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 (3)形象

分享:杨老师 11-27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1.00点

【考情简述】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人物形象的概况或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概念阐述】

一、人物形象的概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人物形象的分类

按照在小说中的地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要人物:小说的主人公,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2)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在小说中占次要地位的人物。

(3)故事叙述者:小说中讲述故事或参与故事情节的人物,其既有可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有可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考查形式】

题型一 人物形象特征构成

1.人物心理分析型

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的心理

2.结合情节分析型

如:结合故事情节,概括×××的形象

3.整体概括型

如:×××精神(形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的。

题型三 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如:你认为作者刻画×××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2.次要人物的作用

如:“×××”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事物形象的作用

如: 本文多次提到×××,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的用意。

 

【必备知识】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如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等。具体描写方法及作用如下:

(1)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如鲁迅《祝福》中的对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

(2)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神态和人物心理关联,透露的是人物的内在情感。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格;展示人物的内心,活现人物,反映人物的命运;透视时代印记等。如鲁迅《祝福》中描写众人谈论祥林嫂的孩子被狼吃时神态。

外貌与神态不同。前者包括外貌嘴眼鼻脸发肤着装,多从静态方面呈现而暗示身份,表明外在特征;后者集外貌、动作、心理于一体,多从综合方面表现人物性格而暗示心理,呈现内在性格特征。

(3)动作描写。每一个动作都在替心理活动发声。

作用:表现人气性格特征,体现人物身份、地位,人物心理活动进程,推动情节发展,照应某些段落。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关于林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传神至极。

(4)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思想变化、行动的内在依据,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具体而又细微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起到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其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其方式主要是借次要人物、借事物形象、借环境描写陪衬烘托。

作用:①从人物衬托侧面描写突出人物性格。②从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突出人物心理。③从他人评论侧面描写彰显人物特点。一是作者的评论,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论,三是评论方式的变化:反话正说、正话反说等。

 

【解题思路】

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

1.概述人物形象特点

(1)抓取主干概括人物特征。

①从故事情节角度概括: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因此,抓住情节,就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从人物描写角度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尤其是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从环境及人物关系概括: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离不开其生活的历史背景,而背景又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抓住环境特点及人物间的关系也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梳理内容完善人物形象。

①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侧面描写):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介绍和评论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价入手, 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②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也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1)明角度,定方向。先明确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还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还是二者结合。

(2)找原文,细分析。从原文找出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对应的文本内容,分析清楚这些内容是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出这些手法是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白哪种特点。

(3)析效果,组答案。最后指出使用这些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并结合题干要求分条列点整理题目答案。

3.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从“自身作用”看,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②从情节和线索看,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③从衬托主要人物看,这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④从主题看,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⑤从环境看,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⑥从“‘我’的作用”看,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与散文中的“我”有所不同,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作为故事的见证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3.事物形象的作用

(1)从自身作用看,物象作为小说形象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2)从人物形象看,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

(3)从情节结构看,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在小说中,物象反复出现,能串连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4)从环境描写看,一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5)从文章主题看,“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典型

【题目】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咪的故事

王蒙

要不要养猫?怎么养呢?

女儿说:“咱们住到平房小院了,快养一只猫吧!最漂亮、最温柔和最招人疼的动物就是猫。人有什么不痛快的事,一摆弄猫,就全忘啦!”

奶奶说:“快养猫吧!昨天晚上,就在暖气片下面,一只小老鼠爬来跑去,它根本就不怕人!”

妻子说:“养猫最毁东西,它没事磨爪子,把地毯,把沙发巾,把新潮家具都会毁掉…… 又偷肉偷鱼偷奶!什么不吃,它也要上桌子闻上一遍……再说,猫屎谁管? ”

儿子说:“养猫就要剪掉猫的爪子,还要给猫做去势手术,那样的猫就好养了。李院长和赵主任家的猫就是这样经过安全处理的。经过安全处理的猫,有猫的各种好处,没有猫的各种缺点。”

最后由教授——一家之主,做结论:第一,猫还是要养的。第二,为了猫道主义,不 要给猫剪爪子做手术,不要妨碍猫的天性。第三,如果养猫,必须确立一套规矩,不准猫进卧室、客厅、书房,只准猫进厨房和饭厅。当然,猫在户外的活动不受限制。为此,只能从很小很小培养起一只猫,使它适应咱们家的养猫规则,适应咱们家的猫的生活方式。

