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5)环境
【考情简述】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中“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点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在小说阅读中是常考题。“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属于“鉴赏评价”部分,要求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和鉴赏,即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点明环境的特点,指出环境描写的手法,分析环境的作用等等。如何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分析其具体的作用是高考的核心要求。
命题思路
从历年考题看,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多为主观题,环境既有社会环境,也有自然景物,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命题者往往从以下角度考查: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赏析环境描写,包括分析环境描写所用的手法,概括环境的特点;
3.说明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包括对塑造人物、安排故事情节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概念阐述】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通常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考查形式】
题型一 环境描写的特点
如:×××段(句)写的非常十分精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型二 环境描写的手法
如: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题型二 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1)小说中的×××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解题思路】
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
1.概括自然环境特点
主要从景物的“形、声、色”等角度进行概括,从这类描写的句子中总结出共同特点,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若没有这类词语,要自己概括。
2.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1)从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2)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3)从描写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4)从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3.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1)从描写技巧方面看。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描写角度方面看(主要是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如形、声、色等方面);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同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等。
(3)从修辞手法方面看。
借助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来描写环境。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的作用。
①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②人物方面:烘托人物心情;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人物命运。
③情节方面:展开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④主题方面:象征或揭示主题;丰富、深化文章主旨。
(2)社会环境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具体场所)和生活环境。
②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作品所蕴含的主题。
典型例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捞鱼
金光
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以排除库区所积聚的泥沙。泄洪的场面十分壮观,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
大坝泄洪冲走了泥沙,也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它们身不由己地被巨大的引力吸进泄流孔,再通过水流冲向空中,继而重新落入河道。大半的鱼不是被冲击力击昏就是被泥沙呛昏,落到河道后就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带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
于是每当大坝泄洪的时候,人们会形成一支捞鱼大军,拿着自制的鱼捞子,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到大坝下游捞鱼。他们赤膊上阵,站在河岸上用捞子不住地在滚滚河水中探捞。运气好的话,一天可以捞几百斤大鱼,拿到集市出售。然而,捞鱼是危险的。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捞鱼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沉没在滔滔黄水之中。每年泄洪期,总会有人葬身黄河。
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但别人不算这笔账,依然兴致勃勃地扛着捞子去捞鱼,依然有因追鱼而被河水吞没的悲剧发生。去年夏天他在河边锄油葵时,就曾救过一个人,但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人被水冲走了。
今年的大坝泄洪还像往常一样,提前一周对外通知,政府再三强调不准人们私自到下游捞鱼,还安排了社区干部到几个主要路口值班,阻挡那些不听话的人。但是,泄洪的第一天似乎就放蜂了,许多人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灯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起了“游击”。想起去年教人的情景,这天一大早,余振东就站在他家田边不住地劝说,可没人听他的话。他只好摇摇头,无奈地钻进油葵田里除杂草。
这时,他听见有孩子的声音:“爸爸你走慢点儿。”余振东心里一紧,透过面前的葵花,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也许是没有走过鹅卵石的河滩,一颠一颠儿地歪着身子。
他赶紧出了地,对大人说:“大哥,捞鱼太危险了,你咋把孩子也带到这儿?”
那人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没事。”
“咋会没事呢,你们真不知道害怕。”
“我们不下水,就在岸上捞。”
“那万一有个闪失呢,你们还是回去吧。”
那人只对他笑了一下,转身拉着孩子继续往河边走去。
余振东也跟了过去,盯着孩子不说话。
一条鲤鱼翻着白色的肚皮向河边漂来,孩子看见了,喊大人快捞,大人把鱼捞子一甩,罩住了。孩子高兴地接了鱼,放进了编织袋里。
余振东望着远处滚滚的河水,又看着全神贯注捞鱼的一对父子,心想:万一他们真滑进水里咋办?于是他飞快往家跑,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那捞鱼人笑话他:“竹竿不绑网子咋能捞住鱼?”余振东绷着脸不说话,找了个石头平面坐了下来。
河边,有喊声,有笑声,还有浪漫的歌声。有捞满了一袋鱼离开的,也有拿着空袋子刚来的,谁也不在意坐在石头上的余振东。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高声喊道:“快看,一条大的!”
