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新高考小说阅读综合备考要点

分享:杨老师 03-15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1.00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到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2、情节结构梳理

考点综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无论从哪一角度切人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情节梳理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梳理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

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3解题方式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 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要点或公式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十何地十何人十何事。

    (5)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答题要点或公式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四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4、技巧点拨:

    (1)梳理情节脉络,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做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索“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答题时要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3)  小说的情节如何展开题,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4) “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做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环境

【考点解读】

一、小说环境分类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二、环境特点题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概括环境特点的5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以上提供的思考角度,文本中不一定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分析概括时要灵活。

特别提示: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是考查的“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三、环境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

1.鉴赏环境描写手法题的3大角度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根据题干要求,先判定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自然环境作用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3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暗示社会本质特征。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五、社会环境作用题

社会环境描写,就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画”。我们打开小说这“半亩方塘”,常常会欣赏到社会环境这“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摇曳多姿。 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模板: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注意审题:1.审清所给文字的类别: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或者兼而有之,它决定了答题的基本走向。

2.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3.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注意“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

另外,环境这一考点,单一题型很少,往往是概括特点并阐释作用,或明确描写技巧并点明作用;即使题干的要求仅为阐释作用,答题时也要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阐释作用。为了保证答案的完整,可以兼顾这三方面:第一,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第二,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第三,点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得最频繁。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平时养成“四循环”思维模式,就是答“环境作用”题时,既要从对环境本身的作用来考虑,又要综合从环境对情节、人物、主题这三方面的作用考虑。以此循环往复,才能避免答案要点不全的问题。

主题

一、研究主题的意义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主旨的表现形式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以及完成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3.通过传说、寓言等,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如何把握小说主旨

(一)作品角度

1.通过人物形象(性格变化)探寻主旨。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即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主题,需要把作者塑造这个典型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看它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本质,看人物的性格特征折射了哪些社会历史内涵。

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⑤关注人物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 

2.通过情节探寻主旨。小说情节往往以某些矛盾(或某个线索)为中心,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线索怎样贯穿,无不体现人物的性格,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被运用的方法。情节的发展是典型人物的变化和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

3.通过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探寻主旨。环境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发现作品的主题。环境描写常常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还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

4.从其他角度探寻。从作品中隐含时代背景的语句或注释的时代背景探寻小说主题。从标题、题材、构思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二)作者角度

1.从作者的背景探寻。

知人论世: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

4.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探寻。

5.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三)要有深挖意识。

找到角度后,再探寻背后隐含的东西,多问“为什么”:为什么写这个人物,为什么写这样的环境,为什么写这个情节,往其主旨意蕴的表现形式上思考,主旨意蕴就出来了。

四、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③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④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小说为什么以××为题?)

五、主题概括常用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了…

艺术技巧

常见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1、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巧合、抑扬、想象、联想、正面与侧面、以小见大、欲抑先扬、先抑后扬、虚实结合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修辞手法

谋篇布局: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

◆表达方式

一、叙述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是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

【好处】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2、第二人称:“你”一进入故事,读者介入情节或陷进故事的程度别别的人称更深入,不需要再经转换。

【好处】亲切自然,抒情更强烈动人,作者态度更鲜明。

3、第三人称:叙事者全知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好处】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好处】把叙述内容表述的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先把叙述时间的结局或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按照时间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

【好处】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地解说。插叙的内容可以使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时间、背景的介绍。

【好处】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是文章内容更充实,叙述曲折,行文错落有致,结构严密。

4、补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读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地补充、交待。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出予以弥合。

【好处】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整,是叙事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好处】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叙述角度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

2、有限视角。叙事者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描写

(一)关于描写

诗歌中描写以写景为主,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描写包括环境和人物形象。

1、描写的内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描写外貌(肖像、服饰)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

场景描写:环境、人物,事件。

2、描写的方法:白描和细描

白描:又叫粗笔勾勒。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好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包括外形勾勒,一句一景)

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细节描写,渲染)

【好处】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漫画式描写: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等。

【好处】突出人物特征。

3、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 动态和静态,远景和近景,仰视和俯视,实景和虚景,声音和颜色,视听触嗅,点面结合。

(二)描写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外貌及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情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细节描写:(1)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环境特点。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2)线索作用;(3)推动情节的发展;(4)为下文作铺垫。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丹柯》开头,烘托人物形象,为表现丹柯的英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美的主题奠定昂扬基调。

5、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

三、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强调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一次次的重复表明她已经没这种痛苦折磨的麻木了。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写作的对象没有主次之分。用于一句中或一个片段属于修辞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用于整篇属于表现手法。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如《老人与海》:“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可想呢?没有。”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赋予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言在此而义在彼”。

2、渲染、衬托和烘托: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

【好处】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精明狡黠、善于逢迎等特点。

烘托:属于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描写,表现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叫“烘云托月”,常见的以景烘托人物,以甲物烘托乙物(只写云不写月)。如环境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形象。

【好处】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三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主要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只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映衬要写的事物;衬托却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三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好处】选材精当,构思巧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丰富的联想。

4、扬与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

阅读全文
新高考小说阅读综合备考要点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