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新诗鉴赏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散文与现代诗歌等文体,考生在阅读时必须强化文体意识,以免盲目答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这几个关键词构成,因此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高考在小说阅读上的考查点和答题的思考方向。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即作者所写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联想广泛,时空纵横,但“形”虽散,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抒发感情、阐述哲理、表达志趣等,这就是“神聚”。简而言之,散文即是考查作者写了什么,需要表达什么。
现代诗歌由意象、手法、情感、语言等要素组成,〖JP〗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不过,如果要考查,多半同古代诗歌一样重点考查内容(词句)、情感与技巧等方面。
(一)结构思路
结构的定义 | 文章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 | |
常见结构手法 | 作 用 | |
过渡 | ①内容连贯;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③结构严谨 | |
照应(呼应) | ①强调突出;②情节连贯;③构思精巧 | |
铺垫 | ①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②蓄积气势;③突出主旨 | |
抑扬 | ①强调突出;②曲折多变,跌宕起伏;③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 |
对比 | ①强调突出;②结构清晰;③突出主旨 | |
线索的定义 | 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 | |
常见线索 | ①时间线索;②空间线索;③人物线索;④事物线索;⑤某一具体事件为线索;⑥情感线索;⑦以心理时序展开(意识流小说) | |
双线安排 | 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 |
找出线索 —— “四看” 定线索 | 看标题 |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其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
看时空 词语 |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 |
看“物” |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 |
看议论、 抒情 |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 |
线索作用 | ①贯穿全文,结构完整;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便于揭示情感/主题 |
(二)表达方式
叙述人称 | 第一人称 | 优点:①真实;②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便于抒发感情 缺点:叙述上会受限制 (有限视角)优点:让故事逐步展开,更有悬念,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 (有限视角)缺点:叙述上会受限制 |
第二人称 | 优点:①拉近了叙述者与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 | |
第三人称 | 优点:①不受叙述者的见闻约束,相对自由;②深入人物内心;③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缺点: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 |
叙述腔调 | 讲述(主观叙述) | 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判断、解释 |
显示(客观叙述) | 客观展示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 | |
叙述详略 | 详写 | 多用铺陈手法,突出细节,渲染气氛,突出中心 |
略写 | 突出详写部分 | |
叙述顺序 | 顺叙 |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
倒叙 |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
插叙 |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使内容更充实 | |
景物描写 角度/技巧 | 观察角度 | 定点观察(俯瞰/仰视)、移步换景 |
感觉角度 |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 |
调配色彩 | 色彩丰富、暖色调/冷色调 | |
写景角度 | 远/近、内/外、上/下/左/右、春夏秋冬/早午晚 | |
表现手法 | 白描(简练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工笔细描、动静描写、虚实描写 | |
人物描写角度 | 正面描写 |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
侧面描写 |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 |
(三)语言特色
用词特点 | 动词/形容词/副词(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 叠词(①增强韵律感;②使意象更形象;③强化情感) 成语/古语(①富有文采;②典雅优美) 口头语/方言(①朴素自然;②亲切生动) 褒义词/贬义词/贬词褒用/褒词贬用 |
句式特点 | 长句(①表达严密;②内容丰富) 短句(①简洁;②明快;③有力;④韵味无穷) 整散结合(①句式富于变化;②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
语言风格/语气特点 | ①直白,含蓄;夸张,简洁;口语,书面语;幽默等 ②急迫,舒缓;冷淡,热情;反讽,呼告(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等 |
(四)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设问 | ①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省 |
夸张 |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
排比 | ①强调内容;②强化感情;③增加气势;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进行阐说 |
铺陈 | ①细致描绘;②渲染情绪 |
反复 | ①强调突出;②一唱三叹,强化情感,感染力强;③间隔反复具有连接内容、分清层次的作用 |
反语 | ①多用于批判对象,讽刺嘲笑,增强批判性;②具有幽默感 |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 表达效果 |
象征 |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
抑扬 |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
托物言志 |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某种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
虚实结合 |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
借景抒情 |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
衬托或渲染 | 用渲染或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
点面结合 |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
以小见大 |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表现其感人之处或社会意义。 |
联想、想象 | 联想与想象经常放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
对比 |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
(五)文学理论
1.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 | 具体说明 |
全知视角 |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①选材不受时空限制,使读者的视野无限开阔;②便于全方位地描述、评论人物或事件。 |
有限视角 | 叙述者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有限视角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从而去推理、评判小说中的人物或事件。 |
儿童视角 |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言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通过儿童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与成人世界的丑恶进行对比,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
女性视角 | ①女性的观察力敏锐,情感更加细腻,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②以女性情感的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女性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
动物视角 |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带来崭新的体验,增加情趣,给人以客观、冷静、真实之感;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可发现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深,引人深思;④突出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比如能使人意识到动物的内在价值、建立生态意识)。 |
