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高考散文题知识点梳理汇总

分享:杨老师 04-28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3.00点

基本知识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

二、散文的分类

1.写人记事类散文

2.写景状物类散文

3.议论说理类散文

4.文化游记类散文

读文步骤

一、读文步骤

第一步串“形”

首先,明确何为散文的“形”,便于在阅读时“抓形”

所谓“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阅读文本时,首先根据题目及所写内容,区分散文类别,便于在阅读时找出其“形”,“抓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概括每个段落层次的含意,梳理出文本所写的内容。

其次,思考“怎么串”,这就需要“捉线”和“辨法”

“捉线”就是捕捉线索,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文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辨法”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分辨其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谋篇布局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第二步聚“神”

神,就是文章的情感、主题、意蕴等。聚“神”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1.思考“形”背后隐含的东西。可以采用“询问法”,就是询问为什么写这些“形”,然后思考。

2.瑞摩重点语句。作者情感态度转换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等是揣摩的关键。

3.关注重点语段。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环境描写段落等是关键。

二、读文深思

1.理解景、物与情、境的关系

2.理解“形”和“神”之间的关系

(1)由言及意,既要有理智的分析,也要有情感的判断

(2)整体把握与局部确认要相互对照,比对分析

(3)要懂得散文“由实至虚”的文体思维特点

高考命题点一 把握散文结构思路

题型一 概括分析结构思路

命题角度一 梳理结构思路

一、掌握必备知识

1高考常考文本结构类型

分 类

特 点

思 路

教学关联

静赏式

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故都的秋》

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藤野先生》

参游式

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

《荷塘月色》

象征式

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

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囚绿记》

追怀式

抓住景物或人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

《背影》

叙史式

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

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记念刘

和珍君》

2.散文的结构思路分类及特点


分 类

特 点

纵向

思路

时间顺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重在反映过程。

关联教材:《荷塘月色》既有空间顺序的转换,又有时间的变化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横向

思路

总分式(分:层进

式、并列式)

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

多侧面地加以叙写。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

整体结构关系属相属

总分式,中间主体段

——五幅图画在

结构关系上属并列式

对比式

 

纵横交错式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四字法解答理清结构思路题

1——明确类型,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文章类型不同,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也不同。

2——审读段落,明晰文脉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会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下文或收束上文的作用。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概括每一段表达的意思,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3——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直接考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层次时,有线索的,如时间线、空间线、情感线、事件线等,就找线索;无明显线索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并概括段意。

间接考查:结合文章的层次脉络,寻找表现情感思绪变化的词语(文中没有的,需要自己概括),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

4——运用模式,组织答案

答题模式一: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模式二:(分条)①……②……③……

命题角度二 分析构思技巧

一、两方面储备必备知识

1选材组材

选材是就用什么材料而言,组材是就材料的运用而言,前者侧重于“写什么”,后者侧重于“怎么写”。

(1)选材往往思考材料有何独特性,选材的不同角度及作用,它要求典型、新颖、贴切。如选材是否广泛、自由、点面结合,主体材料中是否穿插其他材料,以及引用古诗文或神话传说等。

(2)组材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说明: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组材方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具体到文本中,安排材料的详略也是重要方面。线索将在后面重点复习。)

2结构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名称

艺术效果

开门见山

强调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卒章显志

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过渡衔接

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谨,衔接自然

题文照应

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呼应

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首尾遥相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照应

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

伏笔

使内容完整;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结构圆合严密

起承转合

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章法井然,结构清晰;环环相扣,结构连贯;衔接自然,结构严密

铺垫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大大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二、三方面组织答案

根据结构技巧内涵判断出结构技巧后,关键在于分析其作用,可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结构

方面

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线索:贯穿全文,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内容

方面

写了(说明了)……(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表达效

果方面

一般效果是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命题角度三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一、掌握必备知识

线索类别

(1)事物线索

(2)感情线索

(3)时间线索

(4)空间线索(地点)

(5)人物线索

(6)事件(事线)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1六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看题材

在确定散文题材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空间线索

文章中某一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

看议论抒情句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看情感变化

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找出文章的线索

2.分析线索作用

(1)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不论哪种线索作用,都需要结合文本来具体分析。

3运用答题模板:线索+作用+分析

 

1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2注意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题型二 分析句段作用