河道里,一条足有五六十斤重的大鲤鱼横着身子从上游漂了过来,岸边的人都举起捞子,等到大鱼漂到跟前狠劲甩去。但大鲤鱼忽然一翻身,又沉到水里,继续往下漂,人们甩下去的捞子都落了空。
那位父亲有点儿不甘心,举着捞子沿河边追去,儿子也跟着往前跑。不料,大人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进了河里,他虽猛力挣扎,可水里的石头太光滑,不但没有爬到岸上,反而往深水里漂去。
“爸爸,爸爸——”儿子撕心裂肺地叫着,不顾一切地在河边追。
余振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那人摸着竹竿后,拼命地抓着,余振东顺着水劲儿,慢慢地往岸边拖动。几个回过神来的捞鱼人也跑过来帮忙,终于将落水的人捞上了岸。
那人浑身泥巴,先是瘫睡在那儿,不一会儿吐了几口黄水,抬身坐起,抱着大哭的儿子一言不发。良久,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河岸。
起初,余振东也瘫坐在那儿,看见那对父子走远了,才提着竹竿又回到那块平面石头上,死死地盯着河边的捞鱼人。
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
(有删改)
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一、二段对黄河泄洪场面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描写黄河大坝泄洪的场面,渲染了黄河泄洪时壮观、热闹的氛围,暗示捕鱼的危险。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引出下文。③壮观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理解的能力。
环境描写可以从自身作用、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作答。
从环境本身,“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通过“喷薄而出”“扬起”“腾起的云烟”等词汇描写黄河大坝泄洪的场面壮观,渲染热闹的氛围,也说明这样的场面不应有人在场,因为十分危险,暗示后文捕鱼的危险。
从情节上,“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以排除库区所积聚的泥沙”,交代了泄洪的原因,让故事的结构更完整;“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带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交代了泄洪时,有大量的鱼可捕捞,引出下文的故事,引出捞鱼大军的出现。
从效果上,第二段写泄洪冲走了各种鱼类,它们继而重新落入河道,最终被带到河边浮沉着,有的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这些内容设置悬念,这些被冲到河边的鱼没人捕捞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 们
巴金
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屋子里是黯淡的灯光,急促的呼吸。
我陪伴着躺在病榻上的弟弟。
我失掉了父亲和母亲。在我的生活里唯一的亲人就是这个十三岁的小弟弟了。
外面街上,那些新进城的高举太阳旗的兵在抢劫,在放火,在杀人。受害的就是我们那些贫苦的弟兄,也就是我常常在街上看见的那些人。我听见他们的哀号和求救声。声音响成了一片,里面也有妇人和小孩的声音。我明白我们的弟兄们遭到残酷的屠杀了。
那些血,那些尸体,那些被毁坏了的家!我不敢想。
我守住弟弟的病榻,不敢出去看一眼。
我等着太阳旗进来,我又祈祷着太阳旗不要进来,为了我的弟弟。
弱者的恐怖,弱者的耻辱,弱者的悲哀——我全感到了。
外面仍然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哥哥”,弟弟忽然坐起来,高声狂叫。他那只发烫的手紧紧捏住我的手。他望着我的眼睛。我连忙把头掉开,我害怕看到他眼里的强烈的火光。
“哥哥,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人更高贵的生物罢,是不是?”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那么我们算不算是人呢?为什么还有比我们更高贵的呢?”
对于这样简单的问话,我平日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出来。然而现在我能够说什么呢?外面街上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我们的弟兄们让人任意侮辱、残杀,像一只狗,一头猪。我在屋子里怀着恐怖的心情等待死亡。我能够回答弟弟说,我们是人吗?