视角的流动 | 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等)。每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
2.零度写作
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地描写,而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作家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绽放,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叙事。
3.“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指作家通过笔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只有八分之一,剩下八分之七的内容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才能感受到。“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4.“归乡”模式
“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又称“归乡”模式,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主要体现在《祝福》《故乡》《在酒楼上》等小说里。“归乡”模式实际上是鲁迅个人经历的写照,具体体现在小说中的“我”身上,表达了作者无家可归的漂泊感。
5.“画眼睛”和“勾灵魂”
这是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中外作家艺术创作时,提出的一种小说创作的手法。他认为作家需要以极俭省的笔墨,三两笔刻画出人物最具特征的外貌、衣着,以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鲁迅擅长画龙点睛的手段,寥寥几句,既写出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也写出人物的面目和身份,并且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印象。
6.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或情感上的震动。
7.“欧·亨利式”结尾
它是指作品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使得作品内容更为丰富饱满。其特点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读者觉得故事的结尾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8.魔幻现实主义
其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景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在表现技巧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9.意识流小说
其特点有:①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②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时空跳跃、多变;③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法国的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
10.美丑对照原则
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强调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匀称、规则,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义取而代之。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具体实践了这一创作主张。
11.“三美”原则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新诗“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全诗的音节与韵脚的和谐,单行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主要是指辞藻的华丽和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具有视觉上的可感性、鲜明性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要求诗行、诗节整齐、匀称,虽然不限定每行的字数相等和每节的外形完全一致,但它要求各行、各节相差不能太大。
题型知识
词句含义(意) | ①思考本义;②依语境看“文本义”;③联系整句看是否有修辞/表现手法;④内容+情感/主旨 | |||
理清行文思路/ 概括小说情节 | ①线索;②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 ①线索;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
结构特点/情节特点 | ①线索;②先总后分/先抑后扬/前后对比…… | ①线索;②顺叙/倒叙/插叙;③跌宕起伏(情节“摇摆”“延迟”);④悬念;⑤伏笔;⑥“欧·亨利式”情节;⑦前后对比/抑扬 | ||
分析叙事特色 | ①叙述人称、视角;②叙事顺序;③叙事节奏与腔调;④叙事方式;⑤特殊方式,如时空交织、对话等 | |||
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 ①外在形象(外貌、年龄、身份、地位、生活背景等) ②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能力、喜好、情感倾向等) | |||
人物心理分析 | 心理描写方法:直接描写(内心独白、梦幻等)、间接描写(语言、动作、细节、环境) 心理描写特点:①不断变化;②丰富而复杂;③细致而有层次 | |||
答题要注意:①整体感知,结合上下文;②锁定场合,结合具体情境;③抓关键词,结合表情、动作、语言;④深入文本,换位思考 另外,就答题而言,它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心理活动词语,如“担心”“焦虑”“愤怒”“高兴”“怀念”“感慨”“怅然”等;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缘由(因何事而生,对何人而发等) | ||||
作 用 题 | 标题作用 | ①暗示文章内容;②暗示人物形象/命运;③作为文章线索;④暗含作者情感/主旨;⑤运用……方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开头作用 | ①总领全文;②营造……气氛,奠定……基调;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④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⑤与下文……形成对比/呼应;⑥点题 | |||
结尾作用 | ①丰富人物形象;②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圆满;③卒章显志,深化情感/主题;④出乎意料,情理当中;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 |||
反复出现的 词句作用 |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强化或一唱三叹的效果 | |||
文中插入 性材料(引 用、故事 等)作用 | 1.传说故事/诗句:①丰富文章内容;②含蓄地表明……观点;③增强传奇性/文学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某一事件:①内容上,具有丰富或深化或启迪作用;②结构/情节上,具有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3.史实:①内容上,具有例证的作用;②情感上,具有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的作用 | |||
社会、自然 环境作用/ 场景作用 | ①导引人物出场;②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心情;③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营造意境,渲染气氛;⑤给全篇定调;⑥提供活动背景;⑦作为象征,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 |||
人物形 象作用 | ①人称的作用;②揭示人物形象;③线索/贯穿全文;④表明情感/主旨 | |||
物象作用 | 主要物象作用 | ①内容主旨方面: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的作用 | ||
次要物象作用 |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 |||
标 题 题 | 标题内涵 标题作用 | ①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②明确标题的语境义。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就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 ③深究标题的中心义。中心义指的是文章的主旨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首先要对该文主旨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会对标题的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印象 | ||
①概括文章内容;②奠定文章感情基调;③突出人物性格;④贯穿情节线索;⑤揭示文章主旨;⑥吸引读者注意;⑦修辞作用(一语双关、比喻、拟人、引用等) 分析时既要顾及标题自身特点,如以时间、地点、景物、人物或事件命名,更要围绕内容分析 | ||||
记住:必备知识是基础,题干转化是关键,文本解读是依据,灵活运用是目的。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