一、掌握三常规二特殊句段

()高考常见句段作用

1开头句段

内容层面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后扬();照应题目

表达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2结尾句段

内容层面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3中间句段

内容层面

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特殊句段作用

1反复出现的句子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语句、故事等)

(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人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旨或引人思考的作用。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二、明确解答句段作用题两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四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变式提问,如为什么要从……写起”“为什么要引用……”“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等。

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明确思维方向。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联系本句()的含意。思考突出(强调)了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句或段在文中可以起到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句或段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3)两个特殊角度: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句段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阅读感受。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高考命题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题型一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概括特定信息两角度

角度一 特点(作用)概括题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均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事物形象特点三层次

(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等)和环境特点。

(2)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等),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角度二 因果探寻题

1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为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而作,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这些从何而来?就是从文中的叙事、描写、回忆等内容中而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答题时尽量把”找全。

2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原文区域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寻找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中,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因果探寻类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题型二 整体内容概括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

即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文眼等关键词句,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解答时一定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段意串联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的、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

3.“因文而异

不同的文体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记事类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精神、品格;写景状物类散文一般借景或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类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等。

 

1整体内容概括需要关注文本的,由。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2.注意特殊类题目——情感态度变化梳理

题型类别

解题技巧

情感

变化类

对于“情感变化类”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注意“线”的起点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只择取特征鲜明的词语,防止重复

情感

梳理类

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目,最好的办法是先在文章中圈定和摘录出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地获取答案

高考命题点三 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

题型一 修辞手法

掌握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

艺术效果

比喻

生动形象,凸显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借代

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委婉含蓄,具体生动;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

拟人

突出事物特征;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夸张

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鲜明地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对偶

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效;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与记忆

排比

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增加气势,增强表现力;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述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设问

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厘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反问

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变化句式,掀起波澜

反复

强调、突出反复的内容;一唱三叹,加强语势和抒情效果;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的作用

反语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通感

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题型二 表达方式

掌握常见表达方式

1记叙技巧及其作用

考查角度

分 类

作 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抒情,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用于物,往往能达到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写人叙事类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概括式叙述,使内容简略,结构紧凑

记叙(叙事顺序、记叙方式、记叙视角,同小说部分,不再赘述

2.议论

3抒情

(1)直接抒情: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坦率真挚,质朴诚恳,更能打动人心。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融情于事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托物言志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4描写

(1)景物描写

考查

角度

分 类

作 用

描写

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蕴含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

方法

工笔与

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

动静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拓宽意境,或深化主题

(2)人物描写(同小说,此处不再讲解)

题型三 表现手法

高考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手 法

艺术效果

对比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象征

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化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联想和

想象

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抑扬

结合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达到新奇的审美效果

虚实

结合

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主旨

 

散文的艺术技巧类题目满分答案构建注意事项

一、精准审题

1.赏析角度。凡题干中有“表达特色”“精妙之处”“如何写”等字样的,均要求多向赏析,即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多角度切入赏析。题干中如有“修辞特色”“描写”“语言”“表达方式”“人称”“结构”“对比”等字样,均要求定向赏析,即只能从题干规定的角度赏析,不能从其他角度切入。

2.赏析范围。明确题干所要求的赏析文字的范围,它往往暗示赏析的方向或角度。“画线句子”,一般优先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切入;大的段落可以考虑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全文范围,优先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切入。

3.赏析提示。如题干中有“请结合上下文”的提示文字,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无,它多半暗示结构方面的作用(如照应等)或较特殊的手法(如反衬、联想等)。

4.答题要求。凡有“赏析”“分析”“如何写”“说明”等字样的,均要用完整的步骤来回答,即指明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

二、精准答题

1读:定点精读所给文字

定点精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要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不同的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有差异的,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象及特点决定着答题的方向;二是要关注句子的艺术技巧;三是要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

2判:判断技巧准确、全面

(1)确定先后

全文赏析,切入的先后顺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修辞手法。

局部赏析:一看文字多寡。如是一两句话,则切入的顺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如果文字再多些,接着考虑“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文字越多,鉴赏的角度也就越多。二看文字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三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从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等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四看文字位置。如在篇首或篇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2)先熟后生

