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8)文体特征
【考情简述】
这几年对小说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考查,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文本特征、叙述方式、体裁特征。
【必备知识】
常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
1.真实与虚构
“真实” 体现在人物类型、故事类型、环境类型或叙述方式,“虚构”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环境的描写或叙述方式。“文学虚构”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具有文学艺术性;“文学真实” 建立在“文学虚构”之上,由“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使其富有文学真实性。
2.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
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拓展或补充情节,丰富或完善内容;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多角度展现人物形象;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拉近历史,(等)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等,主)故事更具艺术真实,]故事;更具张力。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
依据历史事实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鲁迅《故事新编·序言》)的严格的历史小说,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同上)的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
“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夺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比如:故事与新编(历史与虚构)
(1)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 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
(2)效果: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韵味、传奇(神话)色彩或浪漫色彩等;“新编(虚构)”的方式(要结合小说三要素及叙述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思想上赋予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
4.科学与幻想
“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 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二者的结合使文本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5.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
“英雄主义”是信念坚定、行为英勇,“浪漫主义” 是情怀美好、格调高雅。两者相辅相成,故事更生动感人,富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更加完美高大;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
6.穿插档案材料、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
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展现宏大的社会背景,升华主题。
7.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
即以小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8.突出群体、淡化个体
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9.散文化
散文化注重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如清新淡雅、迷离梦幻、幽伤沉郁等),语言抒情化(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10.对话体小说
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考查形式】
如:①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②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③结合本文,谈谈科×××与×××的关系。
【解题思路】
1.审题思路
(1)读懂“陌生”的含有文体特征的元素。①理解“元素”内涵;②从文中找到并概括元素对应的内容。
(2)根据文本内容和题干要求,结合相关阅读经验,明确命题指向。
2.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
(1)文体特征角度题型:先分别解说文本各元素(文本呈现+效果) ,后总结各元素结合的主题意义。
(2)文体特征关系题型:双元素相互作用分开解说(作用+文本呈现+效果)。
(3)文体特征作用题型:人物、情节(内容或结构)、环境、主题、艺术效果(读者)。
3.解题技法
鉴赏小说文体特征“3注意”
(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
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
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
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
典型例题
【题目】
(2024广东·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
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答案】①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无论是替“财神”多讨两个饺子还是后面如小狼般的愤怒,都展示了“我”孩子般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②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从供饽饽、丢饽饽到我重新发现饽饽,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③深化小说的主旨。儿童眼光的单纯和逻辑思维的简单,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儿童视角因为主体的特殊性有独特的表达作用。儿童纯真,思维简单,认知能力有限,从而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都有特别效果。
①“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儿童的世界简单,情感爱憎分明,前面同情“财神”,替他多讨两个饺子,后面则如小狼般愤怒,两处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
②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儿童在很多事情上看不透彻,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反而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故事简单呈现供饽饽、丢饽饽的过程,最后我重新发现饽饽,没有深入挖掘相关原因,尤其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
③从小说主旨看,儿童眼光单纯而且逻辑思维简单,“我”憎恶“财神”后直接要抢回饽饽,找不到也不能理解母亲为和要让我“跪”“财神”,最后饽饽又回来了,“我”只是惊喜,没有思考原因。以此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物质极度贫乏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
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
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
“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
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部队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
(有删改)
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如小红脸、崔长胜等,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如“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部队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等,体现底层百姓对于抗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意于描写战争来临前的描述“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他们走向斗争行列,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由“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显著念婪地扩大”的弹窝、“颓翻”的墙垣、“飞扬着”的茅草、“炕底下的尸骸”,让人感受到曾经的战斗的惨烈,赋予了为保家卫国牺牲的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的精神,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2.①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②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③小说的语言虽然较为平淡,但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这类小说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可从虚化人物、淡化情节、注重环境描写、语言散文化等角度分析。
①从情节看,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情节,这篇小说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因为爱花,所以卖花,结尾表明老妇人卖花原因,也是水到渠成,没有波澜,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②从意象看,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是“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这种花与众不同,淡雅,幽香,本身就充漫诗意,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如老妇人的形象。③从语言看,这篇小说的语言较为平淡,但“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等语言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符合人物特征,突出了老妇人身上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