小猫来了,白色的细长毛,灰蓝色的眼睛,黑鼻头,红嘴,脑瓜顶上有两瓣黑斑。见到人,它发出细而长的声音“咪呜——”,曲折起伏。

大家开始按照教授所确定的,能够被各方面所接受的原则开始养猫。女儿为猫找了一个大木匣子作窝。奶奶专门为猫做了一个小褥子。虽然褥子里装的是旧棉絮,但对于猫来说,这至少应该算是“四星级”旅舍的条件了。

但是猫儿对它的“四星级”卧榻显出了十足的“难以适应”。白天晚上,它都不肯在木匣里呆。它总是凑到各个房间,特别是客厅门口,凄楚地哀叫。显然,它希望有人活动的房间能对它开放门户,希望人们能够容纳它的共存。开始,人们感到它的哀求的叫声婉转动情,充满着幼者弱者的天真无助与对主人的殷殷期待:“你们不要我了么?放我进来吧,我只在一个角落呆一会儿……不要让我自己睡在厨房,离开主人我多么害怕……”它的咪呜声曲折起伏。

最动人的抒情曲在持续三分钟以后也会引起厌烦。

有一次,当儿子打开门,准备给吵闹的猫以适度告诫的时候,不等告诫生效,猫儿已经滋溜钻进了屋。“死猫,进屋了。”儿子说。于是展开了对于猫的围剿。猫吓得钻入柜子底下,抖个不住。人越伸手去捉它,猫便钻得越深,似乎要钻入墙角墙缝。这种表现显得益发不高尚,不光明正大,甚至带有故意与人做对的意思:你不让它进屋,它偏进屋;你想捉住它,它偏藏藏躲躲不让你捉。它究竟要干什么?它找人追人哀鸣要求进屋,不就是和人亲,对人好,喜欢人么?那它为什么不听人的话,不合人的意,而且和人对着干呢? 它是不是陷入猫的怪圈了呢?它是不是陷入心理动机与行为效果的矛盾中去了呢?

反正它最后被捉出来了。它当然不是人的对手,它挨了一顿打,被抛入“四星”木匣。 它的两眼大睁、上视,眼珠里反映着电灯泡的红光,本来的灰蓝色的眼睛变成令人不快的褐红色两枚弹子。不知道是猫眼充了血,还是电灯光与波斯猫眼珠之间的光学反射作用,使猫眼变得那么褐红得骇人。人们不再用软语和爱抚来劝慰它安心木匣,而是咆哮着喝斥说:“你再捣乱,揍不烂你!”

经过一次比一次严厉的训斥与体罚以后,猫似乎终于明白了,也不得不接受了主人对自己的要求。它长大了,长胖了。除去吃饭喝水拉屎拉尿及其前前后后懒洋洋地、漠然地伸伸腰,动动爪子和尾巴以外,猫不再走出木匣了,甚至连咪呜也很少了。它的嗓子似乎愈来愈嘶哑了。

“这回猫倒挺老实的了。”

“可是这个猫太傻,太懒,太蔫!是不是心理上有毛病?怎么它不上房,不叫春?”

人们议论着,笑着。只有教授有点严肃又有点沉重,他说:“我看这个猫的性格扭曲了。”人们笑了起来。他又说:“我看它缺少的是爱呀!”他叹了一口气,大家沉默了。

此后,忽然有一天,猫不见了。

“四星”级木匣空空荡荡。猫食盘与猫水碗无“人”问津。当慷慨慈善的主人想把鱼头鱼刺鸡臀鸡爪牛肉硬筋赏赐给依赖人恩过活的小动物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失去了施恩的对象。这猫是怎么丢的呢?上房了?迷路了?猫还会迷路吗? 出大门了,被抱走了?很可能。探讨了一番,没有结论,女儿大哭了一场。

