呈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一泻千里的气势是何等的豪迈!当我在汹涌的水流上回顾巍巍雄关,也许因为一种慷慨赴战的心情,觉得祖国的山河真是从来未有的壮丽!
此后,我接触的就是秦晋峡谷间的黄河了。一九三八年春初,我随军经山西吉县到延安去,正巧在壶口附近渡河。可是一来军情紧急,日军距我仅十五华里,二来黄河正在解冻,我们便急匆匆地踩着冰越过去了,哪能看到壮观的壶口瀑布呢!我只记得,当时每个人挟着一束谷草,边走边把谷草铺在冰上。黄河的冰足有一两丈厚,有一块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我们是沿着曲曲折折的冰的边缘走过去的。
在延安经过八九个月的学习,我又回到前方。这次是在壶口的上游佳县渡河。尽管黄河在秦晋峡谷中涛声震耳,常常发出狮虎一般的吼声,可是比起我故乡的黄河,我总觉得她不是黄河。我同伙伴们一起跨上木船,本来想在船浮中流时好好地欣赏一番,不想在艄公们的呐喊声中,船颠了两下便像箭一般地斜射到了对岸。从此,我便好多年没有见过黄河。
解放战争后期,我随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又在潼关南渡黄河。解放宁夏后,我便和我的团队一起,驻守在黄河边的一座小城。那时我朝朝夕夕都可以看到黄河,来往银川也要渡过她。这里虽不像我故乡的黄河那样浩瀚,但却比秦晋峡谷中的黄河宽阔得多。她行驰在贺兰山下的黄土高原上,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水流上不时漂过的羊皮筏子,也浮浮沉沉、悠然自得。她是多么尽职尽责地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塞北江南。
近几年,我又看了包头、兰州等处的黄河,还有青海高原“远上白云间”的黄河。黄河的源头对我自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未必有亲近她的机缘了。而近在咫天的壶口瀑布却始终没有观赏过,这不能不是最大的憾事。
终于,这次乘赴延安的归程之便,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
壶口在宜川境内,距县城还有一百多华里的路程。我们在宜川略事休息就上路了。路上,宜川的同志说,壶口是黄河唯一落差四十多米的大瀑布。正谈叙间,忽见前面的河谷里腾起了几丈高的白烟,仿佛大团大团的白云落在峡谷里。刚想动问,宜川的同志就指着白烟笑道:“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我们望见升腾着白烟的瀑布下,簇拥着的游人正在指指画画地观看,怎肯就此止步呢!说话间,我们就攀缘着晚岩跳下去了。我刚刚接近瀑布,想站在岩石上留一个影,不意被溅起的飞沫打得衣襟尽湿,不得不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忽听耳边有人叫:“彩虹!彩虹!”我仰头一望,果见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此时此地,虽上有惊涛凌空但不见其状,下有深渊雷鸣也不见其形,一切都为白皑皑雾蒙蒙的雪涛所掩盖,只觉山摇地撼,夺人心魂。
向北望去,那汹汹黄流简直像千万匹战马疾驰而来,两岸群山却似在惊飞后退。俯视窄窄的壶口,惊人的狂涛如同三条争相夺路的黄龙扑下断崖。啊!看,黄河在一霎时竟立起来了!呵,壶口瀑布,你哪里是什么瀑布呢?一条偌大的黄河,在秦晋峡谷间也足有四百米宽的黄河,要从仅仅三四十米宽的壶口冲过去,这该是何等的声势啊!世界上哪有这等声势的瀑布呢!不,这不是瀑布,这既不是高山断崖间那种雄浑的匹练悬空的瀑布,也不是静谧幽深的山林里那种如珠帘垂落的瀑布,更不是那种曲转曼回、细流如线、饮泣似咽的流泉;这是夺路求生的惊涛,是冲决一切的狂澜,是集万钧之力准备与敌决一死战的大军,是不容任何人轻侮的、黄河之被称为黄河的那种力量和尊严!