“为什么我们应当像猪似地让人宰杀呢?为什么我们应当做别人的枪靶子呢?告诉我!”他不肯放松地追问下去,他用力摇我的胳膊,他战抖的声音在房里四处飘荡。“我们不也是人吗?为什么我们生来就受虐待、受侮辱呢?哥哥,告诉我,为什么他们要来占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呢?”
我没法回答他。他的叫声刺痛了我的心,我好像受着凌迟的刑罚。
“为什么不回答呢?你这个胆小鬼!”弟弟狂怒地骂起我来。他捏紧小拳头朝我的身上乱打。我一点儿也不躲避。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弟弟终于拿开了手。然而他低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
弟弟的哭使我忘了心痛,我马上去安慰他:“是哥哥得罪了你罢,不要气,你用力痛打哥哥好了……”
“哥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这样迸出了这一声哭叫:“你把我杀死罢!这种做别人的枪靶子的生活,我不要再过下去了。我迟早会被他们杀死的。……那么还是请你杀死我罢。死在哥哥的手里倒强似活着去吃别人的刀尖和子弹……”他抓住我的胳膊哀求,狂叫。
“轻声点,不要让日本兵听见,他们会跑进来的。”我恐怖地说,就伸出手去蒙他的嘴。
他推开我的手,只管说下去:
“哥哥,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吗?在这个世界上不全是一样的人吗?……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有光,有热,有花,有爱,我却应当做枪靶子呢?为什么我们的亲人要被他们杀死,我们房屋要被他们烧光呢?……学堂里、教科书上明明说我们的身体构造和他们的完全一样,我们和他们都是一样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我们应当把自己养肥来给别人做枪靶子呢?哥哥,我不要活了,请你把我杀死罢……你哭了!哥哥,我知道你爱我。你不肯杀我。那么你愿意让日本兵来杀死我吗?”
我望着我的手,我的手在打颤。我抚摩我的胸膛,我的心也在颤栗。我害怕我真会用我自己这双手杀死我的弟弟。弟弟说得对。他活着,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花,没有爱。他活着,只是为了给别人做枪靶子。像这样地活下去,还不如死了好。与其留着给高举太阳旗的兵开刀,还不如由做哥哥的我亲手杀死。
然而我看见弟弟那张可爱的脸,那张让眼泪打湿了的、被热情烧红了的圆脸,我的心又软了。我连忙扑过去,抱着我的弟弟,我狂吻他的脸颊。我坚决地说,我要保护他,决不让日本兵来伤害他。我要用尽一切力量不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
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1931年9月29日深夜
小说结尾为何要再次写外面恐怖可怕的环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
(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①结尾处的外面恐怖可怕的环境,是“我”和弟弟在室内所感受的,再次写能突出“我”和“弟弟”的恐惧,增强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引发对其命运的担心。②结尾再次写恐怖可怕的环境,呼应了前文,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恐怖场景,强调了战争对人们的持续威胁,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考生要结合重复的环境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上文讲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我”的弟弟非常恐惧,哀求“我”杀死他自己,“我坚决地说,我要保护他,决不让日本兵来伤害他。我要用尽一切力量不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接下来由写到“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这是“我”和弟弟在室内所感受的环境,外面恐怖可怕的让“我”和“弟弟”再次感受到了被侵略、被屠杀的死亡恐惧,增强读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同情,引发对人物命运的担心。
文章开篇就写“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中间出现两次“外面仍然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外面街上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结尾又是“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结尾再次写恐怖可怕的环境,结构上前后呼应,首尾呼应,反复描写外面恐怖可怕的环境,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恐怖,强调了战争对人们的持续威胁,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氛围的营造、表现主题等角度考虑。
以“站”来描写月亮,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地上人们聚会,头上一轮明月,“站着”突出了月亮的存在,表明周围环境的静谧;月亮都站了起来,人们自然要严肃起来,此处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
“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月亮喻为伟大的听众。这样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说明孩子的讲演的精彩和成功。侧面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前文说“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会场氛围已经庄重起来,此处更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人们对王根讲演内容的认同,共同抗日的决心。此处对月亮的刻画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