五天以后,教授忽然心事重重地讲了一个故事:据晚报刊载,市郊一个区为防止狂犬病的传播,规定在某月某日前,必须把所有的家养狗消灭或上缴集中处理,某月某日为“无狗日”,这一天见狗,人人得而诛之。有一家兄弟,偏爱一狗,这一天把狗藏在房中,搂着狗,不让狗出声吠叫,一副与狗共患难乃至共存亡的架式。谁知天色黄昏之后,人也松懈了,狗也受不了了。突然,狗跑出房间,跑出宅院,跑上大街。兄弟俩在后面追,狗在前面跑。打狗的积极分子在后面追,狗在前面跑。石块木棒纷纷向狗身上落去,狗在前面跑。人们大声吆喝,狗在前面跑。

人们使用了弹弓、飞镖等土,“武器”,狗在前面跑。最后狗筋疲力尽了跑不动了。 爱狗的两兄弟终于追上了狗。他们用身体保护狗,宁愿以自己的身体代狗受木石的打击。忽然,狗叫起来,咬断了兄弟之一的喉管。晚报记者指出:两兄弟不按规定办,自作自受。

大家没说什么。觉得教授的故事很不得体。

又一周之后,凌晨,全家都在沉睡,忽然听到阿咪的咪呜声,声音响亮,完全没有哀求的意思,嗓子也毫不嘶哑了。

教授一个蹦子从床上跳下来,赤身穿上大衣去欢迎它。全家都起来了,欢呼着,欢迎这个猫。教授急急忙忙从冰箱里找来了牛肉和牛奶,准备用最新鲜的高质量动物蛋白来欢迎这只猫。而且,他们打开了每一个房门。他们准备优礼有加地请猫进入任何它“认为方便”的房间。

咪咪,咪咪……教授叫着,妻子叫着,儿女叫着,儿媳妇也叫着。年已两岁的孙子醒了,也叫着。叫咪咪的合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阿咪舐了舐牛奶,嗅了嗅牛肉。阿咪很瘦,毛显得很长,也挺脏。但它的眼睛闪闪发光,兴奋而且野性,好像刚刚打了一个胜仗。阿咪抬起头一个又一个地看着大家。几乎可以说是检阅。然后它走近一个又一个的房门,走近一个又一个它想进而不可得的房门,它看了每间房内的摆设。众人屏神静气,不出声。

然后阿咪突然转身,一溜烟一样地爬上槐树,跳上屋顶,回身望了望惨叫着它的主人们,离去了。

(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来刻画人性弱点的。

                                                                                              

                                                                                              

                                                                                   

 

【答案】①借助小猫刚出场时天真可爱的“白毛蓝眼黑鼻红嘴”的外貌,与人类为养猫而设定种种规矩时的丑陋嘴脸形成对比,刻画出人性的自私与冷漠;②借助小猫神色的前后变化,从原本的天真可爱,到“眼珠里反映着电灯泡的红光”“懒洋洋”,再到得到自由后的“闪闪发光”“兴奋而野性”,凸显出猫的天性受到的压迫,刻画出了人性的粗暴与蛮横;③借助小猫叫声的前后变化,从原本的曲折起伏,到后来的凄楚沙哑,再到最后的“声音响亮,完全没有哀求的意思”,暗示了小猫对人态度的转变,表明伪善而傲慢的人类终究会受到自身人性弱点的反噬。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借助小猫那初登舞台时,天真可爱的“白毛蓝眼黑鼻红嘴”的外貌,使小猫增添了几分俏皮与可爱。然而,这么让人感到可爱的小猫却因人类为了自身的便利和喜好,而被设定了种种规矩,从而凸显了人类的一张张伪善面孔的丑陋。他们为了一己私欲,将小猫囚禁在狭小的空间,限制其自由,展现出了人性中最自私与冷漠的一面。

②小猫的神色,原本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随着人类规矩的束缚,逐渐变得沉闷与压抑。它的眼珠里,曾映照着自然的光辉,如今却反映着电灯泡的红光,显得那般黯淡无光。它变得懒洋洋的,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而当它终于挣脱束缚,重获自由时,那双眼睛又变得闪闪发光,充满了兴奋与野性,仿佛回到了最初的自己。小猫神色的前后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天真可爱,到“眼珠里反映着电灯泡的红光”“懒洋洋”,再到得到自由后的“闪闪发光”“兴奋而野性”,这一变化,不仅凸显了猫的天性受到的压迫,更深刻地刻画出了人性的粗暴与蛮横。