啊,黄河!我故乡的河,母亲的河,中国的河!
写于1992年(有删节)
文章在写自己观赏壶口瀑布之前,用了较多笔墨写个人的人生经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①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与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藉沙漠,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幻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膜拜,培育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③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④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得似苍龙腾越,令人叹为观止。就连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中,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称“异叶杨”。
⑤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⑥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野兔栖息,绿草丛边罗布麻花、羊萝泡花团锦簇。
⑦入秋再看弱水,两岸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秋风乍起,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⑧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蛰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⑨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⑩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甚至不能容纳船只通行。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⑪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顽强地存活着。
⑫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意思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没有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4000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洒生机和希望;弱水河世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⑬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乐。李聃登海而望,不禁感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⑭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西汉的张骞走来了,带着大汉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走来了,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⑮来到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有删改)
作者在第⑫段引用《大荒西经》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我”见到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的黄河,但始终未能见到壶口瀑布,人生经历的叙写有助于凸显遗憾之情,为后文描写壶口瀑布做好铺垫。②“我”在不同经历中所看到的黄河之景与壶口瀑布相互映照,展现出黄河或澎湃、或狂放、或从容等多种特点,有利于表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丰富内涵。③黄河见证着“我”早年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寄托着“我”的爱国热忱和战斗激情,“我”的人生经历与黄河作为“中国的河”的精神气质相互呼应。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中开篇即说“我多次渡过她的激流,也察看过她各段的腰身和雄姿,可是却没有观赏过有名的壶口瀑布,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后文又多次提到“哪能看到壮观的壶口瀑布呢”“这次是在壶口的上游佳县渡河”“近在咫天的壶口瀑布却始终没有观赏过”,在此“我”见到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的黄河,却始终没见到壶口瀑布,最后才有“那儿就是壶口瀑布了”,人生经历的叙写有助于凸显遗憾之情,为后文描写壶口瀑布做好铺垫;
②“我”在不同经历中看到不同的黄河之景,“那汹涌澎湃的黄流”,“顿时呈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显得那样从容不迫”,与壶口瀑布“头顶蒸腾的白雾中挂着一弯伸手可触的七色彩虹。此时此地,虽上有惊涛凌空但不见其状,下有深渊雷鸣也不见其形,一切都为白皑皑雾蒙蒙的雪涛所掩盖,只觉山摇地撼,夺人心魂”的磅礴绚烂相互映照,展现出黄河或的多种特点,有利于表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丰富内涵。
③“我”之见黄河,都是辗转祖国各地的战争生活的经历,卢沟桥事变为报国离开故乡的黄河,去延安受阻遇黄河,从延安回前方见到黄河,“解放战争后期,我随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又在潼关南渡黄河”……黄河见证着“我”奋战的人生,寄托着“我”的爱国热忱和战斗激情,“我”的人生经历与黄河作为“中国的河”的精神气质相互呼应。
2.①引用《大荒西经》意在说明弱水河并不弱。②它孕生灵、育人烟,播洒生机和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在文本中,作者引用西晋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先给读者一种弱水河极其柔弱的印象。然而,后文紧接着指出“事实上,弱水河没有想象中弱不禁风”,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方式,强调弱水河看似柔弱,实则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力量。它虽然最宽不过五十米,不能容纳船只通行,看似孤独、柔弱,但却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流淌千里,滋养着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它带着高贵的血统,出生于海拔 4000 米以上,寂寞地奔向戈壁,这种反差凸显了弱水河的坚韧不拔,说明它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弱不禁风。
②弱水河虽然被形容为“其水不胜鸿毛”,但它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提到“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弱水河孕生灵、育人烟,为荒漠戈壁播洒生机和希望”。在广袤的戈壁沙漠中,弱水河成为了生命的源泉。沿河行走的羊群跟随河水,人和动物都依赖着弱水河生存。它不仅孕育了生灵,还使得多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弱水河的存在为这片荒芜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打破了戈壁的荒凉与寂寞。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