①借助上下文。有些“陌生”技巧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②扩大赏析的角度。要牢牢依据文字,打破思维定式,适当扩大赏析的角度。如果文字中有数字,则可考虑“列数字”;如果有叙事文字,则可考虑人称;如果有议论、抒情文字,则要考虑抒情方法。在此,最好持有“贯通”意识,即把古典诗歌、小说、散文甚至论述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贯通起来。赏析时既要固守文本“疆域”,又要“跨界”赏析。

(3)多中取主(特)

在众多赏析角度和手法中,要优先选择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手法。

3析:分析表达效果

“析”,就是分析文字的表达效果。应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二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设悬念、做铺垫、设伏笔等作用。

四是艺术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必须坚持:

(1)要与内容结合。只用“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内容分析,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

(2)要与语言结合。作答时,要从文本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3)要与技巧手法自身的作用一致。什么样的手法,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比喻、拟人就是形象生动,虚实结合能相互映衬,扩大表现内容。因此要熟记多类技巧手法自身的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点四 赏析或探究文本丰富意蕴

题型一 赏析或探究句子意蕴

三角度探究句子意蕴

1.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挖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3.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

题型二 赏析或探究标题意蕴

多角度探究标题

1标题多层意蕴思考角度

(1)标题含义

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等)

(2)写作内容

(3)作者情感(态度)

(4)文章主旨

(5)结构思路(包含线索)

2标题表达效果(作用)思考角度

(1)注重结合标题含义分析其作用。理解标题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重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提示线索、暗示情感及主旨的作用。

(3)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题型三 赏析或探究情感意蕴

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文中的情语。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探究角度

具体阐释

人物形象

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

细节局部

通过散文的细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环境氛围

通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事件内涵

寻找事件,领悟事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时代背景

根据时代背景,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

常见的转换视角有: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批判一些问题,可能暗含对积极层面的希望;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

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寻找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看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题型三 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答题步骤】


“3联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题型四 理解句子的含意题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性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或有某些深刻含意,或凝聚了某种情感,或具有某种哲理与警示作用)、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起始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照应句等)、技巧句(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结构复杂句、主旨情感句(或揭示主旨,或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


【答题步骤】

“多看+多联”准解句子含意题


注意:1.对使用了技巧的句子,一般结合上下相邻句子还原其本义即能揭示出含意,如将比喻句陈述为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2.“多看”“多联”中的每种技巧并非每题全用,要根据句子特点和文本内容灵活运用。


题型五 句段作用分析题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


【答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④提供背景,渲染气氛。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题型六 表达技巧鉴赏题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等。


【相关知识】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

表达方式

记叙

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

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

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

行文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


【答题方法】

(一)“3审”题目明方向

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3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题型七 语言特色鉴赏题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鉴赏方法】


(一)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


1.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

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

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

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解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题型八 层(段)意概括题   

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段或某几段的段意进行概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答题方法】


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

另外,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题型九 主旨概括题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方法】

(一)主旨概括“5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如2013年高考四川卷中《负重的河流》。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1)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2)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3)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题型十 特定信息概括题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答题步骤】

(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4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1分或者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二)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

摘取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合并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层析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题型十一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是指对人物形象特点或物象特点的概括分析。

【答题方法】


(一)“3角度”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题型十二 物象作用分析题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该题型又可分为主要物象作用的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的分析两类。


【答题方法】

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

主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散文的相关知识和阅读技巧】

散文主要有如下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这些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如下: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散文大致可分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五类。对于写景状物类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划分层次,把握思路;鉴赏景物,把握特点;分析语境,概括特征:联系背景,探讨情感;概括主旨,明确中心。对于议论说理类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议论,明义理;分层次,感理趣;析材料,明方法。对于文化游记类,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对于写人记事类散文,可采用如下阅读步骤: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寻找线索,理清脉络;区分表达方式(指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简而言之,阅读一篇散文,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任何一篇散文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所谓“行散而神不散”,说的就是散文的内容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散”,但它除了有“主旨”这个“神”之外,还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2)理清线索(散文的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要做好散文阅读题,应做好以下知识储备:


(一)首句(段)的作用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的作用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过渡段的作用有: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二)人称使用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感觉亲切自然。第二人称能够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第三人称可以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三)标题的作用:一篇散文的标题可以有线索的作用,有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的作用、有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的作用等。


(四)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能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能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衬托能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抑扬能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能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能让文章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可以强调作用和情感,增强文章有气势和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六)修辞手法:比喻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可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排比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等等。

阅读全文
高考散文题知识点梳理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