③小猫的叫声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时,它的叫声曲折起伏,充满了对人类的渴望与追求。然而,随着人类的冷漠与忽视,它的声音变得凄楚沙哑,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怨与痛苦。最终,当它彻底摆脱了人类的束缚,它的叫声也变得响亮而有力,完全没有了哀求的意思,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这一转变,不仅暗示了小猫对人态度的转变,更深刻地揭示了伪善而傲慢的人类,终将受到自身人性弱点的反噬。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坏孩子的故事

马克·吐温

①从前有个坏孩子,名叫吉姆。吉姆没有一位生病的母亲——也就是他没有一位笃信上帝、身患肺病、倘若不是爱子情深而宁愿躺进坟墓安息的母亲。然而,主日学校[]课本里的坏孩子大都叫詹姆斯,并且都有一位生病的母亲。她们都用温柔凄婉的歌声哄孩子入睡,然后跪在床边流泪。可是,吉姆这个小家伙情况不同。他的母亲安然无恙——没生肺病,不但不虚弱,而且挺健壮,也不敬重上帝;此外,她对吉姆毫无疼爱之情。她常说,即便吉姆折断脖子,对她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她总是用打屁股的办法催吉姆睡觉。她要离家的时候,还要赏他几个耳光。

②一次,这个吉姆偷出厨房钥匙,悄悄地溜进厨房,偷吃了果酱,随后又把果酱瓶子装满焦油沥青,好让他母亲看不出破绽;吉姆并没有顿生恐惧,也不觉得仿佛有什么声音悄然对他说,不听妈妈的话对吗?这么做不是罪过吗?坏孩子们偷吞了自己善良母亲的果酱之后有什么报应呢?也没有独自跪倒在地,保证今后不再作恶,然后轻松愉快地站起身来,对母亲告以实情,请求宽恕;而母亲则是泪流满面,满怀欣慰感激之情向他祝福。不!这是课本中其他坏孩子的情况;至于吉姆,完全是另一码事。你说怪不!吉姆偷吃了果酱,还粗俗下流地说真棒;他把焦油沥青装进果酱瓶,也说真棒,还哈哈大笑,说那老太婆发现之后,必定会气得暴跳如雷,哼哼呀呀地说不出话来。后来母亲果然发现了,但他硬说不知道,结果挨了一顿臭揍,泪流满面的竟是他自己。吉姆什么事都干得稀奇,与课本上的詹姆斯们迥然不同。

③有一次,他爬到农场主阿科恩的苹果树上偷苹果。可是,树枝没有折断,他既没从树上跌下来摔断胳臂,也没有被农场主的大狗咬伤,尔后也没有卧床数周,闭门思过,从此变好。总之,绝没有那回事。吉姆偷够了苹果之后,安然爬下树来;对那条大狗,也早有准备,那条狗一扑过来,他一砖头扔过去,正好击中了它。说也奇怪——这类事情那些文雅的小书里从未写过,那些小书里面画着一些身穿燕尾服和短腿的马裤、头戴响铃礼帽的男人和腋下夹着无裙环衣裳的女人。任何一部主日学校的课本都没写过。

④有一次,吉姆偷了老师的铅笔刀,但又害怕老师发现了会受到惩罚,于是便把小刀偷偷地塞进乔治·威尔逊的帽子里——乔治是可怜的威尔逊寡妇的儿子,他的品行端正,被公认为村上的好孩子。乔治对母亲的教诲从不违拗,一向诚实,而且勤勉好学,他对主日学校尤为崇信。可是,后来那把小刀竟从帽子里掉了出来,可怜的乔治耷拉着脑袋,羞得无地自容,好像真的自认有罪。而那位伤心的老师认定小刀是他偷的。当老师举起细软的鞭子,准备抽打他那发抖的双肩时,那位纯属杜撰的白发地方治安官并没有突然出现,更没有神气十足地说道:饶恕这位品德高尚的孩子吧——罪犯正站在那儿发抖呢!休息时间,我正好从校门口路过。虽然没人看到我,而我却看到了偷窃的人!因此乔治没有挨打,那位可敬的地方治安宫也没有给感激涕零的师生们布道,然后牵着乔治的手,说他这样的孩子值得称赞,领走乔治跟他同住,让他打扫办公室、生火、跑差、劈柴、学法律、帮他内助料理家务,工余时间尽情玩耍,每月领取四角钱的报酬,自行其乐。不!书上会这样写的,但吉姆遇到的却不是这样。那个老不死的法官没有插进来制造麻烦,结果,模范孩子乔治挨了一顿臭揍,吉姆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你知道,吉姆恨透了那些模范孩子。吉姆说,他最瞧不起这些娘娘腔。这就是那个没教养的坏孩子吉姆所使用的粗俗语言。

⑤但是,发生在吉姆身上奇而又奇的一桩事是:他在一个礼拜天去划船,并没有被淹死;又一个礼拜天他去钓鱼,遇上暴风雨,却没有遭雷击。嗨,您不妨翻查主日学校的全部图书,从头至尾,反复阅读,您也绝不会发现这种事情。啊,绝对不会!相反,您会发现,所有在礼拜天划船的坏孩子没有一个不淹死的,所有在礼拜天钓鱼又遇上暴风雨的坏孩子都遭雷击。吉姆为什么总是能避开这些灾难,我也说不清个中的缘由。

⑥吉姆的活动有符咒庇佑——准是有符咒庇佑。任何事儿都伤害不着他。他游动物园时甚至把一捆烟叶塞给大象,那大象也没有甩开长鼻敲碎他的脑壳;他翻遍食厨,却从来没有把硝酸错当成薄荷饮料喝进肚里;在安息日,他偷了父亲的枪出去打猎,也没有崩掉三四个指头;他一时气急,揍在小妹的太阳穴上,小妹也没有头痛不止,过夏就死。不!她居然复原了。最后,吉姆终于离家出走,浪迹海洋。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景况凄凉、孤苦无助,也没见他亲人长眠于安静的教堂墓地,那座他童年时期墙上爬满青藤的房屋也没有倒塌。啊,不!他跟个浪人似的,喝得酩酊大醉,没进家门就进了警察局。

⑦吉姆成年之后结婚成家,后来又有了许多儿女。一天晚上,他突然抡起板斧砸碎了全家人的脑袋。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现在他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

⑧诸位请看,主日学校的课本中可从来没有哪一个坏詹姆斯,能像这位有符咒庇佑、无法无天的吉姆这样走运,这样称心如意的。

(商振永译,有删减)

【注】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欧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教学内容除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外,也有读、写、算的基本知识。

 

【练习】阅读下面《红楼梦》第三回两首《西江月》词,对照本文分析吉姆和贾宝玉这两个典型的坏孩子形象有何异同。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答案】(1)同:都叛逆,与传统教义和世俗观念格格不入。(2)异:①表现不同:贾宝玉虽被封建伦理道德否定,却是个保持着善良天性的人;吉姆偷果酱、苹果、铅笔刀,栽赃好人,杀妻灭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②结局不同:宝玉先前锦衣玉食,贾府败落后,结局是“贫穷难耐凄凉”;吉姆坏事做绝却从未遭报应,利用欺骗和无赖手段发了财,当了议员,结局称心如意。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从相同点角度看:本文中的吉姆在“星期日学校”里干各种“坏事”,贾宝玉不事科考,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对封建国家无用。因此二人都叛逆,与传统教义和世俗观念格格不入。

(2)从不同的角度看:①二人的表现不同:判词认为贾宝玉“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却爱护女人,重情重义,保持着人性的善良;而吉姆偷果酱、苹果、铅笔刀,栽赃好人,不顾亲情抡起板斧杀妻灭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其行为表现了人性的恶。②二人的结局不同:结合“富贵不知乐业”“纨绔与膏粱”可知,贾宝玉在贾府败落之前锦衣玉食,贾府败落之后贾宝玉的结局是“贫穷难耐凄凉”;结合“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现在他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分析可知,吉姆坏事做绝却从未遭报应,利用欺骗和无赖手段发了财,当了议员,结局称心如意。

阅读全文
小说 (3)形象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